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騎驢少年:人生不是一場旅行



內斯托·科里所寫的《騎驢少年》,以奇幻手法敘述一個少年尋求人生意義的故事。小說由兩條敘述線交織而成,一邊是夢,一邊是現實,主角湯姆在兩個世界裡,都必須接受接受一連串的考驗,為了找到關於存在的意義和人生方向的答案。


失去父親,舊生活瓦解,湯姆漫無目的地開車上路,借宿於忘憂谷,睡夢中他身處於沙漠,名叫阿拉金,他遇見了貝都因人印拉凱,他被指引望進一面心靈之鏡。印拉凱對阿拉金說「只有你所存在的現在這一刻,才是唯一重要的事」。阿拉金在夢裡騎著一匹驢子,卻不知道目的地為何,不斷向前,然後又被帶回同樣的起點,後來他明白:「人生不是一場旅行,不是要一直去某個地方,尋找某個目標,這不過是個幻覺。人生其實就像音樂和舞蹈,我們聽音樂是為了音樂本身,跳舞是為了跳舞的那片刻,我們沉浸其中,而非追求一個目標。」


沉浸在人生當中,而不是追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那只會讓我們一再回到相同之處。不讓內心的焦慮不安驅趕我們,一再啟程尋找莫名所以的東西,有時停下來,反而能獲得平靜。「就這樣吧,今天不出發了」阿拉金對他的驢子克梅姆說,克梅姆其實就是阿拉金的心,阿拉金是在對自己的心說,不要再躁動不安,要懂得放手䆁懷和泰然自若。最後阿拉金騎驢進入棱鏡金字塔中,在此他領悟到他就是印拉凱,印拉凱就是他,人類是在一個連結與合一的狀態中共存。


現實中的湯姆也有他的考驗,他離開忘憂谷後,去到了安達魯西亞,在那他發現了一座老舊失修的莊園,他決定在這從新開始,並修復莊園的一切。他回憶起兒時沉浸在建蓋、修理和發明東西的樂趣之中,他認為這或許就是他一直在找尋的意義。這段時間他沉浸在手上的工作,專注於當下,使他知道何謂真實,將他從錯誤的思想中解放。然而他後來明白修復莊園並非他的夢想,他只是因為想再感受童年那種輕鬆愉快,這其實是種懷舊心情。


之後他遇見了愛情,感到幸福,可是這也不是夢想,因為「愛是獨立存在的,它不應該被人生的夢想所束縛。愛可將人們聯繫起來,陪伴人們穿越人生的旅程,愛是個很好的嚮導,它讓心對人們說話,但它並不是人生的目標。」最後湯姆終於領悟,當試圖追求太具體的目標,自我就會不斷回到原點,唯有放下,目標才會再某刻展現,此時才能使自我前進。「生命的意義自會顯露,必須深入自己的內心,傾聽它,跟隨它。」


...

沒關係



一直希望能有一個人,可以在我犯錯或失敗而責怪自己的時候,以溫柔的聲音對自己說:「沒關係」;在盡全力,加油了以後,還是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在應該提起勇氣,但卻步的時候,可以聽見一句:「沒關係」,難過的心就能獲得療癒,或許是因為這句話包含了理解和接受。後來才知道,要說這句話的人應該是我自己。


有時候,我們是對自己最苛刻的人,完美主義,好勝心,總讓我們一再對自己說出最難聽的話:「我怎麼會這麼蠢、這麼沒用⋯⋯」,即使只是不小心打翻了一杯水,也會在內心斥責自己。久而久之這些話不只進了耳裡,也在心裡留下了根,我們養成了無情批評自己的習慣。話語變成了對自己的看法,最後我們終將成為自己口中那個又蠢又沒用的人。


該自責的時候,當然不能假裝不是自己的責任,但我指的是那些老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盡善盡美的時刻,那些應該要放過自己的時刻。不會犯錯的人,是不做新嘗試的人,我們甚至連不再犯一樣錯誤的信心都不一定會有,可是一昧指責自己,不代表就能減少犯錯率,只會讓我們討厭起自己,並且逃避下次的挑戰。


