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寵愛自己



最近在學習著怎麼寵愛自己的身體,一開始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寵愛自己」,似乎已經成為消費主義用來行銷商品的一種手段,只要買了某項產品或使用某種服務就是愛自己。但事實上,這並非真的照顧自己,反倒像是不願意花時間和心力去傾聽身體的聲音,瞭解她/他的需求,所以選擇用最簡單快速的方法來打發身體。


我決心和自己的身體成為相互尊重且依靠的夥伴,為了和她建立起和諧良好的關係,我開始每天都和她說話,睡前會感謝她今天一整天的照顧和努力,讓我可以無病無痛地完成許多事情。早上起來會和她討論今天要做的事情,告訴她可能會有點累,有點辛苦,但只要她不喜歡,我就會停下來休息,不會像以前一樣那樣強迫她,她的健康是我最在意的,我會好好照顧她,請她今天也多多照顧了。


每天持續這樣做,讓我心中湧現一股對身體的愛,我不再覺得我的身體是種累贅,不會因為她有自己的需求而感到生氣及不耐煩,我可以放慢速度,不再試圖控制我的身體,而是接受並且放下。我漸漸理解到原來我那麼容易失去耐性,對於突發狀況,以及任何打亂計劃的人和事感到生氣,是因為我對自己身體也是如此。如果我對自己最重要的身體,都那麼沒有耐性,每天只想著要她快、快、快,嫌她這個,嫌她那個的,那我對其它的人事物又怎樣可能寬容到哪裡去?


真正愛自己的人,才知道怎麼愛別人,愛自己不是自私,因為懂得珍惜和憐憫自己的人,也會珍惜和憐憫他人。當我們把自己當成物體或工具來役使,我們也會用相同的方式去對待別人。或許我們都被資本主義的價值觀給制約了,若是沒有生產力或市場價值,就是沒用的人,隨時都可以被淘汰,這樣的想法被內化,所以當身體病了,累了,無法產出時,我們就覺得身體沒用了。追求效率和效能,任何妨礙目標的都被當成是bug,必須被消滅和排除。身體若是不能被隨意支配,我們甚至恨不得把意識上傳到電腦系統,變成不老不死,不用休息的機器人。


開始和身體對話並傾聽她的聲音之後,我第一個感覺是跟她達到和解了,我發現她的美好和神奇,接受她的限制,憐憫她的病痛。然後就像之前提到的,我的內心湧現一股對她的愛,而這份感受也外溢到生活中的其它面向,我好像對其他人變得比較有耐心,也開始不再那麼急躁不安。這是個新的嘗試,或許在很多時候,我又會彈回去老習慣,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傷害,但我會努力地一再地把自己的心拉回來,讓心安妥,調合身心,使身體和心智能和諧完整。


身體啊,身體,沒關係,我一直都在。


...

《女英雄的旅程》-茉琳·莫德克



男性的英雄之旅,以及自我追尋的旅程和女性並不相同,女英雄有其獨特的發展過程,茉琳·莫德克寫的《女英雄的旅程》旨在補足男性敘述中的缺口。女英雄之旅是趟心靈追尋之旅,目的是重新找回被遺棄的陰性特質,消除內心陽性之我和陰性之我的二元對立,使自己成為一個平衡且完整的人。


在一次疼痛和悲傷中,一個順時鐘的圓形路徑圖在作者腦中浮現,它是一個包含十個階段的女英雄自性之旅:唾棄陰性本質、認同男性價值觀並與之結盟、試煉之路:遇見妖怪和惡龍、尋見虛幻的成就、覺醒於靈性似已枯槁成灰的感覺、啓蒙和潛往女性上帝的所在、極度渴望重新連結於陰性本質、癒合母女裂痕、治癒失衡的陽性本質、整合陽性和陰性本質。


女英雄之旅的使命是感受她離棄陰性本質後的悲痛,容許自己去體會其失落感的原因,為之悲悼,然後將這悲傷䆁放,並且迎向新的生命。


一、與陰性本質斷絕了關係

女人採用了男性所定義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為了變得「像男人一樣優秀」,她們捨棄或貶抑自己的陰性本質,這也包含其中積極面向諸如創意、直覺、感性、熱情及慈愛等。她們要擺脫母親的影響力,她們不想變得像母親一樣需要依靠男人,消極無能以及缺乏獨立性,她們試圖和母親保持距離。


