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的力量


小時候的我什麼都想試試,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玩,壓花、書法、剪紙、畫畫,這其中學得最久的是鋼琴,斷斷續續上了八年的課,但現在連<少女的祈禱>都彈不完,最近不再學的是寫程式。我一直覺得擁有多項技能是好事,畢竟這個社會不都鼓勵我們要「斜桿」,培養多元專業,以免被AI取代,而且什麼都懂,看起來很厲害。但是,近幾年來,我的想法慢慢改變,因為認清了自己的資質,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像達文西或米開朗基羅那樣的通才。不要說通才,連要變成專才,都要花費無數的時間和心力,畢竟可不是人人都是大谷翔平。


一天就這麼長,精力就這麼多,腦容量也有限,與其把每一件事都做得普普通通,甚至馬虎隨便,我認為專注在一件事情,把它學到精,做到好,成為此領域的專家,會比什麼事都會一點,來得有成就感,也能夠貢獻更多,重點是我發現這樣有助於心神的安定。畢竟這個月想學日文,下個月又想學鋼琴,只學完五十音,也沒法對話,只會彈小蜜蜂,很容易就覺得無趣,付出的努力沒有累積,就無法成為讓人茁壯的養分。當個初學者,一開始很新鮮,但永遠都是個初學者則會令人感到沮喪,覺得自己沒有前進。一件事只能做到十分、二十分,跟可以做到八十分甚至九十分,得到的滿足感是不同的,能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也是不同的。一個醫生把自己的技術訓練到高超,可以拯救更多生命,一位籃球員花了人生中最精華的歲月就是想拿到一枚冠軍戒指。成為一個專家和佼佼者,為他們的生命帶來了意義及使命感,使他們心無旁騖,勇往直前,這便是深度的力量。


每個計劃、目標都會互相爭奪我們有限的資源和時間,這就是為什麼要排列優先順序,為什麼必須要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培養一門專業尤其是如此。一名專業的外科醫生,從讀醫學院開始,到真正能夠動手術,至少要花十年時間,而這可能只是最低門檻而已,試問每個人有多少十年?技能的培養需要刻意的練習,用半調子的心態只能獲得半調子的成果,成為大師不是玩樂,抱著體驗的態度來面對技能,不會有所成長。每一門專業都值得我們用認真的態度對待,全心投入都不一定會掌握,更何況有空才去做做。


不知道大家是否嘗過那種拚盡全力的感覺,那種為了提升自己的程度不斷練習,全心全意只想著手上這件事的感覺,那是少數會讓我感到內心平靜的時刻,因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內心便不再徬徨不安。那種看見自己拚命之後,能力值提高的感受,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心理回饋和力量,這就是深度力量的價值。它不僅療癒,還讓人煥然一新。就像王道漫畫裡的主角都必須要練功一樣,能夠進級,能看見的世界就會愈大,能夠在一個領域中不斷變強,是一件會令人感到熱血沸騰的事。


重視深度的價值,我們也會為我們的成果賦予價值,甚至為這個世界留下有價值的事物。所以不當大谷翔平也沒關係,我努力朝Stephen Curry邁進就行。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