對自己也要憐憫,那句「沒關係」是自己要說給自己聽的,那無條件的支持不是別人給的,是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時刻,自己都能站在自己的這一邊。不說那些會傷害自己的話,不做出傷害自己的舉動,而是接受自己,包容自己,輕聲地安慰自己。自己的一句「沒關係」,或許就是我們在難過時,最渴望聽到的。學會對自己寬容,才會對他人寬容,對自己殘忍的人,對這個世界也不會有愛。

...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丹尼爾·威靈漢

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威靈漢(Daniel T. Willingham),在《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裡,將自己對大腦學習的結構和記憶的研究,整理出九大認知原則,幫助任何有心學習的人,能夠學習得更有效率,協助教學者能在課堂上設計出提升動機、增加學習成果的活動及練習,當然也能提供家長如何陪伴孩子學習的方法。每一個原則,以常見的問題為引,用科學解釋回答,輔以實際的例子,使大家能自然地將這些學習策略運用在自己的學習歷程上。


Ch1 人類的大腦喜歡思考嗎?

*原則一:人天生好奇,但並非善於思考,除非動腦能「成功」解決問題,不然的話我們討厭苦思不解。


人可以不思考就不思考,而是依靠以往的經驗和記憶來解決問題。腦力很珍貴,我們將大部分的事自動化,變成下意識的習慣。


*簡單的心智模型運作方式為:環境—>工作記憶—>長期

                                                                                 <— 記憶


我們從環境中得到訊息和刺激,在工作記憶裡組合及安排概念,並且試圖從長期記憶中提取相關事實幫助解答。成功思考仰賴,環境中的足夠訊息、工作記憶的空間(若要處理的訊息太多,占據太多工作空間,就不易思考),以及長期記憶中不可缺少的事實與程序。


*運用:確保問題難易度適中,把問題說明清楚,藉由放慢速度和使用視覺及聽覺等的記憶輔助,減少工作記憶的負擔。


Ch2 學生應該學習什麼樣的知識?

*原則二:要先有事實型知識,才能培養分析、綜合或批判思考的能力。


思考是以新的方式來組合訊息,我們必須在長期記憶中保有足夠的事實和背景知識,才能促進思考和判斷能力。長期記憶中的事實型知識,有助於意義組塊,將繁多的訊息做組塊,可以䆁放出更多的工作記憶,幫助思考。另外事實型知識使我們更容易理解閱讀內容及聽懂他人的談話。大腦仰賴記憶解決問題,儲存越多解決方法,越能省去思考時間。最後,對某個主題稍有瞭解,使人更容易記住內容,因為幫助記憶的關鍵是連結,把新訊息和舊有記憶做連結,會記得更多更快。


*運用:必需掌握基礎知識,以理解日常生活中各式文本。要學習各學科一再出現的概念。淺顯的知識勝過毫無概念,因為沒有概念,連從何下手解題都沒辦法。趁早累積事實型知識,不管是偶然從生活中獲得,或刻意透過閱聽吸收都有幫助。


Ch3 為什麼學生比較容易記得住偶像劇劇情?

*原則三:仔細思考過的事,較易記住。記憶是思考的殘餘物。


有意義、有故事性,能引發強烈情緒的事物也比較可能被大腦記住。我們一再思考的內容,並且專注吸收的訊息,會進入長期記憶。


*運用:引導學生對意義進行思考,著重在想讓他們記住的部分,不要讓不重要的事情轉移焦點,萬一事物本身沒有意義,卻還是必須記住的話,可以使用諸如:歌謠法、首字母聯想法、位置記憶法、連結法等記憶術,記下內容。


Ch4 為什麼學生難以理解抽象概念?

*原則四:大腦偏好具體事實,會在已知事物的架構下理解新事物。

為了理解抽象概念,必須多接觸不同形式的抽象概念,並且運用類比,把新事物和舊知識連結促進理解。


*運用:提供足夠實例,幫助學生比較個中差異,清楚闡述問題的深層結構,增加知識移轉的機會。


Ch5 刻意的反覆練習真的有用嗎?