二、認同陽性本質

她們向父親的世界靠攏,以身為「父親的女兒」為榮,努力得到父親的認同,因為父親所代表的陽性價值,像是個人自主能力、領導力、成就、名望、權威,是女英雄極其嚮往的,她們也想符合父權社會中成功的定義。女英雄們為了和男人競爭,過度追求完美,超時工作,但在內心卻還是覺得「永遠不夠」。


三、試煉之路

女英雄離開父母和溫暖的家,踏上追尋自我的旅程,她要找到自己的聲音、自己的命運,她要知道自己是誰。一路上充滿障礙,女英雄的能力被懷疑,她們被看輕,有些人會說:「妳可以做任何事,只要妳做的是我們要你做的事。」


她們也會陷入一些迷失,例如:

「依賴」,女人習慣照顧他人,當她們發現沒有人考慮她的需求時,她認為這是她的錯,甚至因為自己有依賴的需求而感到慚愧。

「女人不如男人」,由於社會貶抑女人,女英雄們也內化了這種偏見,她們自我苛責,覺得自己有缺陷。

「浪漫愛情」,只要能遇到一個理想對象,一切問題就可以解決。


四、成就背後的真相。

女英雄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並且獲得事業和家庭的成功,她們努力實現每個目標,但每當目標達成時,她們卻感到空虛,於是又不斷向上攀爬。她內心的陽性人物不停驅使她,使她受到壓迫,身心俱疲。她追求外在成就,來逃避靈性成長,她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感覺的能力。


五、強大的女人能說不

女英雄有種受騙的感覺,雖然她們已有特定成就,卻感到倦怠不滿,她們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她們開始質疑外在的標準,她決定對新的男性英雄任務說不,不再接受一個升遷機會、一個有挑戰的專案。她突然無事可做,因為她不想再用父權社會中的成功來定義自己,但此時的她會感到不安,因為她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作者說,此時女人必需學會如何單純地活著,傾聽內心的真實聲音,關掉那些急於叫她做些什麼的聲音。她要願意忍受這種因前途不明確而出現的緊張惶恐,直到新的生命形式展現。


六、啟蒙與下沉到女性上帝所在的深淵

「沉入深淵」是由一場改變生命的痛苦事件引發出來的,可能是驟失某種身分,罹患疾病,遇到意外⋯⋯,這段下沉之旅充滿悲傷和惶恐、疏離和幻滅、憤怒和絕望。她必須面對自我和世界的真相,並獲得與痛苦和平共處的能力。她會接納那個協助我們在痛苦和死亡中發現意義的黑暗本能面向。


七、渴望重新連結於陰性本質

女英雄不再以父權體制的女兒自居,她要重新連結她的陰性本質:她的肉體、情感、靈性、直覺、創意和智慧。她開始重視肉體感知的訊息,並且對靈啟經驗的神秘過程保有信心,她理解到身心是合一的。她懂得專注於當下之我,而非有所作為,她能心無旁鶩地做自己。


八、癒合母女之間的裂痕

母女裂痕影響了女英雄和其內在陰性本質的關係,當她歷經了上述旅程後,她明白母親也是父權體制中的被囚禁者,她會試圖找回和母親的連結。她會重啟並轉化原始關係,尋求和解。


九、在心靈深處尋見有心的男人

陽性本質是股運行在「所有女性和男性」心靈內的創造驅力,然而當它失衡而漠視生命的需求,變得苛求、好鬥、破壞力十足、冷酷無情時,我們的陽性本質就受傷了。女英雄要復原其受傷的陽性本質,她要辨識出心中的暴君,並且要它離開,她要用愛和同情心療癒自己,將意識的光亮帶進無意識的黑暗裡。她會用陰性本質的療癒能力來平衡那受了傷、乾枯易折、不顧自我極限的陽性本質。


十、超越二元對立

在二元思維裡,我們把他者視為必須被我們改進、控制、懷疑、支配或佔有的非我之物,這造成了紛爭、不信任、誤解和鄙夷,這之中包括陰陽對立。但世界的一切和我們的內心一切是互存且合而為一的,如同我尊重自己的神性,我也尊重你內在的神性。我們要消除對立,癒合陰陽本質間的裂痕。合作、包容、尊重、權力共享,以圓為生活模型,不將任何事物排除在外,以達整體完整。

...

