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願能嚐到美味料理》-高瀨隼子



高瀨隼子獲得芥川賞的小說《願能嚐到美味料理》,是本講述職場人際關係、食物和戀愛的作品。故事圍繞在三個角色間,討厭進食的二谷、勇於表達的押尾和擅長料理的蘆川。三人是同事,二谷在和蘆川秘密交往的同時,也和押尾親近,甚至還共謀一起惡整蘆川,因為受不了她的無能和懦弱。作者從吃這個行為和食物的面向著手刻畫職場的人際互動、關係角力和工作分配。小說生動補捉到工作場合中每天都在上演的權力流動,讀完小說後,會發出一種「對喔!,我們公司也是這樣」的認同感。


「吃」這件事原來在職場上佔有如此大的份量,經作者這麼一寫出來,我才發現大部分的上班族真的很常和同事一起進食或用餐。大家各異的飲食偏好和習慣,有時卻只能被妥協和化約成一種樣貌,並且還得要一直發表「真好吃、真美味」的言論,這對於討厭吃東西,認為進食是浪費時間的二谷來講當然是種折磨。進入職場是社會化的過程,把不合主流常理的突出稜角磨平是生存之道。所以二谷即使一點都不想吃蘆川親手做的料理和甜點,卻還是在大家面前裝作很享受的樣子,畢竟這才是「正常」、是「人情世故」,尤其浪費食物可是會遭天譴。從小就被叮囑「好好吃飯、好好照顧身體」,二谷卻以每天吃超商食物和泡麵,來做為一種反抗。


但他的反抗也僅限於此,他在求學階段選擇了經濟系而非文學系,因為他認為不能只單憑「愛好」來做決定,他要選擇更有利的人生,經濟系對未來的就業和發展比較有利。所以他選了那個他沒有一絲敬意的蘆川當女友,甚至還打算和她結婚,因為蘆川會做飯,又可愛,總是很需要人保護的樣子。跟喜好無關,而是比較「正確、有利」,就如同二谷妹妹所說的:「哥一定又是挑那種沒主見、笑咪咪個性好的女生。」這樣的人適合娶回家當老婆,所以有能力又有主見的押尾不行,雖然二谷和押尾可以講真話,從某方面來說兩人的個性也比較契合。


押尾不喜歡蘆川,因為她能力不足,常常需要别人在後面幫忙,因此也增加了他人的工作量,然而所有人卻都配合著蘆川,這讓押尾內心更加不滿,所以她會故意把困難的工作交給蘆川。押尾覺得職場不公平,領一樣的薪水,卻因為比較有能力,比較能忍耐,所有就要多做很多事,她也想像蘆川一樣可以準時下班,或者表明自己不舒服必須請假,但事情總是要有人做。「押尾輸了,蘆川贏了。這是一場偽裝成是非對錯的比賽,但其實是較勁誰強誰弱的戰爭。當然,弱的一方贏了,這天經地義。」蘆川的柔弱和善於人情世故,使她可以留在比較舒適的職位,而能幹且耐勞的押尾因為不懂得像二谷那樣隠暪自己的心思和想法,最後必須離開。但這對押尾或許是件好事,「公司文化和政治」和她不調盤,她就只能成為格格不入的外人,當被所有人指控她欺負蘆川時,押尾就已經被公司這個「伊甸園」給流放了。


讀完小說,我一直在思考書名為何要叫《願能嚐到美味料理》?裡面的人物並沒有很想吃到美味料理,還是因為辛苦的工作之後希望能吃到美食來撫慰身心?美味料理是蘆川用來表達善意(收買人心?)的示好象徵,她費時費力親手做點心帶到公司請同事吃,她一直認為好好吃飯很重要,所以她對二谷說:「我會每天煮好吃的飯給你。」,這應該是她認為愛情的表現。我查了一下日文書名:「おいしいごはんが食べられますように」,好像也有「好好吃飯」的意思,那這樣大概就能和全書主旨連結了。二谷討厭人家對他說「好好吃飯」,但他要娶的蘆川卻一天到晚叫他「好好吃飯」,一句關心的話,用在這卻變成了惡意。書裡說「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做法才是對的」,然而在職場上自己認為的善意卻不一定是別人心中的善意,也有可能像蘆川那樣被人在私下討厭。或許盡量避免製造出需要大家表達喜好的場合,例如,非得要大家讚美「好吃、好漂亮、好厲害、好可愛⋯⋯」,不讓旁人陷入各種要公開表示認同的情況,可能才是真正的體貼和溫柔。


...