*原則五:練習可以降低腦力活動所需的空間,缺乏練習,不可能熟練自如。練習是為了進一步學習。


練習的三個好處:強化學習進階技巧必備的基本技巧,防止遺忘,提升知識應用能力。


練習可以使我們達到不假思索的境界,能自動進行從長期記憶提取的動作。練習要有間隔,分散時間複習,效果較好。練習讓知識的移轉變為可能,因為練習夠多的題目,深層結構會變得明顯。


*運用:練習那些在不假思索後效益能達到最大值的技巧,以及一再重複的基礎。運用高階和有創意的活動來練習基礎能力,避免無聊。


Ch6 如何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原則六:訓練初期的認知能力和後期的認知能力截然不同。新手必須經過大量訓練,才可能和專家一樣思考。


專家會抽象思考,因為他們能看見深層結構,忽略不重要細節,以功能為主思考,並且把許多思考過程自動化,他們不僅對自身領域有深刻理解,還能為該領域增加新知識。


*運用:要從新手成為專家,必須持續學習和刻意練習。


Ch7 如何調整教學策略因應不同的學生?

*原則七:孩子在學習與思考方面的相似點比不同處多。當然能力、偏好學習方式及認知風格會有差異,但科學家還沒辨法明確分類學生,並提出最適合每一類學生的教學方式。


*運用:著重在希望學生學到的內容,提高活動的變化度,以提升注意力。


Ch8 如何幫助學得慢的學生?

*原則八:孩子的智能確實有所不同,但是智能可以透過不斷努力來改善。


*運用:要讓孩子相信智能是可透過學習策略、練習和不斷接觸而提升,不稱讚學生「聰明」,而是肯定他們的付出與努力,鼓勵他們挑戰自己,從錯誤中學習,因為這樣才能提升能力。運用各種學習技巧:包括自律、時間管理等增加學習效果。


Ch9 如何才能精進教學方法?

*原則九:教學和所有複雜的認知技能一樣,一定要練習才能進步。

練習表示:有意識地求進步,針對教學尋求意見回饋,為了進步而從事某些活動,即使該活動未直接和你的工作相關。


*運用:將上課過程錄影,以利觀察,寫教學日誌,紀錄教學流程及成果,以利反思,和同事組成討論社群,花時間觀察自己的學生。


...

選擇愛而非恐懼





上星期,另一半因膽結石住院開刀,從發炎疼痛到確定要手術的這段時間內心一直很擔憂,即使知道不是很大的手術,但畢竟是要侵入身體,切除膽囊,怎麼說都是種對身體的負擔。可是儘管害怕,我告訴自己不能展現出來,免得讓另一半感染到我的情緒,然後更緊張,甚至還要讓他反過來安撫我,擔心我。我一直想要變得強大,三不五時會有學拳擊的念頭,但這一陣子我突然明白,所謂的強大不只是肌肉,也不只是像那些超級英雄一樣很會打鬥,還包括內心素質的展現。平凡人如你我,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地去守護心愛的人事物,就是種強大。


從小父母就認為我是個很柔弱的人,瘦小又常生病,哪怕現在已經是個成人,懂得規律運動,注意飲食,並且隨時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但只要稍微有感冒或哪裡痛,父母就會說:「你就是身體不好」。一直被這樣講,「柔弱」的想法就進入了潛意識,讓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弱,需要別人的照顧,而實際上,日常生活裡,我的確十分依賴另一半。在他不舒服的這段時間,我同時發現了自己的堅強和脆弱,為了照顧他,我可以變得強大,但我也很脆弱,因為知道失去了他,幸福的生活就會崩塌。


要堅強,我的沈著冷靜能為另一半帶來安定感,哪怕一個人自己守在家屬等待區,心臟跳得極快,呼吸不順,要堅強,不能掉眼淚,就算看到另一半從手術出來後因疼痛而臉色蒼白。我可以一個人照顧他,但若是剩我一個人,我無法照顧自己。


在剛結婚要去渡蜜月的前一個晚上,我們出了車禍,我的手腕要住院開刀,就在醫院渡過了蜜月,而這一次換他住院,與其把心思放在恐懼上,我轉念想這是讓我們的連結更加緊密,感情更深厚的機會。這段時間,只有我們兩個人,沒有別人,沒有工作,甚至也沒有在出遊時必須完成的行程,我把它當成是二度蜜月,不被恐懼害怕的思緒佔領內心,我要轉化想法,選擇讓愛的力量將自己變得強大,用愛的力量來療癒另一半。我只專注在怎麼照顧他,怎麼減輕他的疼痛,而不是那些負面的念頭。愛是黑暗中的光。


另一半的手術順利,身體也漸漸復原中,這就是我今年生日最好的禮物。

...

