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蘭布克醫生所寫的《多巴胺國度》,描述在人人追求多巴胺回饋的社會裡,各種物質和行為成癮的症狀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為了使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以獲得愉悅感,我們讓自己沈溺在被慾望毀滅的風險中,酒精、藥物、賭博、購物、食物、性愛、上網⋯⋯。當大腦的爽痛平衡被成癮行為破壞之後,我們對痛苦的忍受度降低,但感受愉悅的門檻卻變得愈來愈高。作者在書中提供一套系統幫助成癮者戒癮,還有一些實際運用例子使我們可以擺脫慾望的控制,找回對生活的自主權。
多巴胺是種參與獎勵流程的神經傳導物質,也被稱作「腦內啡」,當大腦分泌多巴胺時,我們會產生愉悅感,然而當某項活動或物質使多巴胺䆁放的越多,速度愈快,其成癮性就愈強。拿實驗室裡的老鼠來說,巧克力可以增加多巴胺在大腦基底核的分泌量達55%,性行為是100%,安非他命則是1000%。所以當一個人長期吸食安非他命,多巴胺總是滿溢的情況下,他對一般的愉悅,好比巧克力甚至是性行為都不會感到滿足,因為若是他已經習慣1000%的多巴胺量,10%、20%的小確幸根本無法使他感到愉悅。作者指出大腦中處理愉悅和痛苦的過程是有重疊的,它們存在著彼此消長的關係。腦內有個爽痛平衡調節機制,當我們過度地使天秤倒向愉悅端時,此機制就會把天秤往回拉,使其恢復平衡,也就說現在有多爽,當多巴胺消退之後就會有多痛。
長時間的趨爽避痛需要付出代價:一點點小小的不舒服、無聊、平淡、疼痛都無法容忍,什麼樣新奇有趣的事物都再也無法讓我們感到喜悅,甚至失去了活著的感覺。研究顯示長期使用鴉片類藥物,會誘發痛覺的過度敏感,使原有的痛更痛,而且連原本不痛的地方也痛,到最後還罹患了「失樂症」,全面喪失享樂的能力。或許一般人並沒用服用毒品的問題,然而任何會使多巴胺分泌旺盛的事物,都可能造成成癮。作者說廣義的「癮頭」,是不惜傷害自己與他人也要進行下去,是種持續性兼強迫性行為,事後會引以為恥或感到後悔。像是明知道花了太多錢,還是不停購物,體重過重,卻停不下來狂吃,時間不夠,仍舊不停刷影片,這都是大腦一再地想追逐多巴胺分泌的証明。
作者發展出一套包含八個步驟的系統,來幫助人們戒癮,它們的首字母剛好組成多巴胺(DOPAMINE)這個字:資料(Data)、目的(Objectives)、問題(Problems)、禁慾(Abstinence)、正念(Mindfulness)、病識感(Insight)、下一步(Next steps)和實驗(Experiment)。
*資料(Data)
收集、記錄成癮行為的頻率,以及成癮物的類型和用量。
*目的(Objectives)
採用高多巴胺物質行為背後的目的或理由為何?
*問題(Problems)
成癮後帶來的問題、麻煩和缺點。
*禁慾(Abstinence)
戒掉高巴多胺物質,至少一個月的時間。一個月通常是重設大腦獎勵路徑的最短所需時間。禁慾是為了能夠恢復身體的恆定狀態,使我們重新用較少的獎勵獲得愉悅,使我們看出物質使用與平日感受間的因果關係。
*正念(Mindfulness)
不帶成見,實況觀察大腦當下在做什麼。當進入停止用多巴胺去逃避的禁慾期,那些痛苦會湧入,正念讓我們去包容這些情緒,進而憐憫自我。
*病識感(Insight)
意識到自己生病,才能採取行動,尋求協助。禁慾所產生的戒斷症狀會讓人們的自身行為的病識感浮現,然而若沒有暫時遠離,很難發現自己成癮之深。
*下一步(Next steps)
在完成一個月的戒斷後,要考慮下一步該怎麼做,是否要重返舊模式,調整用量,還是從此遠離。
*實驗(Experiment)
將上述目標加以實驗,根據結果不斷修正調整。
此了這套方法作者還介紹了三種自縛方式來自我控制,也就是刻意且主動設置自身與讓我們成癮事物間的障礙,增加使用或從事的難度。它們包括:物理式自縛(空間類)、限時式自縛(時間類),以及分類式自縛(意義類)。
*物理式自縛(空間類)
創造出物理障礙/地理上的距離,擋在我們與成癮物之間。甚至在解剖結構的層面上改變身體,好比胃繞道手術。然而若是沒有病識感、理解與改變行為的意願,光靠薬物或手術治療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限時式自縛(時間類)
使用時間與終點線,只在特定時間,或只使用多久時間,這樣能減少接觸量。
*分類式自縛(意義類)
將多巴胺分成不同類別:一邊是可使用的,另一邊則絕對禁止。這能幫助我迴避傷害力最大的類別,也有助於我們閃躲會觸發我們渴望的開關。這招最適合用在那些不可能徹底消除,而是希望能使用的更健康的物質,像是食物、性慾及手機。
最後還有兩個概念可以幫助大家遠離誘惑:誠實過活所帶來的豐盈心態,和利社會的羞恥。
*徹底的誠實:一個成癮者藉著他的癮頭來逃避現實的世界和真實的自己,和癮頭的連結取代了其他能使生命更加有意義且豐富的連結,他們對自己說謊也對周遭的人說謊,活在虛構的人生敘述中。治療者為了療癒病人,必須要求他們為面對事件的態度負責,一旦他們開始負起責任,就能獲得力量,找回對生命的自主權。首先要說實話,不要過著自欺欺人的生活,那讓人可以正視問題的嚴重性,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影響。當人開始誠實過活,也會得到周遭環境給予的正面回應,形成良性循環,我們會開始相信世界是個有秩序、可預測且安全的地方,會抱著希望相信一切都會好轉,因此擁有了豐盈心態。有了豐盈心態,就比較不會不斷地想追逐物質享受或是偏好短期利益,我們更容易感到滿足和喜悅。
*利社會的羞恥:成癮者因為自己成癮的行為感到羞恥,為了不被社會和所屬團體排擠,他們說謊掩蓋行為,而這使他們愈來愈羞恥,想躲避人群,這孤立的狀況使他們更加沈溺在誘惑之中,這是破壞式的羞恥。然而若是身旁的人願意接納他們,陪伴著他們,甚至提供協助和治療,這時的成癮者的羞恥心反而會變成一種自我約束的感受,增加戒癮的機率,這就是利社會的羞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