親愛的身體



我的身體不是隨我的意願任意支配的工具,她有自己的需求和運作的方式,我應該要給予尊重和支持。一直以來,只要不舒服的時候,我就會對身體發脾氣,覺得她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甚至覺得麻煩。為什麼一天到晚這裡痛那裡痛,為什麼容易體力不支,為什麼一場病拖這麼久都好不了?只要身體沒按照我的想法和期待來配合,就責怪她,役使她,跟個暴君沒有兩樣,對待她的態度就像對待市場上一件用完即丟的物品,缺乏了愛和憐憫,直到現在,我才知道這樣子有多麼殘酷無情。


我想像我的身體是個弱小的孩子,每日每日為了完成被交辦的工作,累得連一步都走不動,我卻還拿著意志力的鞭子抽打她,就想著從她身上多榨取一些,即使她生病也不准她休息。她在哭泣,我卻無動於衷,然後她倒下了,不管我再怎麼揮鞭也沒用。


對不起,我親愛的身體,妳不是我的僕人,更不是沒有生命的物品,我不該忽略妳的需求,不讓妳休息。我不該認為妳比心靈低等,不該覺得妳必須聽從更高智慧的命令。靈和肉是平等的,心智和身體應該互相扶持合作,身體的需求和精神的追求一樣重要,沒有身體的支持,我什麼都無法完成,連離開床鋪都做不到。


對不起,我親愛的身體,妳不是一件待改造的物品。老是嫌棄妳大腿粗,體重又增加了幾公斤,臉上又浮現了幾顆雀斑,眼角又多了幾條皺紋,費盡心思想把妳變得更好,但卻看不見妳的美麗和神奇。只會苛責妳不像誰誰誰的身體,我想妳或許也希望我可以像誰誰誰一樣溫柔體貼地照顧妳。請妳原諒我總是那麼粗魯和不貼心,老是把妳東碰西撞,讓妳左一個瘀青右一條傷痕。


謝謝妳,我親愛的身體。今天我的雙腿能夠走路,大步且快速地邁開步伐,我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我的肺我的氣管都能順利舒張,我的眼睛看得見書本上的文字,我的手和口能表表達腦海中的想法,我的心臟正在有力地跳動著,還有我的大腦不只能夠整合一切,還能幫助我記得我最愛的人事物,記得我自己是誰。謝謝妳,今天是無病無痛的一天。


我答應妳,以後會更加留意妳的需求,關心妳,愛護妳。妳想休息的時候,我不會逼迫妳處理更多的任務,妳想活動的時候,我不會久坐不起,妳想發呆或做白日夢的時候,我不會再旁邊嘮叼著效率和生產力,妳飽的時候,我不會硬塞一些垃圾食物給妳,妳餓的時候,我會供應營養均衡的餐點,妳想睡的時候,我不會在腦海裡胡思亂想。我會配合妳的節奏和作息,不會再當一個殘忍的暴君。我會更有耐心,在妳走不動的時候,在一旁等候著妳,並且輕輕地牽著妳的手。


謝謝妳,我親愛的身體,今天也那麼辛苦的工作,明天也請妳繼續當我的夥伴,我會照顧妳,也請妳多多照顧了。

...

《大膽行動》-盧安娜·馬奇斯



哈佛心理學教授盧安娜·馬奇斯博士在《大膽行動》中,以認知行為療法為基礎,提出改善心理迴避的三步驟:轉換觀點、接近和校凖,幫助我們發展認知彈性,學習調節情緒,最終以行動實現大膽的願景。


所謂的「心理迴避」,是對察覺的威脅做出能立即緩解情緒、卻會帶來長期負面後遺症的任何反應。它是一種當大腦被掌管情緒的杏仁核劫持時,做出的行為,包括衝動反應(react)、退卻(retreat)和不作為(remain)等,即所謂的「戰、逃、僵」模式。此時如何活化由前額葉皮質掌控的思考腦是關鍵,必須要創造出一段「暫停」的空間,讓理智再度發揮作用,而書寫被認為能使我們從「想法(thoughts)、情緒(emotions)、行為(behaviors)/TEB循環」中逃出。把自己的想法寫下,看它們激起何種情緒,又導致什麼行為,可以讓大腦從不斷打轉的迴圈離開,使它慢下來,有餘裕做出合適的反應。有時大腦也會因假警報,而反應過度,所以若是能辨別「自覺」威脅和「真實」威脅,也有助於減緩必須立即反應的壓力。