《斷捨離的簡單生活》-山下英子



斷捨離概念的創始者山下英子在這本《斷捨離的簡單生活》運用她從瑜伽行法哲學「斷行·捨行·離行」,衍生出自能夠運用在日常中的技巧,幫助大家從物滿為患和紛亂雜陳的狀態中釋放。減少了物品的數量,也會減低整理和清潔的心力及時間,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餘裕和心靈的平靜。當身邊只留下「適合的、需要的和令人感到愉悅的」事物,「美」便會進駐生活之中。作者以自己居住的空間做為示範,包含廚房、衣櫥、寢室、客廳、浴室、書房和玄關,在每一章節都提供了如何讓生活變得更清爽和簡潔的斷捨離,希望讀者都能享受滋潤且舒適的居家環境。


所謂的「斷捨離」指的是:「斷絕」不必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雜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以自性為軸心,在不斷執行斷與捨的過程中,我們知道在購物前謹慎思考,藉此培養找出合適物品的能力,更能懂得分辨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的差別,學會放下慾望和執著,留下真正能帶來美好和愉快的物品。因為斷捨離而騰出來的空間、時間或甚至省下的金錢,能讓人發現除了物質文化和消費主義之外的生活型態,開啟新的可能性。


購買和囤積無法帶來真正的心滿意足,只是讓本該是用來生活的空間,堆滿了用不到的物品,造成整理和清掃的不便,灰塵和髒亂不停增生,致使居住在其中的人感到煩躁不適。居住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狀況,好好正視自己和物品的關係,能使我們減少不必要的壓力,使我們不被物品束縛而感到自在。若是開始覺得維護管理很辛苦,或回到家得不到放鬆感,就要試著減少物品的數量,嘗試過後,會發現我們賴以生存的物品其實很少,簡單的生活反而是更富足的生活。


以下整理出一些書中讓我特別有感的斷捨離技巧:

1.減少每次取用物品時所花費的動作次數:將物品隨意收放或疊塞,會使拿取變得困難和浪費許多時間和勞力,務必追求每件事情都順利和流暢的完成。


2.既然已經精心挑選了好東西,就要捨得拿出來常常使用,而不是收藏在自己都忘了的什麼地方,藉使用好物的行動告訴自己「我是值得用好東西的人」。


3.買進一樣物品就要替換掉另一件物品,「一出才可以一進」,藉此做數量管制。


4.不想穿、不再使用,就該乾脆地放手,「有一天會用到」的機會通常不會出現,只是增加了多餘的東西。


5.看不見的地方也要留意,那可能是雜亂和臭味的來源。


6.收納即忘卻,盡量將物品收置在可以被「俯瞰」的空間,才不會因為忘了東西的存在,又再次購買造成浪費。


7.喜歡將物品當成收藏品,也需要謹記收納這件事是很花錢也很佔空間的。


8.分清楚為了緊急狀況而做的儲備,和不經思考的囤積之間的差別,前者是適當的危機處理,後者是因慾望或沒有根據的不安而忽視了「眼前」的可貴。


P.S:因家中有事,下星期三(6/12)、六(6/15),停更一週。

...

吃該吃的苦



如果可以選擇,平平順順無苦無痛的人生,當然最好,然而活到了現在也知道有些事不是照自己的意願進行的,不想受的傷和不想掉的眼淚,要說多少就有多少。許多有智慧的人都說苦甜是分不開的,有痛苦才能感受到愉悅,沒有辦法只選擇自己想要的,然後把討厭的通通消滅。就像硬幣有正反面,會翻出哪一面,有時候不是努力就可以改變的,能做的就只是不斷地擲而已。


