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自己的專注力不足,心思很容易從手上正在做的事情,飄移到它處,腦神經的觸角隨意發散,隨時都可以被開啟不同的連結。身為老師的我,最常和同事聊到的話題就是「現在的小孩專注力怎麼這麼低,而且還一屆比一屆低」,然而觀察自身的狀況,發覺好像也沒什麼資格說小孩了。思緒四處逃竄,不肯安份地待在一個地方,思緒不是單數,一直都是紛雜的複數。
為什麼會這樣呢?手上的活動不夠有趣吸引人?不夠有挑戰性所以覺得無聊?永遠都是別的什麼比較好,當下的這個不夠好,或許這也是一種貪心的表現。也或者是種貪多的習慣,習慣一次同時做許多事情,把感官刺激調到最大,只有一種感官體驗不夠,至少要二種甚至更多,不然總覺得沒有充分享受。所以現在孩子很常抱怨無聊,我那國小的姨甥女在三、四歲的時候就已經知道「無聊」這個詞,現在更是成天把無聊掛在嘴上。
因為無法忍受無聊,所以總是要一直做些事情,任何空檔都要填滿,任何等待都變得焦躁不耐,是說現在人還有「等待時間」嗎?連這段時間也被手機佔領,過馬路顯然也是件無聊的事,所以還低著頭看手機,和朋友吃飯也不怎麼有趣,所以眼睛總離不開手機。如果腦袋習慣一直持續被餵食各種訊息和刺激,習慣多工處理,在不同任務間切換,要它專注在一件事上,或許是強腦所難。
不能專心使我困擾,因為所完成的工作沒有品質,所吸收的內容變得零碎,學習效果差,最討厭的還是那股內心的浮躁感,讓我無法全心投入在當下。就像我老是在學生耳朵旁嘮叨的「既然你人都在這了,不如學點東西回去,這樣才不會浪費了這段時間」。都已經選擇(或者被迫選擇)手上正在進行的活動,就好好待在這吧,包含我們的人及我們的心,全身心投入,或許會發現一個新的境界。
有時並非手上的任務多有趣多好玩,而是我們投入的時間和專注,使它們變得有趣好玩,使它們對我們產生了意義。專注會使我們研究的更深,發現的更多,真正理解一樣事物就能帶來樂趣。有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一樣事情無聊,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專注於上頭,沒有用心去找出它們吸引人的地方,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理解手上這件事物,所以不懂得它們的美妙之處。就像我的學生有時會說英文很無聊,其實他們想表達的是英文很難,超過了他們能理解的程度,因為看不懂,所以無聊。弄清楚分心的理由,才能針對問題找出答案。
在無數次分心的時刻,也要無數次的把心思抓回來,不斷提醒自己,當下此刻是最好的所在,這就是現在我們唯一該做的事,這就是我們能成就的最好的事。
留言
我講的太零碎,你可以YouTube下他的視頻。
謝謝你的留言,呼吸真的很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