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在《贏得幸福》中,藉著經驗和觀察,提出了能獲得幸福的方式,全書分為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兩部分,前者包含那些讓自己不幸的思想,像是認為一切亳無價值的虛無悲觀、競爭比較的心態、被害妄想症、恐懼和焦慮。為了增進幸福,我們要培養對外在事物的熱忱,從工作、家庭和興趣中找到意義,並發展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的情感。
第一部 不幸福的原因
第一章 什麼使人不幸福?
不幸福的很大一個原因是「錯誤看待世界的方法、錯誤的道德觀和生活習慣」,它們毀壞了人們對各種事物的熱忱與愛好。不幸的人要嘛是追求幸福的手段不對,要嘛就是根本放棄追求幸福。要幸福需要減少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關注,去發現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放棄那些求不而得的慾望和執著。
第二章 拜倫式不幸福
拜倫式不幸指的是把一切都當成是虛幻不值得追求的,會有這種感受是因為自然需求太容易被滿足,而失去努力的動力。
「⋯⋯給自己一個為了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就已經耗費了幾乎所有精力的經驗。」
「⋯⋯他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某些自己沒有察覺的原因。而這樣的不快樂使得他們總是想著世界比較不可愛的一面。」
第三章 競爭
當人們急於追求成功時,心裡想的其實是贏過他人,老是抱著和人競爭比較的心態,使得做一切事都不再有樂趣,享受過程和放鬆休閒變得不可能,壓力也因此不斷累積。
第四章 無聊和刺激
無聊的兩個要素:
1)「目前環境」以及「其他令人忍不住要去想像的更宜人的環境」之間的對照。
2)一個人的感官沒有完全被事物佔據。
因為害怕無聊,人們不停追求刺激,但無聊可以是種動力,引發出創造力,被剌激填滿生活,就不可能靜下心來完成重要的事。
「只有在靜謐的氛圍之中,才能醖釀出真正的喜悅。」
第五章 疲勞
純粹及適度的身體疲勞,會使人一夜好眠,但萬一過度就會帶來損害。
焦慮和擔憂會造成神經疲勞,只有在要採取行動時,才去思考自己的困難,其它時間就把專注力放在超越自我的事物上,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得到平靜。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心智,培養在正確時間進行思考的習慣,一旦打定主意,除非有新的資訊出現,否則不要讓自己猶豫不決,對刺激的追求要節制,這樣才能降低疲勞感。
第六章 羨慕
羨慕和欽佩不同,前者只會使人不快樂,一直想到自己欠缺的,也無法從擁有的事物中得到滿足感,只會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藉由以下方式可以擺脫羨慕:享受你所得到的快樂、去做你必須做的事、避免與那些「在你想像中比你幸運的人」進行比較,因為你所想的不一定正確。
「當任何令人開心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應該要盡情去享受,而不是因為一些在別人身上可能發生了事情,而停下來認為這其實沒那麼值得開心。」
「⋯⋯人心之所以傾向憎恨是因為不滿足,是因為它深深地感覺到,自己錯失了生命的意義,也許它甚至只是潛意識這麼覺得,是因為它深深地感覺到,那保留住人性所賦予的美好事物的人,也許是別人而不是我們自己。」
第七章 罪惡感
不要把罪惡感當成是一種揭露式或高層次事物的呼喊,它其實包含自卑及缺乏自我尊重。深陷在罪惡感之中的人很難相處,也很孤獨,因為他總是在嫉妒那些在道德上看起來高他一等的人。
為了避免被罪惡感束縛,要藉由「心智整合」來培養沉著自信。心智整合,是一個人的本性、意識、下意識、潛意識等層次共同和諧地運作,而不會陷入無止盡的鬥爭。
第八章 被迫害妄想
老是認為別人對自己充滿惡意,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人很難幸福。學會正確地看清問題的源頭在於自己,而非他設想出來的別人的敵意或刻薄。
以下準則可以預防被迫害妄想:
1)記得你的動機並不總是像你以為的那樣無私。
2)不要高估自身的優點。
3)不要期待別人像你關注自己那樣的去關注你。
4)不要想像他人有迫害你的念頭。
第九章 輿論恐懼
人類渴望他人的認同,然而過度在意輿論會使精神不自由,並且給了它傷害自己的力量。
第二部 幸福的原因
第十章 幸福是否依然可能?
