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著迷於個人風格的培養,就找了一些相關書籍來讀,發現了一種「個人風格和色彩鑑定」的服務,能夠幫人找出合適的色彩以及穿搭類型,雖然看起來很有趣,不過收費不低,是我無法狠心花下去的數字。昂貴的費用甚至激起我的酸葡萄心態,心裡想著難道自己適合什麼,還要花錢請別人來告訴自己,是有多不瞭解自己,才會讓自己打扮得一點都不好看,忽略優點,放大缺點?至於顏色,不是拿來比對一下,看看鏡子中的自己是臉色發亮,還是黯淡,就知道這是否是屬於自己的色彩?況且從多年的購物經驗我領悟到一件事,即便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也不一定就買得到心目中的理想物品。和怦然心動的物品相遇有時需要緣份,在那之前要培養等待的耐心,不隨便購入差強人意的產品,因為最後它們十之八九都會被束之高閣,造成浪費。
當然我對於「個人風格和色彩鑑定服務」的評價完全不公正,畢竟這是我不瞭解的專業,因為沒體驗過無法得知它的實用性,況且有許多人都接受了這門專業的協助,並且給予了正面的評價,認為能夠幫他們解決購物和打扮的困惑。要是有過此專業體驗的人,歡迎來和我分享經驗喔,我還挺好奇的呢!
既然沒辦法接受專業的服務,那就只好靠自己摸索了,其實大概知道什麼樣的風格和顏色適合自己,不過那也只是種模糊的感覺,所以我做了兩件事。第一就是把手機裡的照片全翻出來瞧瞧,看看何種裝扮和顏色在自己身上最好看,第二就是打開衣櫥,把不確定是否合適的衣服實際穿上。光是這兩個動作就可以幫我們把那些使自己失色又暴露缺點的衣物先斷捨離,現在衣櫃裡留下的應該是目前自己覺得合適好看的衣物。然而這只是個開始,再來就得要思考自己想建立的風格為何。
如果自己想建立的風格和形象跟衣櫃裡的衣服一致當然是最好的,不過相信大家都知道什麼叫「喜歡的不適合」或「適合的不喜歡」,另外一種狀況是想表現出的風格和實際風格有所出入,譬如嚮往的是「優雅知性」,但買的和穿的全都是「運動休閒」。上述這兩種情況我覺得比較麻煩,因為這牽涉到內在想法和外在行為的不一致,那可能和自我理解不深,也和自己的個性、價值觀甚至是從小到大的經驗有關。大部分的作者都建議往「適合」這一端靠近,畢竟喜歡的風格穿在自己身上不好看,那就失去了衣服讓人變美的意義,但我也沒辦法穿著不喜歡的衣服,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試穿」(不是多買喔),然後找出喜歡和適合的交集。
但就如同我前面提到的,即便知道自己喜歡和適合什麼樣的風格打扮,也不一定買得到符合所有條件的衣物,再加上有限的預算,可能就更難了。所以不知道有多少次,我買下了那些「勉勉強強」的衣服和物品。有時候並不是有沒有審美眼光和鑑賞力的問題,而是預算、時間和精力的問題。如果預算不足,就必需花時間和精力到處尋找和比價,要是連時間和精力都沒有,大概就只能「妥協」了。尤其是急需要用的東西,不太能等,於是家裡就堆積了無法令人心動的物品。我目前的做法是再還沒找到心動和合適的「必需品」前,像文具、廚具、居家用品⋯⋯先保留原有物品,這樣就不會因為急需使用,而放棄「不將就」原則。至於衣服、包包、鞋子之類的物品,則是先斷捨到只剩下合適的,反正不急所以可以慢慢補上,或甚至不補也行,畢竟到底誰穿得到那麼多衣服?
只穿那些讓自己變好看的衣服,捨棄那些可有可無的衣服,有時候需要決斷力和勇氣,畢竟對很多人來說,衣櫃裡衣服愈多,看似選擇就愈多,好像這樣就會增加在出門前找到衣服穿的機率。然而事實卻是,我們還是只穿固定那幾件,剩的只是堆在那罷了,這樣倒不如只留下真正會穿的,其餘的就鼓起勇氣跟它們道別。衣櫃一打開,每件都是自己經過思考後想穿的衣服,不儘省下換裝時間,也可以省下在鏡子前評論自己的時間。剛好最近要年終大掃除了,不如就趁機檢視一下自己所擁有的物品吧,在過程中搞不好會找到許多有關自己的新發現,或是那些被遺忘的記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