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以孩子們為對象所寫的散文集《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收錄了十六篇文章,作者回憶童年生活,寫下對求學、讀書作學問、和人生的看法,希望能對學童們有所幫助。他借用夏目漱石的《心》說到:「當我的鼓動停止時,如果有一個新的生命在你的胸中停駐,我就很滿足了。」這也是他寫這本書的願望。


作者常常會思考許多問題,還會仔細研究語言的意思,並且留存閱讀紀錄,他認為即便問題沒有解決,能擁有沈殿思考的時間,之後回想這個過程,也會知道那是非常有意義的。作者的父親教導他,在發問時,要想好自己到底要問什麼,然後也要試著自己回答,我想這在不知不覺中也訓練了作者獨立思考的能力。他會思考「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人為什麼要活著」、「想要變成怎樣的人」之類的問題,然後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孩子要上學,因為在學校可以繼承所有在我們之前的孩子們的「語言」,並且把這語言變成自己的,這些語言能使我們充分瞭解自己,與他人連繫。這裡所指的語言,是種知識、經驗、常識和學問的集合體,包含國語、理科、算數、體操、外語和音樂,也就是在學校這個場合和其他孩童一起讀書和遊戲所學到的一切,我想不光是在教室內的授課内容,跟同學們的互動關係,也含括在「語言」之內。


人為什麼要活著?這個問題有「用怎樣的方法」以及「為何」兩個層面,如同我前面所說的,《心》這本小說裡的老師回答了這個問題:「請好好記住。我是用這種風格活著」還有「在死後,讓思想流傳下去」。用自己判斷過、審視過後所選擇的人生道路,以自己感到驕傲的風格活著,並因此被人記住,這也延續了大江健三郎所謂「繼承」的概念,讓自己的思想變成世代傳承「語言」的一部分。


大江健三郎想要變成一個勇敢的人,小時候一位校務人員,為了保護學生,隻身勇面對兇狠的山犬。他嚮往此人那勇敢無畏的態度,他敬仰高尚的人品和人格,那是種蘊藏在人內部的東西。下定決心持續努力朝著「理想的典範」前進,總有一天會變得愈來愈好。


書中提到的學習方式是「柔性」學習:一種有彈性、不屈不撓的學習方式和態度。柔性有「撓」的意思,也就是在面對壓力時,不被折斷,這也關聯到了該如何活著的這個問題,作者說不要讓自己做出無法挽回的事,那包括殺人和自殺。「以暴力加諸他人將之殺害,以及對自己加諸暴力自殺」。因為壓力和生活的難題,而痛苦萬分時,作者鼓勵我們要擁有「再等一段時間的力量」。把當下無法解決的難題,像解數學題一樣,暫時把它放在括弧內,放置一段時間後再來看看,等待之後,再來計算「活著這條龐大的算式」。在等待時,或許問題就能獲得解決,也或許在忍耐的這段期間,自己成長健壯了,變得有智慧,累積了經驗和資源就能夠解決問題也說不定。所以不要衝動因此做出無法挽回的事,要相信「總有一天可以扳回一城」,要培養柔性的力量。


Quotation 

1.「所謂的老師,本來,至少如同柏拉圖的《米諾》(The Meno)以來所認定,並不是一個知道怎麼去教未知者的人,而是可以把學生心中的某種問題,重新再創造出來弄清楚,以此為工作的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的策略是把學生無法用語言說清楚但是知道的事情,由他來再做確認。他們所專擅的事情是把人們心中壓抑者、阻礙對真知更瞭解的各種力量,將之破壞。這就是為何老師要比學生問更多問題的理由。」p96


2.有位叫柳田國男的學者,把「模仿老師所教導的事物,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做出來」稱做是「學」,等到自己可以活用了,就稱之為「覺」⋯⋯然後,不用別人教,自己也可以做判斷的時候稱為「悟」。


3.⋯⋯從小開始為自己而讀書,是可以不間斷地持續一輩子,這是從我自己的經驗得來的體悟。我想說的是在孩提時代,想過「好,我就這麼活下去」然後開始以自己方式生活的人,也將會一生持續下去。若還有什麼要補充的話,就是要請大家記得要適時地修正,讓自己往更好的方向走去。p109


相關閱讀:《個人的體驗》-大江健三郎

...

