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命工作,雖然收入增加了,但支出也是,身心疲憊卻仍然存不到錢的作者風野民,決定嘗試減法生活,這本《低成本生活》,記錄她如何每個月用不到台幣一萬五過得充實簡約。作者強調低成本的生活不代表要勉強忍耐,而是藉由檢視日常生活,刪減掉不符合自己需求和價值觀的非必要支出,這是一個回歸真我的過程。若是不需要花那麼多錢,也就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去賺錢,這樣就可以把時間和精力依自己的意願自由地運用。
沒有「非得要~」,不用活得和別人一樣,並非別人怎麼做,就得跟著一起做,每個人都有自由,依自己覺得舒服合適的方式來過日子。有時在一個環境太久,會以為就只有一種答案和標準,我們會被來自社會的各種「應該要~」,而壓得喘不過氣來,作者依她的經歷證實其實我們仍舊有其它選擇,她鼓勵大家抱著實驗的心態,來尋找有點不同,但或許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另外作者提到當「想要改變」的念頭出現時,其實代表內心有些不滿,可能是對生活或工作,也可能是人際關係出現問題,但卻沒有面對並拿出行動,就只是用花錢的方式來改變,但這樣的改變卻無法實現「真正的渴望」,不能帶來內心的滿足。就是因為對現在的自己和生活有所不滿,才一直想花錢,在心裡想著「只要~就能」,好比只要買了那件新洋裝,就能獲得自信,或只要買了減肥藥,就能變瘦⋯⋯。應該要做的是接受現在的自己,一點一滴慢慢地去感受「這樣的自己也很好」。
*低成本生活的技巧:
(從作者提供的技巧看來,可以知道只要「心滿足了,快樂了」就不會想一直花錢,把重點放在自己的感受和發現,而非得到的東西)
1.不勉強自己待在不適合的環境,就無需花錢彌補不適合之處,或慰勞痛苦的自己。例如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工作,就會產生用消費減少壓力的狀況,還會常生病,而有醫療支出。
2.不要先想著花錢購買,而是「凡事都要先以手邊現有的前提去進行」,若要買,就買那些現在需要用的,一旦缺少,生活就無法運轉的事物。
3.用錢之前先用腦,不過度依賴金錢解決問題,要記錄費用流向,不能不帶意識,不清不楚地花錢。
4.先預留生活費,剩下的才是儲蓄金。這代表著要瞭解每個月的生活費用為何。
5.不是想著要如何減少物品,要把重點放在不要增加。
6.累積做決定的能力,就能培養出自己的判斷力和價值觀,而不會盲目追求不合適的事物。「無論是再小的事情,也要自己做選擇,自己做決定」。
7.在不順遂時,很容易產生無理的期待和執念,抱著「一定有什麼成功的訣竅」或速成方法,就很容易花錢。重要的是自己想不想做,而非執著在秘技上。
8.打造「自給自足系統」,也就是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開心。自給自足系統是:做適合自己的事情— 變得更喜歡— 變得更擅長而開心— 產生自信— 開心做著適合的事情。這開啟了正向循環。
9.拒絕以「不安」為動力,那會使自己吸收那些不適合的事物。只要意識到自己「已經有了」,或「已經會了」,就能消除焦慮。
10.調整自己「必須做點什麼!」的躁進心態,隨時告訴自己「雖然看不見,可是一切都在進行當中,這不是忍耐,而是守護成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