「幸福的秘密是:讓自己的關注盡可能的廣泛,並且讓自己對那些感興趣的人事物的反應盡可能友善而不要充滿惡意。」
第十一章 熱忱
對世界感興趣,對週遭的人事物感興趣,日子就不會那麼無聊,也會適應的比較好,但也不要為了其中一項樂趣,犧牲一切,因為這樣會降低總體幸福。
真正的熱忱並非藉由某事來逃避或忘卻一切,而是望向世界的多采多姿,對事物保有好奇心。
「對於喜歡草莓的人來說,草莓是好的;對於不喜歡草莓的人來說,草莓是不好的。只是喜歡草莓的人,有一種不喜歡草莓的人沒有的樂趣;就這點而言,喜歡草莓的人的人生會更愉快,而且會對這個兩種人都必須生活與其中的世界適應的更好。」
「一個人對越多事物感興趣,他就有越多機會感到幸福,而且就更不容易被命運擺佈,因為如果他失去其中一項,他還可以依賴另一項。」
第十二章 情感
要發展那些對生命有益的情感,諸如被愛的感受、安全感,以及和他人的互惠情誼。要對這個世界保持著快樂且坦率的態度。
第十三章 家庭
和家庭的良好關係,會在我們受苦或失敗時提供慰藉和安全感。
父母必須尊重孩子的人格特質,母親不要為了家庭而做出犧牲自我,切斷其它的興趣和追求。
第十四章 工作
工作可以減低無所事事帶來的痛苦和無聊,也讓人更加珍惜空閒時間。工作也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和實現自我的可能。
有兩個因素可以讓工作變有趣:
1)技巧:有變化和有不確定的進步空間。
2)建設:將混亂的事物,體現出目的,並且將成果延續留存。
不要做會讓自己羞愧的工作,那會有損自尊,沒有自尊的人,很難感受到幸福。
將生命視為一個整體會比較幸福,那些將生命看做是一連串不相關的事件,其發展沒有方向和一致性的人則否。l工作便可以展現一致性目的。
第十五章 一般興趣
培養那些可以將我們從嚴肅的首要任務中䆁放,並且感到放鬆的興趣。
會有壓力,不能減輕疲勞,是因為無法對個人生活中不佔有實際重要性的任何事感興趣。這會使大腦無法得到休息,因為每件事都很重要,都會牽涉到某些焦慮和擔憂的因素。
「要能夠在不幸來臨時承擔得住,明智的做法是在比較快樂的時間裡培養某些廣泛的興趣,使得心靈能準備一些不受打擾的空間,在那些讓人當下難以承受的事物之外,還能使人想到其他的交往關係與其他的情緒。」
第十六章 努力與放棄
幸福要求努力找到方法解決問題和擺脫那些造成不幸的原因,但幸福也包括認清事實,放棄不必要的努力,和沒有目的性的情緒。
「願意去面對關於自我的真相,涉及了某種放棄,這種放棄,雖然一開始可能讓人痛苦,卻提供了對抗那些自我欺騙者可能會面對的失望和幻想破滅之終極保護—— 事實上,也是唯一可能的保護。長期來看,沒有什麼會比每天努力去相信那些一天接著一天變得越來越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來得更令人疲累不堪,也更令人惱火。」
第十七章 快樂之人
要幸福某些事物是必要的:食物、棲身之地、健康、愛、成功的工作,以及所屬人群的工作,並且將熱情和興趣向外疏導,避免自我中心的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