年末啦⋯⋯



每到年末就會試著回想今年一整年做了些什麼事,但最近我在學習不再用「做什麼」來定義自己,而是去感覺單純存在著的事實。做為一個人,一個有機體,我活在這世界上,學習、感受、體驗、和他人互動,產生關係建立連結,為自己能有活過一次的經驗而驚奇不已。以前老是覺得應該要完成某些目標,達到特定的成就才能開心起來,結果心裡總想著那些得不到的,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堪,然後我讀到了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你不可能要什麼有什麼,可是你會得到你需要的。」如果人生可以得到的幸運有其定額,我希望將它們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於是我很認真的問自己,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到最後我發覺其實很簡單,「我愛的人們,能夠身心健康地陪伴在我的身旁。」


當然新的一年還是會有很多想做的事,但我漸漸明白,計劃或目標會變動,而且很多目標不是只靠努力就一定會達成,像是在競賽中得名、錄取某間學校(公司)、得到某個機會⋯⋯太多了,但每每只要目標沒達成,就覺得失望或對自己感到懷疑,這樣循環似乎會把人逼瘋,我只想放過自己,走出循環。這並非放棄嘗試或努力,而是我想學習著如何以更健康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我最近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有風格的人,這在上一篇<東京旅遊二、三事>裡也有提到,這一陣子我常在想自己的風格到底是什麼?不只是打扮穿著之類的外在形象,又或者是擁有什麼樣的物品,而是整體而言,「我」這個人,到底是怎樣的?待人處事之道、人生哲學、價值觀、想表達的思想和言論、我的信念等⋯⋯我想必需更加瞭解自己,才可能由內而外地呈現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我希望顯現出來的是真實的風格,而不是為了「展演」而勉強或改變自己,對自己是誰,感到自由自在,這才是我所追求的風格。若在新的一年,能更加認識自己,應該能少些徬徨。


2023年的最後幾天,我想用感謝的心情來回顧一年,謝謝所有發生的和沒有發生的,謝謝陪伴在我身邊渡過喜怒哀樂的另一半,謝謝我的家人和朋友出現在我的生命裡,然後也謝謝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們。不只祝大家新年快樂,也祝大家每天都快樂。☺️

...

《松浦彌太郎:我對投資的想法》-松浦彌太郎



《松浦彌太郎:我對投資的想法》並非是本教人如何理財的書,而是要我們為了創造出想要的未來,而投資現在的自己,思考當下的選擇,將未來導向最佳狀態。不只是金錢,而是考量生活中的各個面向,有意識地培養習慣,做出改變,採取行動。如同金融投資,對自己的投資也需要時間的累積來獲得報酬,持續付出努力,總有一天能變成自己期望的樣子。


松浦彌太郎認為投資自己能獲得最大的報酬,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依此為基礎,考量必需學習些什麼或付出什麼行動,才能達成願景。不管是工作或是生活,想像未來,在此刻規劃出能朝目標前進的路徑,發揮自律,堅持自己定下的規則,每一次的選擇,都會對未來產生影響。不只管理金錢,還要管理時間、健康和人際關係,重點在於如何過得有意義,是否有所成長,並且思索如何有所貢獻。


投資自己包括金錢和時間,好比把收入運用在學習新知或技能上,所投入的資源,到頭來會成為工作上的助力,好比為了提升自己的健康狀態,投資了在運動上的時間和花心力調整飲食習慣,有了健康的身體便能順利地完成生活中的各種要求。投資自己的時間和金錢都會成為豐富人生的養份,並且讓我們擁有作為人生基礎的身心靈健康。為了縮短「理想中的自己」和「現實中的自己」之間的距離,隨時都要思考,是否有把時間和金錢做有意義地運用。