當我們為了緩解不適感受,而做出各種迴避行為,雖然能短暫感到解脫,但卻必須付出長期的代價,那包含影響身心健康、人際關係或職涯發展等。「感覺好和實際好是兩回事」,不斷地迴避問題,會使我們離理想的人生愈來愈遠。作者強調,情緒本身並不邪惡,而是面對情緒時的反應才是問題所在,我們不要逃避會讓人感受不愉快的那些情緒,不是「繞過」,而是「穿越」。作者的「轉換觀點、接近和校凖」教讀者如何處理「心理迴避」,使我們找回生活的主導權。


轉換觀點

更新大腦對各種情境的預測,培養認知彈性,以更寛廣的角度來解讀事情,試著挑戰舊有的假定,學習著去質疑大腦,想要重新訓練大腦迴路,我們需要改變對自己說的話。


好比有些人的大腦老是會說「我一無是處」,所以預測自己沒辦法被升職加薪,此時我們可以1.質疑這樣的自動預測2.以不同方式來詮釋答案,想想看在同樣的情況下,我的好友會怎麼說3.更新鏡片,用另一種方式來預測和看待事情,甚至找出能證明新預測是正確的例子,例如「我成功完成某項專案」,來反駁「我一無是處」的假設。


接近

瞭解那些會觸發迴避的情境和因素,追蹤並紀錄它們,並制定一份接近不適的計劃,告訴自己當同樣的情況又出現時,可以採取和目前所做的「相反行動」。


例如面對出包的下屬,以往的行動都是當面大聲斥責,現在可以「預先」設想「新習慣」(使用電子郵件緩和語氣)來取代舊有的行為。把因情緒劫持而做出的無意識行為,變成有意識的應對,刻意運用技巧去做某事,而非被剌激制約然後反應。記得從低挑戰性的情境開始練習,成功率較高。


校凖

當我們僵在原地,想不出可以採取的行動時,就必須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觀為何,以我們重視的核心價值來引導自己的決定、態度和行為,才不會迷失自我。


為了能辨認核心價值,可以做(甜美/辛酸練習),回想其中一個讓你感到甜美或痛苦的情境,甜美: 這片刻暗示了理想生活的樣貌,藉此辨別出重要的事物。辛酸:處於當下,要讓自己不痛苦,要不在乎什麼,譬如跟孩子分離很痛苦,要不痛,就是要不愛孩子,進而發現「家人」是你的價值觀。


當我們採取能體現價值觀的行動時,沮喪和焦慮就可以減少,並且實現自己的大膽願景,為了實現目標,要注意以下事項:1.有無符合你的價值觀(Why)2.是否具體(What)3.是否可執行(How)4.何時做(When)


最後作者提醒大家活得大膽勇敢,並非沒有負面情緒,而是要投入時間和心力,不斷練習,一次又一次地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並且在過程中對自己保有同理心,面對現實不代表著要喜歡現實,而是接受「安於不安」。



...

隨興


身體不舒服了快一個月,感冒遲遲不好,最難忍受的是因為鼻竇炎引發的偏頭痛,每天早上都被痛醒的感覺實在很糟,痛到都懷疑人生,但我告訴自己「一切都會好轉的」、「悲傷有度」,畢竟自己的文章都這樣寫了,總不能隨便說說。可是真的好難,身體狀況不佳的時候,實在很難保持正面積極的態度,尤其當情況看不到好轉的跡象,心情更是跌到谷底,邊哭邊生氣,但埋怨之後也不能怎樣,還是只能繼續熬下去,心裡只是不停想著人生真辛苦。


在痛的時候,感受不到愉快,因為全身的力量和專注力全都放在疼痛這件事上,其它什麼事都不在意了,每一刻都在撐著,到了夜晚就精疲力盡地躺在床上,但疼痛卻還是不肯放過自己。我注意不到天空有多藍,空氣裡的青草味,另一半的笑話有多有趣,我只覺得鳥鳴聲很吵,陽光刺眼,一切都失去了顏色和喜悅,只剩下厭煩,連呼吸都煩。如果不知道折磨何時會停止,就無法對未來保持希望,或許支撐著人熬下去的僅僅是因為還活著的事實。


若是疼痛教了我什麼,那大概是「及時行樂」,因為無病無痛的時間太過寶貴,一定要趁這段時間去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增加美好的回憶,讓我在痛苦時可以靠著它們熬著。或許這就是種「匱乏心態」,擔心缺少、失去的心態,讓人不相信未來,為了將來而延遲當下的享樂變得困難,一切的享受最好立即兌現。這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不是件好事,但把握身體健康的時候,去做一些自己一直很想做的事,甚至去完成一些願望,我卻覺得很好,畢竟對某些人而言,身體健康並不是常態。


去散步,去海邊享受陽光,和心愛的人吃一頓悠閒的晚餐,感覺風吹拂自己的臉龐,感受天空中光影的變化,然後覺得洗衣籃裡,另一半的白色T恤和自己粉紅色的短褲放在一起很可愛。星期一,頭比較不痛了,天氣涼爽,決定邀老公來個兩天一夜的小旅行,隨興有時候也非常美好。

...

