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躍進》(摘錄)-沙爾·貝班



引言

1.自信其實是對於他人、自己能力和生命的信心。p11


2.⋯⋯「自信」是保有孩童的初心,同時擁有成年人的理智。p12


第一章 培養強大的連結

1.幼童會出於種種原因逐漸發展出自信:包括與他人建立的關係、成為他人注意力的中心、得到慷慨的照顧及不求回報的愛。年幼的孩童能夠感知到這份愛的起因並不是自己的行為成功與否,他們只是單純以自己的樣貌被愛著,而這是自信最堅固的基石—— 在童年曾這樣受寵愛並獲得關注,能夠在人生中給予我們力量。p17


2.自信心與自尊心不同。自尊是對於自己存在價值的評斷,自信則是我們與自己行為之間的關係,使我們能夠撇開猶豫、說做就做的能力,也是我們能夠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承擔風險的能力。要找到這份向外探索的勇氣,我們必須先擁有內在安全感。p17


3.兩種培養自信的交互階段:首先,我們必須給予對方自信,然後對其展現信任;接著,讓對方有安全感後,再稍微抽掉一些安全感。我們需要讓這兩種狀態交互作用,才能培養出得以探索世界的膽量。p27-8


4.下列舉動可以幫助我們得到自信,同時學會相信他人:

踏出自己的舒適圈,與來自不同背景、能夠啟發我們的人建立關係:選擇能幫助我們成長、覺醒、反省的朋友與生命導師。我們該追尋對自己有益、能夠能讓我們建立安全感並感到自由的人際關係。p30


5.沒有人能在孤立的環境中得到信心,自信最初的來源正是愛與友誼。p31


第二章 自我訓練

1.藉由漸進式培養與內化自己的能力,最終我們會得到能夠自由表現的自信。自信並非天生而來,而是需要後天養成。p40


2.小威廉絲這麼多年來,每天花上數個小時用球拍擊球,訓練的可不只是網球技巧而已。她日復一日一再確認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渴望、自己承受的壓力與對抗阻礙的能力。如今,她能夠大膽站出來的這份自信,更是她多年經歷總結的成果。在培養自己發球、正反拍擊球能力的同時,她也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及想要活下去的渴望——無論是在球場上或其他地方。藉由網球,小威廉絲真實地面對自己,並找到內心深處蘊藏著豐富資源。


這邊的好消息是:我們在發展某項技巧的同時,能夠得到超乎此技巧之外的廣泛自信。我們的生命經驗無論好壞,都可以成為發展力量的支點。p42


3.⋯⋯要感受到對自己的信心,首先必須展現自己在某項具體行為上的信心。


我們需要透過具體的經驗,特定的能力與實際的成功來培養自信。因此即使面對微不足道的成功,我們也該慶祝,因為這些成功都是通往自信大道的墊腳石。p43


4.能力應該要推動我們前進,而非將我們限制其中。我們的能力與優勢固然可以使自己感到安心,但不要忘記,培養能力的最終目標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更有自信。能力並不等同於生命中的終極安心保證。若錯誤地抱持這種觀念,將永遠無法獲得自信。


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單純重複已經會做的事情,我們的能力應該要作為創造力的土壤,培養展現自我的機會。而要做到這點,必須經歷漫長的轉變。在熟悉某項技巧之後,我們會更能理解並接受這個觀點:生命中總有不能掌握之處,因此我們該學會放手。立基於我們曾經學習、實驗、整合的種種事物之上,我們將會有自信,能夠放任事情自然發展。p48


5.哲學家伊曼紐·德勒賽(Emmanuel Delessert) 在他的著作《勇於信任》中指出信心與能力的不同:「自信並非在已經成功一千次之後,終於認為自己做得到某事——這種定義多悲傷、多局限啊!相反的,自信心是能夠直面自己內在充滿不確定、未曾被發掘的部分,並願意喚醒它。」p52


6.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獲得能力的過程」,這才是真實經驗的累積,是我們的寶藏。我們會在其中發現自己如何面對逆境、成功、失敗;我們會認識到自己的天份、渴望、野心,並藉此認識自己。沒有人能夠代替我們走過這條路。


因此盡你所能地發展自己的能力,但是不要給自己壓力,記得時時確認這項能力可以讓你更接近自己,並且注意不要被自己的能力所限制。如此一來,自信會在人能的基礎上,像恩典、獎賞、驚喜一般,自然而然地浮現。p52-3