至於金錢,松浦彌太郎說:「要讓金錢喜歡你」,要讓金錢喜歡我們運用它的方式,這樣它就會跟著我們。作者強調金錢不是用來滿足慾望的工具,而是社會信任我們,所以交給我們使用的票卷,增加收入,其實就是增加信用。別人信任我們,給予我們工作機會,於是有了收入,而獲得收入後,用它來投資自己,磨練技能,吸收新知,然後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又得到更多收入,因此開啟良性循環。所以比起「如何賺錢」,作者認為審視自己「如何花錢」更重要,增加收入的方法就是「自己動腦思考、自發學習,並自行確認。」


在「過上豐富生活的松浦式提案」,作者描述了自己的工作觀,他提到他的職業是「松浦彌太郎」,他想以這個獨立的個體對社會做出貢獻,成為一個「優秀的工具人」。勇於嘗試新的領域,走出舒適圈,因為那會讓自己學到新的東西,得到新的體驗,因此可以遇見未知的自己。把自己丟到「如履薄冰」的情境,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態,努力學習,這樣就能獲得大幅成長。對於人生沒有動力或缺乏目標的人,只要不斷學習下去,就會發現下一個目的地,換言之,沒有學習不只不會成長,還會對人生失去追求。


最後做好身心準備,抱著好奇和開放的心態,控制惡慾,增加自己被社會和他人的信任度,再投資自己之後,耐心等待。該休息的時候不勉強,休息指的是「和必須做的事保持距離」,放鬆不硬撐,藉著休息日徹底維修自己,讓身心回復健康,是自我投資的基礎。






...

東京旅遊二、三事


剛從東京休假回來,這是第一次去日本,每個體驗都非常新奇好玩。很開心,雖然每天都像行軍一樣在走路,一天將近二萬步,對一個老是宅在家,以及到哪都靠機車代步的人來說,腿力實在不勝負荷。不過旅行只是體力活,讓身體勞累,心中就沒了雜念,單純想著今天要走多遠,走多久,下一個休息站在哪。該如何保存體力和控制預算是道簡單的數學題,即使半夜醒來,很快就會入睡,因為所有煩惱的事都在一個勾不到我的距離。


旅途中,經常感到餓,食量隨著走路的量跟著加倍,身體為了應付突增的運動量和低溫,不斷渴求卡路里。在台灣時,很容易就覺得飽,但這段期間,即便吃完一整個套餐也沒問題,晚上回飯店還養成吃宵夜的習慣。什麼飲食管理,注意體重,全都被拋棄,告訴自己一定要吃,否則沒有力氣走下去。在東京街頭不能吃東西,不只是不能邊走邊吃,連停在路邊角落吃都有礙市容,買了三明治想在店家旁的空地吃也不行,被請到了二個街區外的小公園,已經累到不行,還要找什麼公園,真的是⋯⋯


出發前就知道,不能邊走邊吃,心想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沒料到不是「是否在行進中」的問題,而是在戶外吃東西基本上都不行,只能找餐廳、咖啡店、公園、美食街或公設椅子(但路上都沒有椅子啊⋯⋯)之類的地方,連便利商店都禁止飲食,難怪東京街頭如此乾淨,不只看不到垃圾,連垃圾桶都看不到。去逛聖誕市集,買來的食物也只能在規劃好的飲食區吃,是說食物在冷風中吹,好不容易走到飲食區,找到座位,都冷了,和台灣的市集跟夜市很不一樣。看著大家都乖乖地手拿一杯熱飲和沒有附蓋子的餐點,慢慢走到定點享用那已經半冷的食物,真心佩服。


去東京時的溫度每天大約都是10度上下,對我這個怕熱的人來說,其實不算太冷,不過因為肚子餓再加上疲累,有時身體會失溫,吃飽一點,就不覺得冷。基本上我就穿三件,連襪子也沒穿,每天趴趴走。因為室內都有暖氣,一進去就覺得熱,尤其是地鐵,熱到我不只脫外套,連袖子都要捲起來,但是東京人卻完全不怕熱,穿著大衣、帶著圍巾和帽子,都不用脫,又不是一、兩站的距離,怎麼有辦法忍耐的住?


