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精神科醫師林宰暎的《我覺得人生不適合我》,從自身憂鬱症的經驗描述心病歷程。為了幫助那些對精神病院感到排斥的人,他開著諮商車走上街頭,免費提供專業協助,希望那些找不到人訴說且承受痛苦的人,在症狀或情況變得嚴重前,能夠向他們伸出援手。作者既是醫生也是病人,所以他能以同理心對待患者,他在書中試圖改正一般人對精神科的看法,並且強調「精神健康」的重要。全書無難懂的醫學知識,只看見一位苦人所苦的醫生,為了減少世人心理的傷害而做的努力。
社會大眾有污名化「精神病院以及患者」的傾向,患者認為精神科會把人關起來,所以逃避需要接受治療的事實,直到最後被身旁的人強制送醫,然而就跟身體疾病不能拖一樣,心理治療也不能被延誤,否則病情只會加劇。作者說:「精神醫院,是治療內心疾病的地方。⋯⋯不是因為犯了罪,而來這裡接受處罰。」若是心理受了傷,就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忙,如同我們會定期做健康檢查,我們也應該定期關注自己精神和心理的狀態。好比是否對一切都提不起勁,覺得很煩,還是老是想哭,心中充滿鬱悶,又或者總是處在低潮消耗殆盡的狀態,甚至認為自己不該活著?時時檢視自己,留心自己的情緒,才不會錯過求救的時刻。
不想被動地在醫院等待患者,作者想到了將心理諮商帶入社區的想法,他將一台車改裝成診療室,開車到韓國各地,在兩年的時間內,盡其可能撫慰心靈受苦的人們。雖然最後作者因為自己的孩子生病,不得不回到醫院任職,但很多人因為他的傾聽而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作者自己也受憂鬱症所苦,他說不要為心理疾病感到羞恥,不要認為自己生病,就不能追求正常的生活,「即便明天會再次復發,我想作為一個『人』活著,而不是病患。」若一昧認定自己沒救了,或認為自己是個受害者,就會變得無力,失去對人生的掌握,甚至喪失「自我」。是人就會生病,會遇到各種痛苦和考驗,我們都有局限性,但想盡最大努力的企圖是人類美好的特質之一,作者鼓勵所有受苦的人,不要失去了再次找回健康的本心。「正如絕望一般,希望也總在某一天無預警地出現。」
書裡也提供了一些能維持心理健康的方式,例如:「想解決問題的話,不要受感覺左右,而要成為能調整感覺的人。」、「培養健全的自尊心,不依別人的評論來決定自己的價值」、「凡是都有兩面,若是有必須死去的原因,那就一定存在必須存活的理由」、「領略生命的愉悅,要想領略,必須要有深度,要想有深度,就必須停下來」、「感謝自己擁有的一切」最後就是「活著,才有可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