《多巴胺國度 》-安娜·蘭布克

 


安娜·蘭布克醫生所寫的《多巴胺國度》,描述在人人追求多巴胺回饋的社會裡,各種物質和行為成癮的症狀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為了使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以獲得愉悅感,我們讓自己沈溺在被慾望毀滅的風險中,酒精、藥物、賭博、購物、食物、性愛、上網⋯⋯。當大腦的爽痛平衡被成癮行為破壞之後,我們對痛苦的忍受度降低,但感受愉悅的門檻卻變得愈來愈高。作者在書中提供一套系統幫助成癮者戒癮,還有一些實際運用例子使我們可以擺脫慾望的控制,找回對生活的自主權。


多巴胺是種參與獎勵流程的神經傳導物質,也被稱作「腦內啡」,當大腦分泌多巴胺時,我們會產生愉悅感,然而當某項活動或物質使多巴胺䆁放的越多,速度愈快,其成癮性就愈強。拿實驗室裡的老鼠來說,巧克力可以增加多巴胺在大腦基底核的分泌量達55%,性行為是100%,安非他命則是1000%。所以當一個人長期吸食安非他命,多巴胺總是滿溢的情況下,他對一般的愉悅,好比巧克力甚至是性行為都不會感到滿足,因為若是他已經習慣1000%的多巴胺量,10%20%的小確幸根本無法使他感到愉悅。作者指出大腦中處理愉悅和痛苦的過程是有重疊的,它們存在著彼此消長的關係。腦內有個爽痛平衡調節機制,當我們過度地使天秤倒向愉悅端時,此機制就會把天秤往回拉,使其恢復平衡,也就說現在有多爽,當多巴胺消退之後就會有多痛。


長時間的趨爽避痛需要付出代價:一點點小小的不舒服、無聊、平淡、疼痛都無法容忍,什麼樣新奇有趣的事物都再也無法讓我們感到喜悅,甚至失去了活著的感覺。研究顯示長期使用鴉片類藥物,會誘發痛覺的過度敏感,使原有的痛更痛,而且連原本不痛的地方也痛,到最後還罹患了「失樂症」,全面喪失享樂的能力。或許一般人並沒用服用毒品的問題,然而任何會使多巴胺分泌旺盛的事物,都可能造成成癮。作者說廣義的「癮頭」,是不惜傷害自己與他人也要進行下去,是種持續性兼強迫性行為,事後會引以為恥或感到後悔。像是明知道花了太多錢,還是不停購物,體重過重,卻停不下來狂吃,時間不夠,仍舊不停刷影片,這都是大腦一再地想追逐多巴胺分泌的証明。


作者發展出一套包含八個步驟的系統,來幫助人們戒癮,它們的首字母剛好組成多巴胺(DOPAMINE)這個字:資料(Data)、目的(Objectives)、問題(Problems)、禁慾(Abstinence)、正念(Mindfulness)、病識感(Insight)、下一步(Next steps)和實驗(Experiment)


*資料(Data

收集、記錄成癮行為的頻率,以及成癮物的類型和用量。


*目的(Objectives)

採用高多巴胺物質行為背後的目的或理由為何?


*問題(Problems)

成癮後帶來的問題、麻煩和缺點。


*禁慾(Abstinence)

戒掉高巴多胺物質,至少一個月的時間。一個月通常是重設大腦獎勵路徑的最短所需時間。禁慾是為了能夠恢復身體的恆定狀態,使我們重新用較少的獎勵獲得愉悅,使我們看出物質使用與平日感受間的因果關係。


*正念(Mindfulness)

不帶成見,實況觀察大腦當下在做什麼。當進入停止用多巴胺去逃避的禁慾期,那些痛苦會湧入,正念讓我們去包容這些情緒,進而憐憫自我。


*病識感(Insight)