日本人真的有禮貌,講話輕聲細語,在地鐵裡不會大聲聊天,明明對方完全沒被打擾,也一定會道歉。用餐時,舉止優雅,一口飯一口湯,慢慢吃,坐姿端正,吃飽後,收拾乾淨,把餐具放到回收台。這行為的充容和優雅還表現在他們的站姿,直挺卻不僵硬,有些人在地鐵車廂裡可以不必扶,不必拉,空出雙手滑手機或看書,還一派輕鬆。穿著打扮和妝容沒有勉強或過度感,似乎每個人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風格,很合適很相配。


商品

要在東京當個極簡主義者應該很不容易,慾望一再被每樣高度設計的產品挑起,美麗、可愛、優雅、時尚,任君挑選。東京到處都可以看到經過巧思製造的商品,商品是展覽品,吸引目光,也吸走了現金。在日本旅遊不怕買不到紀念品,而是選擇太多不知如何做決定。花時間找,用心逛,很容易就能找到價格合理又令人心動的物品。


東京不只商品美,建築物和風景更美,空氣清新,照片隨便拍都有種透明清徹感,它的美,鏡頭補捉不來,眼睛看到的美,在照片中少了驚喜和崇敬。銀杏開滿了街道兩旁,楓樹點綴,走在路上,不經意的一角都能成為電影中的場景,讓人想像自己是電影裡的主角坐在長椅上互訴衷情。


東京的美也有後遺症,回家之後,我帶著被洗禮過的目光檢視自己的擁有物,變得挑剔不想隨便,明明累了,卻一直整理和進行斷捨離,破的、爛的、從不使用的,都和它們道別,我也想整個人看起來恰如其份,優雅知性,擁有屬於自己的美。


終於明白為什麼有許多人喜歡去日本旅行,因為它的美會令人上癮。

...

《工作排毒》-陳夏民


逗奌文創結社創辦人及總編陳夏民所寫的《工作排毒》,描述他因工作而過勞,忽略了生活和健康,不斷累積的壓力和疲勞,使他對心愛的工作漸漸產生負面情緒,這股情緒甚至漫延到生活各個面向。作者在書中紀錄自己過勞的心路歷程,告訴我們他如何排毒和復健的方法,重點是要設定各種界線,和工作、職責、人際關係以及這個世界,保持一個能讓自己喘息的距離。


最近剛好工作壓力也很大,常常下班後還在思考著工作的事,這本書來的正是時候。它給我最大的領悟就是即便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是會身心俱疲的,倒不如說,就是因為喜歡,所以不停消耗自己而不自知,直到健康狀況不再允許,才驚覺付出了多少代價。作者說:「最愛的工作已經變成惡夢的源頭」,明明是因為興趣才投入了一切,最後卻只剩下恨,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願意走到這一步。「排毒和復健」,是為了能長久地從事自己的志業,必須採取的行動。


要排毒,要先意識到自己已經中了工作的毒,像作者開始厭世,拖延症嚴重,他甚至看到書就反胃想吐,除了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身體也出現問題,好比忽胖忽瘦,得了鈣化性肌腱炎。每個人的職災可能不盡相同,但停下來,好好關注身心狀況,就會發現自己平常因忙碌而忽略的警訊。把過勞當成是勳章,用來顯示自己的成就,想得到外在的認可和掌聲,不斷地要做得更多更好。我們將自我認同和工作成績捆綁在一起,為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即便再累再辛苦也不休息,作者說的好,這根本就是「神精病啊啊啊啊!」。當然這不全都是個人的問題,當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就是如此,我們很難不被影響,很難不藉由做些什麼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我們會忘記生命本身就是可貴的,我們應該要「擁有不需要證明的自信」。不討好,不炫耀,不貪心,懂得拒絕和放手,是排毒的關鍵。


適可而止,不因為有趣、有創意和有利益就不停追逐新的工作項目,這會讓待辦清單愈來愈長,最後只能過著被deadline 追著跑的日子,然後那些最重要且最有意義卻不緊急的事就會被延誤。我們被「刺激-反應」的模式制約,再也空不出心力和時間,壓力逐漸累積。對完美偏執,以及想掌控一切的慾望,增加了額外的工作量,作者提到:「八十分就可以Go!」,這樣不會把自己累死,也能趕上進度,還有品質也可以很穩定。所謂的完美並不存在,重點是他人根本看不出八十分和八十五分的差別,為了那五分而延誤截止日或過勞並不值得。