第三章 自我傾聽 相信自己的直覺

1.⋯⋯若一個人常常以「我們一直以來都這麼做」來回絕討論,就等於放棄了自我傾聽的機會。這樣的人順服於傳統與宗教,盲目崇拜過去,因此無法得到真正的自信,他無法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正是對權威的服從。p61


2. ⋯⋯我們可以忙碌,但並不會被種種緊急狀況牽著鼻子走。在心中隨時記著「緊急」與「重要」的不同,便能維持傾聽自己的能力。p62


3.讓我們學習如何聽見自己心中的響動、學會不被周圍的噪音所干擾、學會無視那些成天高喊「這件事非常緊急」「這件事沒有商量空間」「這件事一直都是這麼做」的人。這些人永遠不會閉嘴,而自信地讓我們有力量轉過身去,找到自己的聲音。p70


第四章 學會讚嘆美 美能夠給予我們自信

1.在美這件事上頭,我們對自己的判斷充滿自信與自由,甚至不覺得應該要提出理由來支持自己的論點,或者列出可供討論的準則。「好美」這句話已包含一切,並不需要理由,因為沒有理由。平日的自我懷疑此時都煙消雲散,對美的欣賞讓我們能夠自我傾聽。p72


2.能夠不設限地去判斷什麼東西「好美」,就是對自信心的累積,而美還能帶給我們更多:它使我們充滿生命力,幫助我們找到勇氣。p78


3.但事情不只如此,這份美感中尚有一種超越自身存在的力量,而我們正是對這種力量有信心。我們不是欣賞外界的美,而是感覺到自己被一種既屬於我們、又超越我們的力量所滲透。p79


第五章 決斷 困惑中的自信


1.「決斷」意味著在竭盡所能以邏輯分析之後,事情仍帶有不確定性,我們無法保證自己的選擇是最合適的,因此會需要「決斷」。在拉丁文中,「決斷」(decidere)一詞的本意是「切斷」—— 這可比選擇要困難得多。我們常因此受苦,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必須「決斷」,我們滿心只想要「選擇」,生命卻迫使我們「決斷」p89-90


2.接受不確定性,是內心蛻變、智慧增長的第一步。它將進而轉變成一種與自己的共識,讓我們體驗到特殊的喜悅;它甚至能讓我們喜歡上「自己做出的決定不見得是對的」這件事,因為這表示我們有足夠的膽識承擔風險,況且生命從不像科學那般精確。我們越是可以接受錯誤,就越能夠自由地探索自己下決定的能力。相信自己等同於享受自由,而能行使自由將帶給我們無上的喜悅。p92


3.「決斷」是在不確定性中展現自己的存在,甚至可以說,是在生命中展現自己的存在。每一次的決斷,都能讓我們學會更相信自己。


因此,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大小事件,都可以視為一種對自信心的訓練,就像慢跑熱身一樣,能為日後重大的決斷做準備。p94


4.試想,若是連小事都無法決斷,遇到大事時該怎麼辦呢?「決斷——信心——決斷」是個正向循環:好的決斷能力可以增強我們的信心,而越是相信自己,就越能做出好的決定。相反地,我們越是猶豫,就越難在決策的過程中得到力量,導致終有一天讓外在環境代替自己決斷。p94


5.「決斷」讓我們走出舒適圈—— 在我們的生活、工作、日常行為、人際關係中,大部分事情不需要「決斷」,我們通常都有足夠的理由、也夠熟練,可以依靠習慣、知識等做出「選擇」。但我們要注意,熟悉的事物不該妨礙我們決斷的能力,它們反而應該回過頭來變成決斷的基礎,鼓勵我們大膽地跳出慣性。p97


第六章 別怕弄髒手 實做培養自信

1.自信由樂趣而生,樂趣則是在我們成功做好某件事時所得到的。如果我們不再「做」任何有形的事情、如果我們的職業不再是具體的「職業」,無法讓我們發展出專業技能,我們將喪失「實做」所帶來的樂趣,最終發現自己既感到疏離又沒有自信。p106


2.藉由我們的工作而改變改變型態的物質,則能夠證明我們活著。如果改變成功,就可以證明自己擁有才能。更進一步來說,如果能夠透過工作證明自己的價值,我們就能更接受「死亡」這個概念——我們的肉身可以死亡,但價值將長存。若做的事情沒有意義、無法透過工作得到直接的認同,我們就難以避免困囿在死亡的焦慮中。p108


