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我失敗的美式生活》-鱸魚


從台灣到美國生活了三十年的矽谷工程師鱸魚,將他對美國的觀察和生活經歷記錄在《我失敗的美式生活》中。作者的幽默和不失深度的分析,讓讀者不會只是得到一些浮面的個人感想,而是對美國的文化、歷史以及社會現象都能有所認識。他的文章並非去脈絡化的片面之詞,而是經過邏輯思考後的明確表達。讀者不一定能完全贊同他筆下的美國,但卻完全不影響我們欣賞這本好書。


不久前收了一個學生,另一半即將要去美國工作,她也要一起搬去生活,所以必須要加強英文能力。為了讓課程能夠更加符合她的需求,就找了這本書來讀,想說或許可以讓她避開「失敗」?然而讀完這本書後,我卻不太確定是否該推薦她也來看,畢竟我自己讀了之後都不太想在美國生活了。當然美國有它的好,它的精彩,但每個人在意的點不同,像我就無法在一個一般人都可擁有槍枝,在公廁會撞見人吸毒,生一場病可能會讓人破產,或只是看醫生就要等兩個月的地方,長期生活。安全和可負擔的適時醫療是我的底線,畢竟在一個一言不合就可能開槍的國家,醫療資源還又貴又難獲得,怎麼想都覺得不太對勁。


書裡十八篇文章,分別從幾個日常觀察來剖析美國生活,閱後的第一感想是,美國這個國家真是又可愛又可怕。十八歲不能喝酒,卻可以買槍,有人持槍進入學校亂殺人,但在路上遇到校車經過卻會乖乖停車,等上好幾分鐘讓學童上下車。鄰居會管你家門外的草有沒有除,但在你前方的鹽罐會請你遞,因為不想侵犯你的領空,到哪都要開車,一點路都不走,卻會冒險登山攀岩,從事各項極限運動。什麼地方都要付小費,即使根本就沒被服務到,買東西卻可以不問理由就獲得退款,美國就是一個這麼矛盾的國家。


在美國有很多事和人都不能變通,也不允許例外,所以常常很簡單的事要花很久的時間等待,因為官僚制,效率極低,一件事在不同部門轉來轉去。作者形容這就像是電腦在跑程式,一行一行來,一行跑完才能換下一行,無法省略,否則就會出錯當機,所以不要期望美國人會懂得隨機應變。好比,一家咖啡店還有5分鐘才營業,店員也絕對不會因為外面下大雨,天氣冷,就開門讓排隊的民眾進來躲雨。但就是這種只依程序辦事的態度,適合大量處理事務,按照步驟,預定的結果就可以一再被複製,也才能避免錯誤。


書裡提到的兩個問題是我覺得美國最可怕的地方,槍枝和毒品,而兩者都和槍商及藥廠的商業利益緊緊掛勾。作者說美國人民之所以被允許擁有槍枝,是因為憲法為了給予人民可以推翻政府的權利,如今這個好意卻被槍商利用來增加收益。廠商用政治獻金影響國會,使得一般人也買得到本該在戰爭上才會出現的殺人武器。至於毒品的上癮,則是藥廠見有利可圖,而推出合成鴉片止痛藥。藉著不實廣告,隱瞞可能成癮的事實,將本該是用來治療癌症末期的藥包裝成可以安心使用,結果導致許多民眾在不之不覺中鴉片上癮,到後來淪陷在毒性更強的毒品不能自拔。而為什麼美國人如此依賴止痛藥,那也是因為看醫生太不方便,總不能這樣痛個一、兩個月,於是就先吃了止痛藥,結果就一步步走向了成癮之路。


當然美國也有值得讚賞的地方,他們的冒險精神,鼓勵問為什麼,敢於表達,不斷嘗試,並且從錯誤中學習。作者提到在美國上數學課時,大學生解不出一個台灣國中生都會解的問題,但雖然作者不花腦筋輕易解答,卻不知背後的原理。然而美國學生不只是要知道答案,他們要知道為什麼,為什麼要這樣運算,為什麼要套某個公式,教授也會花時間解釋清楚。作者說:「(美國)學校教的是過程不是結果,了解過程就會知道結果,但反之並不亦然。」


了解「為什麼」,而非死背答案,也不是只要答對就好,是為了訓練思考和邏輯,而這就是儘管美國人基本算術不行,卻還是能成為科技大國的原因,教育不該只學知識,卻沒學到思考和理解。我一直以為不讓孩子問「為什麼」,會扼殺他們的好奇心,如今才知道,不理解「為什麼」,還會使得孩子們無法建構和創造。他們因為不知道運作的原理和邏輯,於是做不到拆解、組合、模式轉移,這樣就很難創造和發明屬於自己的新東西,而這都是只求快速得到答案就行的結果。


再來就是美國人的冒險精神,政府鼓勵它的人民冒險,它不會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的人民,到處設立警告牌。一個成人應該有能力判斷不該在懸崖邊拍照,若不慎跌落,這是個人該付的責任,不要期待有國賠這回事。美國人願意去嘗試,做好準備,結果自付,即使失敗了,他們也能學會一些事,沒試就永遠不會。作者說:「試了而失敗,和從來沒試過不一樣,甚至和第一次就成功也不一樣。」西部開拓的精神或許一直保留在美國人的血液之中,這也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公路冒險,極限運動,對他們來說,活得精彩刺激,才不虛此生。


P.S. 停更兩週,好好休息

...