作者的復健法,除了真的去做復健治療外,他也開始運動健身,因為健康的身體就是一切的基礎。另外作者也分享自己的工作編輯術,包括檢視工作流程,紀錄路徑,這樣當問題發生時,便可以針對特定環節做出改善,也能增加工作效率。在選擇行銷工具時,不用貪多或新鮮,別人都在使用的工具也不一定適合自己,有穏定性和可控性,並且能滿足自己需求的就是好工具。也要好好整理及歸檔所有的資料和文件,建立出一套資料庫,以便檢閱和查尋,這樣能帶來秩序感。然後就是爭取時間休息,要記得「投注在工作的每一分鐘,都是從生活那一端強行剝奪而來的」。最後,要是努力了很久之後還是不行,允許自己放下,也是保護自己不會壞掉的方法。



P.S. 致電子報的訂閱者,下星期(12/11—12/16)停更一週,需要休息充電。若是想讀點文章,可以上我的部落格「文學女孩的開卷日常」逛逛,裡頭有超過八百篇文章,或許會有你們感興趣的主題,不然就讓自己眼睛休息一下,去外面走走,放鬆身心也不錯喔!我們下下週見🤗










...

(盡量)隨遇而安



我是個不喜歡嘗試新事物的人,穩定沒有驚喜,代表著不會有意外的發生,就不需要花費心力去適應和調整,改變在我看來不是件好事。腳上穿的鞋,每一年都會重買一雙一樣的,因為很難找到適合腳型的鞋,它即將停產,讓我感到困擾。第一支智慧型手機到現在沒打算換新的,哪怕已經有幾十代不同的機型。同樣的美劇,我會一看再看。和我不同,另一半總是喜歡嘗鮮,新上架的飯團口味,新的工具,新的技術,不一樣不是問題,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解決問題,發想新的產品。


做和平常不一樣的事情有冒險的成份,而我是個保守的人,能夠承受損失和風險的能力很低,即便是一點點不方便和麻煩都不喜歡。通常我都是被動地做出反應,很少主動出擊,就算知道應該要做出決定了,也要拖到不得不。最近的例子是,預定在十二月的旅行計劃,到了十一月還沒開始準備,因為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對我來說不是渡假,是和日常生活不同的改變,有很多未知,為了將未知減低,通常要花很多時間準備,而這個過程,使我在還沒出發前就已經耗盡能量。隨興不在我的字典裡。


當然會精疲力盡,因為總是想掌控一切,確保每件事都順利進行,為了找出一間合適的飯店,花了一、二個禮拜,也和飯店人員聯繫,確認房間備品,結果住進去後才發現冷氣壞了。花了最少的時間和金錢到達目的地,卻只玩了半天,就因為公廁潮溼的地板滑倒,扭傷腳踝,行程被迫結束。延遲的火車、天氣不佳取消的航班、突然停駛的地鐵,盡是一些會讓人想發出連聲咒罵的事。如果這個時候,能學習著放輕鬆,能隨興一點,或許不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最近學到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並不是你掌控了所有事情,而是事情自己受到了控制」,混亂亦或是秩序自有它的定律。


即來之,則安之,船到橋頭自然直,還做不到這些事,但想做到,因為不願意累壞自己。從新設定認知,改變雖然不一定是好的,但也不總是壞的。從小事情開始,從那些改變成本較低的事做起,吃個不同口味的飯團,應該不會產生多大損失。多接觸以及輸入改變帶來改善的例子。最後就是提醒自己,決定好的事,一樣可以被改變,可以喊停,但不嘗試就喪失了可能性,犧牲了那些可能變得更好的未來。

...

