索爾·珀爾馬特,約翰·坎貝爾和羅伯·麥考恩合著的《三禧思維》,教導讀者如何運用科學思考工具,在資訊紛雜的時代找出有意義的訊息,幫助大家做出適當的決策或解決問題。作者們強調為了能在第三個千禧年生存,需要「三禧思維」,這是一套源自科學思考的想法、工具和原則,協助我們提升判斷能力,正確地評估資訊,避開思考盲點和偏誤,在選擇時變的更有效率。
在做決定時,尋求專家的意見通常很有幫助,於是辨別專業知識的真偽變的很重要。如何找到可靠的專家,如何將個人價值觀、情緒和目標納入考量,還有誰才是有權做出決定的人?作者試著提供一套思考工具,來處理上述問題。一個好的決策模式應該要包含專家的正確資訊,謹慎權衡各方的價值,以及讓那些會受決定影響的人有決策權的結構。
科學工具之所以管用,是因為它能幫我們掌握實在(reality),實在是客觀且不會因人而異的存在本質。而科學的思維不斷自我質疑,以追求改進,運用明確的實驗或方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探索實在最好的方式是用儀器和器具來做到互動,若能近距離接觸,就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機率。至於在比較難產生互動的情況下,還有一些其它方式能幫助我們做決定,好比「三角測量」,也就是藉由多種角度或思考工具來確認或加強對某一結論的信心。
以下列出書中提出的科學思考工具
一、辨別因果
找出因果關係才能推斷行為所造成的影響,這樣才知道如何行動,以獲得想要的效果。要找出因果關係就是做實驗,實驗需符合標準化、對照組和隨機分派原則。
希爾準則可以用來判斷兩因素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例如兩者間的相關強度、不同背景下的一致性、原因變數與結果變數存在劑量反應關係、時序性、合理性,及可以從某領域推論到另一個領域的類比性。
二、機率思考
機率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不確定性,並且應用片面資訊。做決定時,不一定都能百分之百確定所有實象,但可以依對世界的新認識而動態調整,持續修正,這就是機率思考。測量值是否有提供信賴區間?發表者對自己的主張有多大的信心值?都可以用機率來表示。我們可以根據這個量化的信心水準來做決策。
三、在雜訊裡找訊息
搞清楚想知道什麼,才能知道在某個情境下何謂訊號,何謂雜訊。大腦傾向從隨機雜訊裡看見模式,並賦予意義,要小心別被愚弄,而看見不存在的訊號。
四、統計不確定和系統不確定
統計不確定是指造成量測值不規則分布在正確值上下的雜訊來源,此雜訊可平均所有量測值來接近正確值。
系統不確定是指量測值永遠偏向一邊(過高或過低),解法為找出系統偏誤來源,並抑制它的影響。
五、科學樂觀心態
「事在人為」的精神。要清楚每個階段自己完成了什麼,還需要什麼才能達到目標,不是期望一蹴而就,而是仰賴迭代推進,每次嘗試都比上次更好,站在過往取得的發現之上往前推進,重點是持續改進。或許有時解決問題的時機尚未成熟,可以先換個問題處理。
六、階次理解與費米問題
階次理解:找出真正重要的影響因素,即一階因素,不要被其餘的三階或四階因素分散注意力。有時決定是否有效取決於能否找出一階因素。
費米推估:可以檢查數據是否合理。三個步驟:從熟悉的及好取得的數值來推估,找出逼近值,抓上下限數值。
七、需要避開的認知偏誤
1.可得性捷思
在評估某類事物的出現頻率或某一事件的發生機率時,會依據想到該事物或事件的例子或情境的難易來判斷。一樣事物有幾種方式會特別引人注意,包括在我們記憶裡和熟悉的概念相連的概念、發生時間較近的事件、特別深刻的經驗或容易想像的情境。
2.定錨與調整捷思
推估數字時,我們通常會隨便選一個明顯的數字當起點,之後再判斷是否要調高或調低。但問題就出在我們通常調整都不夠,結果就是精心計算的推估值往往和原來的起點太接近。
3.後見之明偏誤
人做判斷有一個普遍特色,那就是某件事的結果事後看起來比事前明顯。
4.內團體偏誤
大家傾向偏袒自己組的成員。
5.性格歸因偏誤
人對他人的行為解釋通常傾向內部歸因也就是因為其人格特質而做某些事,而非外在歸因,譬如環境造成的失誤。然而在解釋自己做出的錯誤行為時,人卻傾向歸咎於外在原因,而非自己的性格缺失。
6.確認偏誤
人往往會尋找符合自己假設的證據,而忽略可能和自己假設不一致的證據。
*為了去除偏誤可做反向思考
當你非常期望某個結果,請想想可能有哪些情況會發生相反結果。這時你往往會發現,沒錯,你確實擁有好理由支持原本的選擇,卻也有好理由支持相反的選擇。
八、小心犯錯的科學
1.偽科學
使用科學語言,卻根本沒做科學研究來檢驗自己的主張。
2.造假科學
主動刻意扭曲自己的發現以誤導他人。
3.病態科學
病態科學的徵兆
A.造成結果的原因僅僅勉強可測得,而且結果的強度基本上和原因的強度無關
B.結果本身僅僅勉強可測得或統計上非常不顯著
C.宣稱準確度極高
D.包含違反經驗的奇特理論
E.會用特置假說來回應批評
F.初期支持者和批評者的比例升到將近一比二,隨後降到趨近於零
*如何檢驗科學
1.盲分析:實驗者是否採取盲分析?在分析結果時,為了不讓人為因素對資料的解釋產生影響,而在實驗設計時,特定隱藏某些變數的訊息。
2.開放科學方法:是否進行多實驗室研究,並且採取多分析者?
九、保有群體的智慧
眾人應該尋找明顯可證為正確的答案,也就是遵從「真理勝出制」,而非只依賴「多數決」來做決策。
*為了讓團體發揮最大效力必須打造以下條件:
1.團體領導者要避免過早表達個人偏好。
2.團體需建立尊重辯論的文化,成員不用擔心遭到多數成員欺凌而自我審查個人意見。
3.建造一個多元團體。
4.建立一套可以幫助成員選出好答案的概念工具,來減少偏誤。
十、關於價值的衡量
1.可接受度分析
請專家判斷某項政策對各個結果的影響,並給出一個影響值W。影響愈大,W值愈高。然後請公眾和利害關係人給每個結果一個V值,代表他們賦予各個結果有多少價值。而一項政策方案的整體可接受度則是:(W1 x V1) + (W2 x V2) + (W3 x V3)⋯⋯
將這個可接受度值和其它方案的可接受度值相比較,就可選出可接受度最高的方案。
2.反思均衡
反思均衡的思考過程會在以下兩件事之間來回:
A.判斷特定情況下某一行為可否接受 B.判斷某一行為背後的普遍原則
直到我們對特定情況下的行為和行為所展現的普遍法則都感到自在,才決定下來。
3.審議式民調
一般人在被詢及有關某個議題的看法時,有時知識不足,可能會隨便回答,為了改善這個問題,可以讓這群隨機挑選的民眾聚在一起,透過討論和審議,並且安排專家學者向他們說明並回答民眾的問題。在獲得足夠的資訊以瞭解議題後,再來做選擇。
4.情境規劃:設想多個可能未來,以便測試我們做出的決定在不同未來裡的健全程度。
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