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美語教學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聽過不少有關英文學習的迷思,依專業的英語教學和語言習得理論看來,那近乎是種鄉野傳聞或是民間偏方的存在。前幾天在幫一位成人學生上課時,她提到了一些主管給的學習建議,聽完之後,我不禁皺起眉頭,花了些時間和學生講解,為何那些方法可能不適合她。
就像訓練肌肉,使用錯誤的方式,不旦沒辦法打造想要的身型,還可能會受傷。學英文做了不合適的練習,雖然不致於受傷,但它一樣是種無效的努力,浪費時間,又會因為沒有成效而漸漸失去了學習動機。以下我整理出常見的四個關於學習英文的迷思,試著破解它們,希望可以幫助任何想自學英文的人。
迷思一:學習英文有速成法
老實說,我還真希望有,這樣所有當老師的大概也不用那麼辛苦,一天到晚叮嚀學生要持之以恆地複習。如果你的目標只是針對某個特定且單一功能的明確需求,那速成法或許可行,但重點還是要練習。好比英文面試、過海關、在餐廳點餐等⋯⋯,有特定且相對有限的句型、單字和文法,比較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授課」完畢,但那不代表「學習」完成,若是學生沒有花心力複習,等於是白學。就像日文的五十音,可以在一星期甚至一小時教完,但若是學生沒有熟記它們也是枉然。
從語言習得的角度來看,學習英文是一段過程,有它的階段性,需要時間的累積、大量的語言輸入和持續刻意的練習,才能從一個階段步入到下個階段。可是這中間也免不了有停滯期,尤其是中級程度要進入高級程度時,而且即便是進級了,還是有可能會發生退步和犯錯的情況,也就學習曲線並非是一路向上攀升的,它有高有低,也有平原期。一般而言,要精通一門外語需要4~10年的時間。
迷思二:只要把英文影集/podcast/ 廣播/電影/有聲書/當背景音樂播放,英文就會進步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我的韓文現在應該已經呱呱叫了,畢竟我可是花了不少時間在追韓劇啊😆,但我不只不會說,也完全聽不懂韓文。把目標語言當背景音樂來聽,或許能學到一、二個「一直不斷出現」的單字,但要能理解整個內容是不太可能的,畢竟我們的大腦不適合多工處理,在不同的任務間轉換不只會降低學習效率,成果亦不佳。在專心時,都不一定聽得懂,更何況是分心。
若真的想從這個方式獲益,至少要選擇符合自己英文程度的聽力資源。語言學家Stephen D. Krashen著名的「i+1」理論指出,選擇稍微高出一點點目前學習者程度的內容會是比較合適的,既有挑戰又不會做不到,也不會讓人覺得太無聊,這樣可以使我們有足夠的動機學習。所以一個剛剛學完26個英文字母的學生,把CNN的新聞當背景音樂來聽,是無法讓聽力進步的,他能聽得懂那句「This is CNN」就很不錯了。
迷思三:用英文思考,不要在腦海中翻英
如果我們是ESL learner, 也就是在以英語為母語的環境學英文的話,由於可以在真實中的語境下學習,而非僅限於教室內的情境,有相對較多的輸入(input),或許要做到英文思考比較容易。ESL learner 比起像台灣學生(EFL learner)比較有可能像母語者「自然習得」英語,因為他們每天都要接觸到英文,也有機會學習到各種情境的英文用法和單字,大腦直接儲存「英文」,而非透過轉譯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直接把想法用英文表達出來。當然前提是學習者將自己完全沈浸(immerse)在英語環境中,積極地吸收和練習。
就像在學自己的母語時,我們不斷地聽到父母說「快點吃飯」、「快去寫功課」、「趕快起床」⋯⋯,配合當下的情境,我們就知道這些語句代表的意思,我們聽得懂,又聽得多,自然也能說,當然也不需要在腦中靠著另一種語來理解。
可想而知要做到用英文思考,必須要在腦海中儲存大量句子,而且最好不要抽離它的使用脈絡,也就是在有意義的情境下習得,再加上無數次的接觸和輸入,才可能做到。就像和人問好時,我們再也不需要在腦中翻譯「你好嗎?」,就能直接說出「How are you?」一樣。
迷思四:不用學文法或一定要先把文法學完美才能開口說英語
我任教的補習班採用的是「直接教學法」(Direct Method),大概可以簡單地理解成「全英文」教學,也就是不說學習者的母語,不透過翻譯,在課堂中只使用目標語言。它是一種對傳統的文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的反抗,聽這個名字應該就知道它著重的教學重點為何,也就是七年級生以前在課堂上的學習法,背很多文法規則,然後一直不停做翻譯練習。
曾經有一位家長問我,我們是不是都不教學生文法?因為孩子要上國中了,學校要考文法,她很擔心孩子會跟不上。實際上我們教文法,只是用英文教,教法是歸納法(inductive approach) 也就是給學生很多例句,幫他們從中歸納出使用規則,相對於演繹法(deductive approach),先給規則,再做練習,前者看起來似乎沒在學習文法。
以全英文學習的學生,聽說能力會比寫文法選擇題來得強一點,他們可能會說出以下的話:「我就是知道要選這個答案,但我不知道為什麼?」所以迷思四就會出現,是不是開口講不要管文法了,或者都是因為文法沒學好,英文才會亂講一通?
在教學理論上,文法的功能是「監控」(monitor ),也就是不要讓你犯錯,在做書面輸出時,我們可以寫完後再用文法來檢查,然而在口說時,這種控管的努力,會降低說話的流暢度,尤其對初學者來說更是如此。所以一個初學者在腦海裡努力地回想文法規則,花了很長的時間才能說出一句英文,這讓他們感到無比挫折。
對於那些害怕犯錯,不敢開口的初學者,尤其是成人,我都會鼓勵他們先把文法放在一旁,先訓練自己多說,養成開口說英語的習慣,我會依學生的要求和個性來適時糾正,並提供合乎文法規則的說法,幫助他們慢慢地說正確的句子。當然如果學生的程度已經很好,也很敢講了,那麼文法學習會讓他們突破瓶頸,渡過停滯期。所以文法當然要學,但學的時機和方法則依學生的狀況而有所不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