月餅和柚子



中秋節快到了,走在路上會看到有人提著應該是公司送的月餅或柚子禮盒,這是一種屬於某種組織的象徵。只有在這時候,會明顯地感受到自己不屬於任何一個群體,類似的感覺在年終也會出現。並不是想吃月餅或柚子,當然如果有年終獎金很好,只不過從一開始選擇兼職工作時,大概就和歸屬感、穩定感說再見了,即使如此,依舊有沒有想要當一個朝九晚五上班族的打算,雖然有時候會好奇那是什麼樣子?


每一個人生階段的選擇讓自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如果後悔當初所下的決定,那也不過是在折磨現在的自己罷了,這種陷阱最好盡量避開。只希望累積了經驗和對人世的瞭解,下次能做出更適合的決擇。好或不好不知道,當然不會故意選擇對自己有害的,但總之那時已經盡力就行了,至少要有這種自信。個性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個性如此,所以做了某些事,即便重來一次,應該還是會走上同樣的路,甚至在同樣的地方轉彎,這樣想想好像變得有些可怕。


我本來就是一個容易想太多,因此在不知不覺中累積壓力的人,所以行事態度都想刻意表現出放鬆和自由自在的樣子,而且也不太會在別人面前顯露出不安或徬徨。有時還真的因此會被人覺得自己好像無憂無慮,腦子什麼都沒在想,結果引來了一些「都是為你好的」叮嚀和建議,讓已經在內心很煩惱的我,不堪其擾,只想大喊:「放過我吧!」


我想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很努力地靠自己的方式慢慢在前進著,盡量展現出一種堅強的樣子,一定都會有感到孤獨和害怕的時候。如果這時身旁有一個人,可以讓你牽著他的手,或甚至抱著他發抖,也許就能鼓起勇氣站起來,繼續走下去,不過如果那個人只是想擺出「我比較懂」、或「聽我的準沒錯」的態度,那還是算了,畢竟在過人生的可是自己。


這樣看來,成為群體的一部份或許真的不太適合我的個性,從前到現在就很難融入人群,總是躲在不容易被發現的角落。來自外部那股強制的力量,總是讓我很反抗,一直被認為是很有主張的頑固派,如今也不可能為了月餅和柚子,甘願進入某種組織和體制當中。不過沒關係,其實我並不愛吃這些食物,繼續我行我素的過日子,還是比較符合自己的心意。


...

《 三千圓的用法》-原田比香


「如何使用三千元,將決定你的人生。」這是一本被歸類成理財書的小說。作者原田比香,在一開始就強調人生會是什麼模樣,取決於我們如何用這筆約台幣六百六十元的小錢。藉由小說的形式,書中介紹了一些理財的觀念和方法。故事圍繞在一家四個女人身上,奶奶、媽媽和一對姊妹,擁有各異的價值觀,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金錢煩惱,她們學習著如何依照需求和目標妥善分配收支,以免入不敷出,活在缺乏穩定和安全感之中。


如果期待這本小說如同工具書一般,提供許多技術層面的指導,那麼內容可能會不符預期。書裡提到的,或許都是大部分人知道的基本理財觀念,雖然能真正付諸行動的人可能不多就是了。好比培養記帳的習慣,以便理解自己的消費行為和事先安排計劃。另外,與其要節省零碎的花費,更加要檢視和減少的是固定開銷。在採購前,應該要充分確認家中的物品和食物數量,避免重複購買和浪費。通膨會吃掉利息收入,還貸款時不能忽略利息的可怕。定期存錢,然而節儉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更幸福的人生⋯⋯。作者強調重點是要留心自己和金錢的關係,如果抱著隨便的態度,從不去思考金錢的流向和使用方式,也沒有依人生規劃做相對的金錢管理,那麼就只能一直為金錢感到煩惱。


