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長者作家們寫的書,在裡面可以學到他們經由歲月洗禮,淬煉而出的人生智慧,那種看盡世事,了然於心的平靜沈著,彷佛任何事都不再能令他們感到煩惱或憂愁,似乎已參透生命,只有淡定怡然,自在自得。他們經歷了許多,知道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會過去,他們有很多體驗,明白什麼該放下,什麼該珍惜,這樣的智慧,我以為到了中年就會擁有,畢竟不是說「四十不惑」?總覺得到了現在就應該對自己的人生不再充滿困惑,堅定有自信,可以弄清楚所有的事情,卻沮喪地發現增加的只有年齡。
我記得高中畢業時,我的導師送了一句話給我:「May you find peace of mind 」,從此找到內心的平靜就成了我人生的課題。我的老師好像看穿了我那故做穩定,實則焦躁不安的靈魂。不過那種年紀誰不是少年少女維特,沒有煩惱應該就不是年輕人了吧。只是以為煩惱會愈來愈少,誰知道還有什麼中年危機,看來對生命迷惘,並非少年們的專利,身份認同,找尋自我,發掘人生的意義,這些課題似乎在每個生命階段都會一再重複。
然而我最近突然發現或許在某個人生階段前是得不到平靜的,因為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風景。一個10幾、20歲的人要平靜幹嘛,他們就是應該大哭大笑,盡情地抱怨,煩惱,然後到哪都要用跑的(笑)。內心無半點波濤洶湧,是年近百歲的人,才能擁有的智慧,看得開,放的下,沒有一定的人生歷練是做不到的。所謂的一夜成熟這種事,通常是痛苦換來的,是種不得不。想要過早的獲得人生的處之淡然和智慧,就必須接受比別人更多的考驗。到了現在,我其碼瞭解了沒有什麼事是可以不付出代價的,每件事都是福禍相倚,不可能只要好卻捨棄壞的。
只要有所追求,內心就難免不平靜,只要有所期待,也就不免失望,想要平靜或許也是一種想把一切事情都掌控在手中的渴望。維持秩序,沒有意外和變化,應該就會覺得平靜,這種想要藉由控制外在環境,而獲得內心平靜的方式,對我而言從來都不管用。真正的內心平靜應該不受外界影響,平靜是個安全罩,世界再亂,流彈也波及不了。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可能真的要到8、90歲甚至百歲才行,在這之前就只能耐心等等了。不過現在我也不急著想突然開悟,或得到人生智慧了,因為我不想經歷大風大浪,然後被迫成長,我希望智慧能在我凖備好的時候出現就行,至於想要平靜我就多冥想好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