卡住了



邁向夢想的路上,大家是會且戰且走,還是先思考了所有的事情之後才行動?大部分的建議都是「做了再說」,畢竟走了才知道路會帶著你前往何處,沒有嘗試過的事,再怎麼事前思考,也想不出個所以然,有時想太多反而會讓人一事無成。預想的情況不只可能和現實有落差,還非常不全面,這當然也很正常,因為那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事。


最近一直想著要開自己的英文課,一開始找不到合適的空間,後來試著辦免費體驗課因為只吸引到一個人報名,而開不成。最近想著再試第二次,又是乏人問津,還不容易有人加入官方帳號,卻傳些奇怪的訊息,把我嚇的不輕,不得不把好不容易才找到的會員加入黑名單。這件事也是我當初要開實體課時,沒想過的問題。我和一對一的成人學生,都像朋友一般交流著,所以覺得教成人就好像多了很多朋友,我們可以分享彼此的生活的點滴。再加上面對面上課,可以做很多互動練習,實體課比線上課更可以幫助學生專注,因為來到教室就是要學習,沒有一堆來自工作和家庭的干擾,成年人有時也需要一個除了公司和家之外的第三空間。另外,每個人花在螢幕上的時間已經太多了,有個可以暫時離開這裏的原因也很好。


因此即便週遭的人都建議我要開線上課,我還是決定要走實體課程,但我卻沒想過,並不是每個來上課的人都一定懷抱著善意,有時候我根本無法知道對方是怎麼樣的人。這讓我回想起之前被男學生跟蹤的經驗,雖然是團班課程,但當他在課堂上盯著我看,我就很害怕。我真的很擔心再收到這樣的學生,但目前為止我也還想不到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同樣的狀況再次發生。本來招不到生,已經很沮喪,現在更是覺得心情低落。


創業想要成功,必須要有一定的群眾喜歡你的服務和產品,甚至也要喜歡你這個人,但一定也會有人討厭你,不認同你,奇奇怪怪的事都有可能會發生。這些全都必須列入考慮範圍內,我覺得自己思考的或許不夠周全。現階段就這樣卡住了,也沒進一步的想法,現在處於什麼都不想做,什麼都覺得煩的階段,看來我需要休息了⋯⋯


...

《火星紀事》-雷·布萊伯利

 


雷·布萊伯利的科幻小說《火星紀事》,描述地球人的火星探險、開拓、殖民過程,以及地球人給火星帶來巨大的改變。小說是由一篇篇標註年月的類日誌組成,可視為單獨故事,串連起來為整個龐大的登火星歷程,顯示了不同面向和觀點。沒有特定的主角,延續的只有時間,每個登場的人物不過是歷史洪流中的過客。作者的文字時而詼諧,時而諷刺,卻又會讓人深思反省,《火星紀事》不太像一本冒險小說,它是預言,也是歷史的重蹈。



*以下介紹有雷


地球人成功搭乘火箭抵達火星,第一次被火星人當成不速之客給槍殺,第二次被當成瘋子給關了起來,第三次被火星人用心理幻象迷惑,全員喪生,然而也是這次,地球人把水痘帶到了火星,使得火星人近乎滅絕,整個火星成了廢墟,文明消失。地球人認為他們的抵達該被火星人大肆讚揚,火星人應該熱烈歡迎地球人的到來,這不過是地球人的驕傲自大。地球人把在地球的惡習和破壞全都帶到了火星,根據利益考量,自私貪婪的態度,把火星變成殖民地,隨意瓜分土地,侵占財產,僅剩的火星人反而成了少數外人。


第四次的探險者之一史班德想殺死同伴,試圖保存火星人遺留下的文明,他認為火星文明的美好不容許地球人的褻瀆和污染。可是他無法阻止野心和貪婪,也無法抵擋一架又一架的火箭降落在火星。史班德提到,我們沒有在埃及神廟中間開熱狗攤是因為沒有商業利益,後來地球人也的確在火星賣起熱狗,只因商機無限。火星上的一切有它們本來的名字和樣貌,地球人把它改名變型,只為了使它適應我們,我們擅長營造出一個只有人類,而沒有其它物種的環境。


抱著殖民主義心態的地球人,把所有和自己不相同的都視為他者,是種次等的存在,需要加以馴化的對象。以主人的態度自居,認為自己已經給予對方良好的待遇,對方要心存感激。就像小說裡地球白人對待地球黑人的態度,白人認為黑人的處境已經改善,有什麼好不滿的,何必要離開他們,搬到火星。這種以上對下,以主人的威權來支配他者的心態,也對應在地球人和火星的關係上。地球人占領了火星,把一切都視為自己的所有物及財產,可以任意支配。從沒想過外來者理應對當地居民、文化和生活方式表示尊重,而非抱著自己最優秀的心態來統治一切。


後來地球人又紛紛回到地球,留下滿目瘡夷的火星,就像蝗蟲入侵後的結果。之後地球還是發生了戰爭,地球人不只毀了火星,也毀了自己的家園。就如同史班德所說的:「我們地球人有種專長,就是把又大又美的東西給破壞掉。」小說結局,是降落在火星的最後一架火箭爆炸,之後的幾百年不會再有星際旅行。倖存的一家地球人望著火星運河反映出的倒影,看到了火星人。我想這是在暗示這家地球人的身分認同轉變,因為地球已毀,所以現在火星成了他們的家,他們就是新一代的火星人,而他們將會以自己的方式重建這塊土地。


*相關閱讀:《華氏451度》-雷·布萊伯利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