結婚、生子、育兒、購屋和退休,各要花費多少錢,每個月應當要存多少錢才夠,還有負債呢?貸款要繳幾年?最重要的是,現在的生活方式是自己能接受的嗎?像姊姊真帆為了省錢,精打細算,有時候會懷疑這麼辛苦是否值得,妹妹美帆的結婚對象有一大筆的貸款,需要還二十年才還得完,美帆不知道能否和男友一起扛起如此重擔。退休後只能靠年金和存款度日的奶奶,想到要去找工作,多少減輕負擔,而媽媽發現存款愈來愈少,自己對丈夫的不滿卻愈來愈多。活著就要花錢,奶奶說如果知道自己會活到何時,就可以知道要準備多少錢才夠,然而當然無法得知這種事,面對未知,每個人只能不斷調整,保持彈性以及持續學習。


「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穩定這回事了。⋯⋯每個人都必須做好準備,隨時面對全新的挑戰吧。」突然失去工作,突然揹上一筆債務,突然生病,總之想要穩定過生活,已經變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尤其經過一場大疫的我們再理解也不過。沒有人可以準確預測未來,需要凖備的能力或許也隨時都在改變,但如果連要凖備的認知都沒有,那就無法生存下來。美帆男友的母親老是掛在嘴邊的那句「別聊這麼燒腦的事」,她和丈夫不去思考重要的事,假裝問題不存在,無法負擔的支出就去貸款,也不管未來會如何。這樣的人生或許很輕鬆,卻是將自己該處理的問題推給兒子,將自己的人生責任轉移到兒子身上,這是自私且會令週遭的人不幸的做法。所以作者才說,「從用錢的方式能看出一個人的個性」,到頭來,能否和金錢建立正面關係,也會影響和他人的關係,理財規劃決定的不只是自己的幸福也是身旁人的幸福。


...

無用之用


有一陣子想著要看很多的電影,把那些經典作品都看過一遍,甚至還買了一些DVD要收集,那是沒有影音串流服務的年代,要看電影就只能去電影院或租DVD,雖然比不上現在方便,但也有一種樂趣。那時覺得如果可以懂得欣賞名作,會是件很了不起的事,雖然也修了一堂「電影理論與批評」課,但其實並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影評家,總之雖然覺得很酷,卻不想強迫自己看不感興趣的電影,最後看很多經典電影的想法就被我丟了。


一直很佩服那些著迷於自己嗜好和興趣的人,那些可以為了想收藏一張黑膠唱片、一本書跑遍各地的人,為了電玩遊戲徹夜不眠,為了聽演唱會通宵排隊⋯⋯這些為了自己喜愛的事物瘋狂的人們,盡做一些旁人看來亳無效益的事,在我看來倒是有他們迷人的魅力,花錢花時間,不為別的,只是純粹因為喜歡,這其中有令人覺得厲害之處。


如果生命中能有一件很熱衷的事物,認真專注到別人會覺得莫名奇妙的程度,花了很多心力在上頭,只要和人聊起來,就可以一一說明,停不下來,不過有些地方過於細微,即使說出來,旁人也不是很能理解。若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一件事物,似乎就能算是幸福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也能說明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如果每個人都這樣,世界一定會變得很有趣很多樣化。那個人可以告訴你漫畫英雄人物首度登場的集數,那個人可以隨時引用電影的台詞,那個人只要光摸唱片的封套就可以知道它是什麼年代發行的,想想就覺得了不起。


雖然大概會有很多人覺得知道這些事到底有什麼用呢?不過所謂的有沒用,也就是旁人的標準罷了,和心懷喜愛之情的人有什麼相干?如果是自己覺得了不起的大事,那就是大事,從來也不是為了有用才去喜歡自己熱衷的事物,而是一種喜歡上了,所以想去做就去做的熱情。或許就是這種「無用」讓他們的喜愛顯得珍貴,一種「無條件的愛」,若是賦予特定的目的,這份喜愛就不能帶來那麼多的滿足感和引發動機了。


對自己在乎的事物,可以講出專屬的一套哲理來,管它有用還是沒用,真的是太帥了!