不過在該吃苦的時候吃苦,把那些辛苦的日子快點過完,我希望剩下的就都是甜甜的好日子。假如是自己選的,自己願意承受的,如果苦難的背後帶著目的性,那麼就比較容易熬下去。好比鍛練身體,在只想賴在沙發上滑手機的傍晚,穿著運動鞋跑個三十分鐘,好比節制飲食,在喝一杯珍奶配雞排的念頭出現時,用一杯白開水和一盤沙拉取代,好比學習英文,心裡想看的是韓劇的完結篇,卻拿起了一旁的英文雜誌,背下不熟的單字⋯⋯要是願意為了未來的自己,而讓現在的自己辛苦一點點,那麼我們在年紀大了以後,不會因為缺乏運動,而免疫系統變差,不會因為不良飲食,而有高血壓、糖尿病,最後因為有好好學習,所以降低了失智風險。


其實誰都沒有那麼強大的自制力,大家都只是為了某個目標而花該花的時間,以及付出該給的心力,要是不自願吃這些苦,等待在前面的就只剩下自己不想吃的苦了。誰想要一天到晚生病,那裡痛這裡痛,誰想要哪一天突然失去工作,發現自己的技術已經跟不上變化,還有那些因為逃避不願意面對的現實,那些隱藏在看似安穩日子背後大大小小的問題,總有一天都會變成我們不願意承受的苦難,迎面而來。


在吃便當的時候,我總是把不喜歡的菜先吃完,把喜歡的留到最後,人生或許也是這樣。可以無災無難,無苦無痛最好,如果不行,就吃該吃的苦,然後希望在自己不願意受傷的部分都能是甜的。

...

從悲劇中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華

 

在《人生智慧》中,作者叔本華提到決定人類命運的三個要素:人是什麼,人有什麼,以及你在他人的眼中是什麼。作者認為幸福與否取決於人是什麼,我們的內心、思想、我們的情感和精神力量,至於財富和他人的看法只能間接影響我們對生活的規劃及安排而已。存在或發生的事情,都是個人依主觀的角度來看待,幸或不幸主要看我們如何解讀,「客觀的條件由命運決定,主觀的部分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不幸福是因為我們自己感到不幸。


人是什麼

叔本華強調人的本質是別人無人奪走,是我們一輩子要與之相伴的,所以「人/你自己」,你的性格、品性、身體狀況、心智和精神力,是決定你能否幸福的關鍵。若是你性情樂觀、體格健壯、充滿活力、有智慧,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也就是說如果你身心健康,並且精神豐富,那麼你就擁有了最多的資源,你對物質和他人的需求會甚低,你也不容易感到空虛無聊。


叔本華說幸福人生的兩個大敵是「痛苦和無聊」,大部分的人都在痛苦和無聊兩邊來來來回回。痛苦是因為物質缺乏,所以貪窮的人必須付出勞力,以失去自由為代價才能改善匱乏的環境和貧困。然而衣食無憂的人就會感到無聊,因為他們的本質是如此無知,並缺乏感受力,他們感受不了高層次的精神樂趣,只能用一些毫無養分的刺激來填塞大腦和內心。


相反的,一個思想豐富,精神力活躍的人,光是和自己獨處就充滿樂趣,事實上,他們最渴望的就是不被打擾的閒暇時間,好讓他們可以提升內在和智識,完成自己那有深度、強度和統一性的思想體系或作品。


叔本華強調為了要得到幸福就一定要培養身心健康,任何事都不值得我們犧牲健康去追求,我們要集中精神保持健康,培養自己的能力,然後最大限度地利用所具有的個人品質和能力,依其特性為發展的方向,做合乎我們本質的事。


人擁有什麼

得不到想要的事物,慾望、期待,無法感到滿足,會使人痛苦。


財富可以使人自由,在生活的初始,擁有一定程度的財富,可以使人對貧窮免疫,並讓我們保持獨立性。


你在他人眼中是什麼

別人如何看待我們,都和我們的幸福無關,並不會影響我們的存在,老是在意別人怎麼說,是種膽小的奴性。


只要不在意他人,生活中過半的麻煩和困擾都會消失,我們就能回歸真實的自我。


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不要指望別人來欣賞我們,畢竟無聊的人只會喜歡無聊的東西,沒頭腦的人則會被愚蠢的事物吸引。重要的不是名氣本聲,而是擁有那些能讓人出名的本質,好比偉大的心靈和頭腦,這才是實在的。


別把我們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幻想之上,「別人說你幸福,你就真的幸福了嗎?那是不可能的。」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