《自我調整的習慣》-小林弘幸



自律神經專家小林弘幸醫生所寫的《自我調整的習慣》,提供了
108條行動準則幫助大家獲得身心平衡,避免自律神經失調,達到能夠完全發揮身體實力的狀態。這些方法包含調整周遭環境、時間、人際關係、身體、飲食、行為模式、精神和自我特質。方法都很簡易且可立即操作,從微小處著手改變,建立習慣,慢慢地就可以調整狀態變得健康。


作者強調「不生病的狀態」和能夠「百分之百發揮身體實力的狀態」是不相同的,即使身體沒有病痛,卻提不起勁或是疲累不堪,也會影響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品質。所謂健康指的是「優質的血液在體內順暢地循環」,而自律神經便控制了血液循環的功能。自律神經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前者收縮血管,活化身體機能,好比油門,後者舒張血管,讓身體休息、恢復平靜,好比煞車。因此為了健康,我們必須隨時注意兩者間的平衡與活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讓身心保持冷靜、沈著與平穩,所以不累積壓力、減少會引發焦慮不安和憤怒的情境會有所幫助。


早上到中午期間交感神經較活躍,到了該休息的夜晚時間則是副交感神經占優勢,若是該休息時,交感神經還很活躍就會睡不好,身體無法排除疲勞,反之該工作時,副交感神經卻很活躍,就會昏昏沉沉,沒有幹勁。因此瞭解自律神經的運作,適時調整,才能發揮身體實力。許多行為、習慣、思維和情緒都會影響到自律神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有意識地」調節,避免讓自律神經紊亂。


1.調整周遭環境

整頓自己的物品和環境,在需要什麼東西時,都能順利快速取得,就能減低不安。把不用思考的瑣事規則化和自動化,壓力就會減少。預先做好計劃,在某些事情可能會造成問題前,就先處理,便可避免自律神經遭到干擾。


2.調整時間

最適合思考、專注力最強的時間是中午前,在前一晚就想好「該做什麼」就能較快進入狀態。在進食的時候副交感時間活躍,為了消化食物,血液流向腸胃,大腦缺氧會想睡覺,所以午餐後的二個小時只適合做些簡單且不太要思考的任務。另外要充分利用「即將結束前」的專注力,快下班前的一段時間,專注力會提高,可以做最後衝刺。


3.調整人際關係

拒絕那些需要忍耐的人際關係,減少沒有目的的應酬。對於他人的要求或邀請不要立即答覆,要先思考過一天再回答,不照著對方的步調行事,而是依自己感到舒適的模式應對,緩慢平穩地對話。「不見、不聽、不言」斷絕那些會帶來多餘壓力的可能性。


4.調整身體

有意識且專心地補充水分。提不起精神,心情低落就活動身體,避免長時間久坐,因為那會使血液不循環。每一小時至少起來做「5分鐘運動」,包括伸展和深蹲。注意溫差,自律神經對溫度的變化很敏感,切勿陷入「好熱」或「好冷」狀態。不要慌慌張張,要保持「平緩而有節奏」的步調。睡眠品質很重要,為了要睡好,晚餐要在睡前三小時結束,睡前二小時不看電子裝置,睡前二小時前洗澡。


5.調整飲食

吃「六、七分飽」,不要對身體某一部分造成過多負擔,有計劃地吃,若是「一天之中」,有一餐吃比較多,另外兩餐就要少吃。提高腸內菌種多樣性。


6.調整行為模式

睡前要空出30分鐘讓心情平穩,可以回顧一天,想像自己沒做那些做不好的事,而是採取另一種較好的方法處理,以「成功」覆蓋「失敗」,這樣下次再遇到同樣事情,便可採取理想的行為模式。


7.調整精神

找出壓力來源,正確地面對,不發脾氣破壞自律神經的平衡。精神或情緒低落時,先調整身體狀態,再來思考。一次專注於一件事上,把煩惱集中在某個時間思慮,其它時間就不再想它們。在生活中設置重置鈕,有意識地將一切調回正常軌道。


8.調整自我特質

瞭解自己的性格,找到何謂「對自己來說無壓力的狀態」、「舒適的生活法」。不將別人的價值觀或成功模式硬套在身上,而是在「適合自己的領域」用「適合自己的做法」來一決勝負。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