意識到自己生病,才能採取行動,尋求協助。禁慾所產生的戒斷症狀會讓人們的自身行為的病識感浮現,然而若沒有暫時遠離,很難發現自己成癮之深。


*下一步(Next steps)

在完成一個月的戒斷後,要考慮下一步該怎麼做,是否要重返舊模式,調整用量,還是從此遠離。


*實驗(Experiment)

將上述目標加以實驗,根據結果不斷修正調整。


此了這套方法作者還介紹了三種自縛方式來自我控制,也就是刻意且主動設置自身與讓我們成癮事物間的障礙,增加使用或從事的難度。它們包括:物理式自縛(空間類)、限時式自縛(時間類),以及分類式自縛(意義類)。


*物理式自縛(空間類)

創造出物理障礙/地理上的距離,擋在我們與成癮物之間。甚至在解剖結構的層面上改變身體,好比胃繞道手術。然而若是沒有病識感、理解與改變行為的意願,光靠薬物或手術治療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限時式自縛(時間類)

使用時間與終點線,只在特定時間,或只使用多久時間,這樣能減少接觸量。


*分類式自縛(意義類)

將多巴胺分成不同類別:一邊是可使用的,另一邊則絕對禁止。這能幫助我迴避傷害力最大的類別,也有助於我們閃躲會觸發我們渴望的開關。這招最適合用在那些不可能徹底消除,而是希望能使用的更健康的物質,像是食物、性慾及手機。


最後還有兩個概念可以幫助大家遠離誘惑:誠實過活所帶來的豐盈心態,和利社會的羞恥。

*徹底的誠實:一個成癮者藉著他的癮頭來逃避現實的世界和真實的自己,和癮頭的連結取代了其他能使生命更加有意義且豐富的連結,他們對自己說謊也對周遭的人說謊,活在虛構的人生敘述中。治療者為了療癒病人,必須要求他們為面對事件的態度負責,一旦他們開始負起責任,就能獲得力量,找回對生命的自主權。首先要說實話,不要過著自欺欺人的生活,那讓人可以正視問題的嚴重性,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影響。當人開始誠實過活,也會得到周遭環境給予的正面回應,形成良性循環,我們會開始相信世界是個有秩序、可預測且安全的地方,會抱著希望相信一切都會好轉,因此擁有了豐盈心態。有了豐盈心態,就比較不會不斷地想追逐物質享受或是偏好短期利益,我們更容易感到滿足和喜悅。


*利社會的羞恥:成癮者因為自己成癮的行為感到羞恥,為了不被社會和所屬團體排擠,他們說謊掩蓋行為,而這使他們愈來愈羞恥,想躲避人群,這孤立的狀況使他們更加沈溺在誘惑之中,這是破壞式的羞恥。然而若是身旁的人願意接納他們,陪伴著他們,甚至提供協助和治療,這時的成癮者的羞恥心反而會變成一種自我約束的感受,增加戒癮的機率,這就是利社會的羞恥。

...

速成法



身為一位英文老師,最怕聽到的就是被問到有沒有什麼快速學好英文的方法,或是在短時間內就能通過某種測驗,大幅提升成績的方法。像我最近有個學生想在三個月內通過全民英檢中級考試(約Toeic 550, CEFR B1),他目前程度大約是初級,我依照他的目標訂定了一份學習建議,然而我卻擔心這樣的學習量會嚇跑我的學生。於是我開始思考到底有沒有所謂的速成法這回事,然而不管有沒有,就我自己教學和學習的經驗,我是對「速成法」抱有疑慮的。


從語言習得的角度來看,學習英文是一段過程,有它的階段性,需要時間的累積、大量的語言輸入和持續刻意的練習,才能從一個階段步入到下個階段。可是這中間也免不了有停滯期,尤其是中級程度要進入高級程度時,而且即便是進級了,還是有可能會發生退步和犯錯的情況,也就學習曲線並非是一路向上攀升的,它有高有低,也有平原期。一般而言,要精通一門外語需要410年的時間,根據全民英檢團隊的研究發現,「以GEPT考生為例,在經過1年的學習後,平均約可進步20。」對大部分的人而言,1年並不是「速成」,更不用說410年了。依台灣的英文教育來看,若是從國中開始學習英文一直到高中,就有6年時間,然而即便花了六年,也不是每個人的都能達到精熟的程度,這當然是練習的質和量所造成的差異。