3.我們天生就是要構築、操控、製作、體驗,以不同面向與世界接觸,並藉由改變物質的型態來改變自己。憑藉與物質的關係,我們的精神才得以顯露本質。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不動手時,會覺得迷惘、覺得不了解自己。p109


4.用你的雙手、你的聰明才智及你的心來做事情—— 保證能讓你找回自信,p110


第七章 起而行 行動讓你獲得自信

1.⋯⋯自信是行動之後才能得到的,而非行動之前。p112


2.透過行動,我們可以探索真實世界中的機會、發現意想不到的資源、認識不同的人,並從他們身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我們也可能發現事情比最初想像的簡單許多,甚至發現自己運氣不錯。因此,自信並不只是單純地相信自己,同時也是信賴相遇的他人、接觸到的這個世界——此兩者唯有透過行動方能達成。p113


3.藉由嘗試,他們發現自己可以產生新的想法、得到預期之外的靈感,不需要真的解決問題,就可以得到滿足感與成就感。相反地,一直拒絕嘗試的人不可能得到自信,他們拒絕接觸真實世界,因此不可能有機會找到新的出路,只能在惡性循環中反覆拒絕行動、錯失找到自由的機會,讓自己被焦慮淹沒。p118


4.「行動」可以喚醒我們身上的原始戰鬥力。p119


5.我們並不「存在」(being),因為事實上,我們處於不斷改變(becoming)的過程中。對自己沒有信心?沒關係對未來的自己有信心就夠了。p120


6.生命之所以動人,並不是因為它讓我們一層層剝開天生存在於自己身上的能力,而是因為它提供了機會,讓我們不斷自我創造,從低谷中彈起、在不如意時轉向,發現自己的新潛力。這是件好事,因為這麼做的同時,我們可以獲得自由。p120-121


7.⋯⋯要對行動創造出的世界接點、對自己能掌控和不能掌控的種種事情、對「行動」正在改變的真實世界、對「行動」可以創造出的機會有信心。p122


第八章 仰慕 自信與模範

1.⋯⋯在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她心中都有仰慕著特別的人物,也就是那些能夠率性活出自己的人們。這些具有啟發性的模範使她找到肯定自己的力量,因為肯定他人才能,可以讓她進一步肯定自己的才能。p128


2.「仰慕」與「崇拜」不同,仰慕不會使我們沉浸在他人的光環中卻迷失了自己。仰慕是一個自我豐富的過程,因為這些模範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能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了解別人如何摘到星星,可以讓我們知道如何摘取自己的星星。p130


3.所以,我們若突然失去信心,甚至懷疑自己能否成為想要的模樣,這都是正常的反應。當這樣的疑惑淹沒我們時,就需要找到證據——不是藉由理性分析,而是看到真實典範——進而確定人可以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p131


4.「仰慕」與「尊重」不同,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但仰慕的對象則是那些能夠活出自我、發揮己身獨特性的人。既然我們仰慕的是他人的獨特性,就不會荒謬的想要依樣畫葫蘆——獨特意味著無法被複製,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夠啟發我們。p132


第九章 誠實面對自己的渴望 自信危機的解藥

1.有沒有比較像自己想成為的模樣?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問題。p141


2.發展自我所帶來的快樂可以驅趕所有想要與他人比較的衝動。p142


3.知道自己是誰、在哪裡、心之所嚮是什麼,我們就不會與其他擁有不同目標的人相互比較,也不會誤認為自己身處於他人的競爭中——他們與我們起點不同,終點也不一樣。


然而,如果並不了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渴望什麼,就有可能將他人的願望全部變成自己的願望。p142-3


第十章 相信奧祕 對生命的信心

1.對生命的信心,是相信在所有生命中都一定會有好事發生、人間處處有溫情;是在艱困的環境中依然熱愛生命;是知道生命即使不完美也值得體驗——簡單地說,就是覺得活著是件好事。即使偶有醜惡浮現,我們依然相信在世界某處存在著美好溫暖的亮光,只要輕輕一瞥便難以忘懷。我們不需要知道這道光芒來自何方—— 對生命的信心不必有憑藉,我們就是簡單純粹地相信生命而已。p148


2.相信生命,就是相信自己身上創造的力量,而阻礙不過是證明力量的前提。p153


3.——信心是「無論如何」都願意相信。p162


4.⋯⋯她願意接受無法理解的事情。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她不要求自己必須理解一切,進而讓自己接受了生命中有大善亦有大惡的事實,所以依然能夠保有信心。p166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