回頭來看我的學生,他有沒有可能在三個月達成進級的目標,我的答案是:「有」,但他必須以「密集式+高强度+刻意練習」來彌補時間的不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王道漫畫?裡面的主角遇到比他能力強大的敵人,為了要打敗敵人,他必須在短時間內提升自己的戰鬥力,這時的他/她們都怎麼做?找一個地方閉關修煉,同時還有一個智者(師父)在一旁輔助。在我看來,所謂的「速成法」,並非亳不費力的方法,相反地,因為要在短時期內進步神速,所以必須花更多的心力和時間來達到目標。也就是說,1年(12個月)才能進步20分,要在3個月得到同樣效果,那麼應該至少要付出4倍的投入時間和心力,好補足時間差額。所以假設一年可每天練習1小時英文,壓縮到3個月,每天就要「刻意練習」四小時,質和量都必須提高,畢竟所謂的閉關修煉,可不是在裡面玩的。


所以我才認為根本沒有所謂的「速成法」,在學習的這條路上,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學習沒有捷徑,靠的是持續的累積。 Curry也不是一開始三分球就投得那麼凖的,他可是每天都要練投300球,這還是成為職業球員之後的訓練,還沒有提到以前的付出及努力。若是要「速成」就只能用「密集、強度和刻意練習」來換取,然而,這也是對已經有紮實基礎的學生,比較有效的方法,否則就會有「填鴨」,不求甚解的危險。要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需要不斷複習和做提取練習,這都需要時間的累積。為了考試,臨時抱佛腳,學習的成果很難內化,對於真正掌握一門學問沒有太大的幫助。


不過倒是有些情況適合一般人所想像的速成法,那就是為了特定目的,並非為了精熟一門學問/語言/技術而學習。在這種情況下,或許就可以把紮實練習和精進專業拋在腦後,在短時間內以有策略的方式來學習。譬如說出國旅遊前,學幾個實用的單字和句子就能勉強應付得來,講個單字加上手機翻譯,其實也就足夠了。所以我想學習方式到頭來還是取決於個人的動機和需求,可長可短,可密集或分散,但無論速成與否,學習心態應該都要是認真主動,抱著隨便敷衍的態度來學習,真的會讓老師很頭痛啊><


...

《慢老2.0》-黃惠如




「老不可逆,衰則否」


黃惠如所寫的《慢老2.0》,主張在平均壽命延長的現代,我們要努力減短疾病期,延長健康的中年,不是只想著要如何善終,而是要想著如何好好活到最後。為了能延緩老化速度,慢點進入老年階段,作者從六方面著手:防病、運動、飲食、睡眠、學習,以及思考照顧問題,希望能幫助我們健康地長壽,在老後還能保有行為能力,過著有品質的生活。


一、防病

*預防三種殺傷力極強的老化:心血管、腦神經和肌肉骨骼。這能讓人遠離心臟病、腦中風、失智、骨質疏鬆和肌少症的威脅,這些問題會影響自主生活的能力。


*衰弱症的五大指標:肌力下降、走路變慢、體重減輕、倦怠感,以及較低的身體活動量。


*定期追蹤血壓,減少鈉的攝取量,有助於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


*避免久坐,久坐不僅會使人罹患心臟病、糖尿病、大腸癌和乳癌的機率上升,還會提高失智風險,每隔半小時起身走動五分鐘,能有效降低久坐的危害。


*十件小事,顧大腦防失智:快走、吃可可含量高於70%的黑巧克力、坐直伸展背肌、用非慣用手、吃一碗藍莓(桑葚)、每天學新單字、腦中預演一整天行程、放空十分鐘、用香味消除壓力以及每天感謝一件事。


*骨質疏鬆,缺乏肌肉,讓身體容易骨折,而老人家一旦骨折,就很容易造成行動力永久受損,所以要盡早預防,營養均衡的飲食和規律運動是保骨的最佳方法。


二、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週要做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以及兩次運用到大肌群的肌力運動。


*有動比沒動好,嘗試做各種運動,每一分鐘都有益,愈多愈好。


*老年人更應該動,因為運動可以抗衰老並且活化大腦。


三、飲食

*長壽飲食特點:清淡少鹽、避免不良油脂、蛋白質來源為魚和黃豆、多蔬果。


*保持飲食多種、多樣化,最好一天吃到十類:肉類、海鮮、蛋、黃豆製品、牛奶乳製品、黃綠色蔬菜、海藻類、水果、油脂。


*在睡前三小時前吃完晚餐。


*避免加工食物,選擇原型食物、全穀類、豆類和蔬菜,以天然香料代替人工香料來增加風味。


四、睡眠

*起床後曬太陽約五分鐘,陰天可能要增加至20-30分鐘,能活化血清素,幫助我們設定晝夜節律,所以睡前要避免接觸陽光,包括藍光。


*睡前靜坐或正念冥想。


*規律的有氧運動,能改善失眠狀況,但不建議睡前激烈運動。


*睡眠要定時,設定規律的睡覺和起床時間,避免假日補眠。


*除了充足的睡眠,間歇性休息也很重要,90-120分後休息15-20分鐘。


五、學習

*大腦神經有可塑性,持續學習新事物,讓大腦接受刺激和挑戰,能建立新的神經路徑。為了減少失智發生的機率,我們要增加「認知儲備」,平常就要多動腦,多學習,開啟豐富的神經連結。


*保有好奇心和嘗鮮的心態,懂得刻意尋找樂趣,不管在人生什麼階段都可以成長和發展。


六、照顧

*預先思考晩年想獲得怎樣的照顧和治療。


*當個「不勉強」的照顧者,不讓自己身心過勞,在「不放棄」與「不過度」之間取得平衡,不能一直用百分百的力量,適量、適度,這樣被照顧者也能得到穩定的照顧品質。


*建立「關懷圈」,結合專業人員、朋友、家人、親戚和鄰居,一起提供照顧。善用居家服務和喘息服務。

...

悲傷有度



最近學到不要讓自己處在低落的情緒中太久,悲傷、消極、憂愁⋯⋯負面情緒會給身體也帶來不良影響,人也會跟著生病。當然這裡不是強調永遠都要正能量滿檔,或是樂觀開朗,畢竟各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價值,那些負面情緒也有它們的功能。然而正面情緒會吸引正能量,負面情緒也會吸引負能量,有時候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深陷負面情緒,讓自己愈來愈難過,愈來愈生氣,愈來愈低迷,彷彿有自虐傾向,明知這樣做對自己一點幫助也沒有,因為也許這樣我們就不用去做真正該做的事,好比擦乾眼淚面對現實,拿出實際作為。


在不開心的時候,特別想聽哀傷的歌曲,然後跟著音樂掉眼淚,那時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好比是什麼悲劇主角,這麼做,可能是想要獲得同情,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小孩子在有人安慰時會哭得更大聲。但即使身旁沒人,也想哭得唏哩嘩啦的,這時候,又是想得到誰的憐憫呢?我在想可能是「神」、「命運」、「更高的力量」。總之就是心裡覺得自己受到委屈和不公平的對待,而掌管一切的「神」,應該善惡分明,賞善罰惡,所以痛哭自己不幸的同時,又會氣憤命運的不公,這樣的自己就跟個孩子沒什麼兩樣。到底是心智有多堅強和成熟的人,才有辦法說出「上帝已死」?把自己置身於一個再也沒有「神」可以憐憫自己的世界。


這些人應該是體會到生命裡大多的時候,鬧彆扭沒用、哭沒用、生氣也沒用,因為不會有人或神突然現身,把一切問題解決,他們最終只能靠自己,做該做的事,把日子繼續過下去。不讓自己陷在負面情緒中,是第一步,想辦法把那團愈來大的愁雲驅散,不要讓它一直聚在一起,在頭上滴下雨滴,不要讓自己的負能量吸引更多的不幸靠近,使得消極的想法將整個人變得支離破碎。不是馬上要開心起來,也不是要立刻變得積極向上,只是先將眼淚擦乾,調整呼吸,讓自己慢慢從谷底攀升。福禍相倚,過猶不及,快樂要有度,悲傷更要有度。


難過的時候,總是喜歡把自己關在家裡,不和外界接觸,對什麼都提不起勁,這反而更讓我們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悲傷的事情上面。不要害怕讓自己樂觀起來,因為樂觀會滋養我們,使我們產生力量,有力量才能站起來,走下去。去外面走走,去跟朋友聚聚,可能都是在悲傷時不想做的事,但愈是如此愈該逼自己這麼做。如果實在不想面對人群,就讓自己動一動,運動不只能提升健康,還能提振精神。最後,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幫助別人,去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使我們不會執著在自身的苦難,讓人懂得感激,當我們認知到世人皆苦,我們也可以較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處境。


嘆氣會吹走幸福,不要讓自己習慣悲傷和不幸,樂觀和積極都需要學習。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