...

《空心手帳》-八木詠美



八木詠美的出道小說《空心手帳》獲得第三十六屆太宰治獎,故事描述一位未婚職場女性柴田,某一天因為再也受不了去做那些不在自己工作範圍的事,突然宣布自己懷孕。她的謊言讓她感到不再孤獨,她的一舉一動都像個孕婦,她將孕期過程紀錄在類似母子手帳的App上,理應是空心的肚子,卻漸漸變大。柴田的生活和世界,因為她自己建構的想像而改變。


一開始柴田之所以會懷孕,都是因為不合理的職場文化,只因為是女性就被其他男性同事和主管指派一些無名的庶務工作,泡咖啡,洗杯子,收垃圾。份內的工作已經做不完,無法準時下班,還要處理雜事,但卻得不到任何感謝。那些男性甚至連柴田的名字都不叫,而是叫「喂,微波爐」、「喂,咖啡」,人被物化成工具,只剩下功能。所以柴田決定用懷孕的謊言來做為反抗,如果職場文化及社會傳統觀念將女性固鎖在特定的角色上,那女人也可以反過來利用這些舊思維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柴田用謊言建構出新的身分認同,她拒絕當個物體,她要當人。她懷孕了,不用再做那些雜務,能準時下班,父權社會底下,女性的主要功能便是生育,懷孕最大,僵化的職場階級因此出現些微的裂口。


在閱讀時,我一直在想柴田是不是真的懷孕了,或許這一切根本不是謊言,一開始讀者和柴田都知道懷孕是假的,肚子裡沒有另一個生命。可是隨著假裝的時間愈長,柴田變得越來越像個孕婦,柴田的飲食、穿著都和孕婦一樣,她還去做孕婦有氧舞蹈,接受產檢,報名參加雙親教室,最後她的「努力」讓她終於感受到胎動,連超音波都照出了嬰兒的身體,此時柴田已經「是」個孕婦了,而讀者再也分不清真假。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耶穌的母親瑪利亞,我們可以很容易將瑪利亞處女生子的情形和柴田做連結。柴田在聖誕夜的街頭,和櫥窗裡的瑪麗亞人偶說話,在快生產而感到不安時,也想起了瑪利亞,如果瑪利亞可以以童貞之身,受聖靈感孕而生子,柴田當然也行,這無關科學,而是信仰。柴田的信仰是「謊言」,她相信持有謊言,能帶自己到不同的地方。「即使其他人看不見、只是純屬個人虛構的東西也沒關係。如果能夠一直守護它,並守護著守護它的自己,那麼譬如在大雪的夜晚,或許就會變得有些不一樣」。


最後書名「空心」,有兩個指涉,一是柴田公司製造的空心紙筒,另一個是肚子裡的空心。柴田覺得工廠的紙卷製程是種可稱為咒語的執拗與深切,言語能產生莊嚴且信仰堅定的故事,就是因為空芯才可以把故事塞進去,就像柴田把一個虛構的故事塞進自己的肚子。柴田生的孩子和聖母瑪利亞一樣是男孩,名字叫空人「空無一物的人」。因為空人這個虛構的存在讓柴田感覺不再寂寞,不再是一個人,她的人生開始變得不一樣。產假過後,回到公司,那些無名雜事變成男人處理,柴田也準備考取證照,以便轉職,之後她決定還要再生第二胎。柴田那執拗與深切的信仰,終於將一再述說的謊言,變成了她的真實。


...

妥協



隨著年紀增長,我開始學習如何和妥協共存,不是認輸而是接受,許多事情無法照著自己的想法和意願發展,它們彷佛有自己的意志,或是被一股高於我的力量控制,人有時要懂得臣服,放軟姿態放鬆心態,不僅是對待外界的人事如此,對待自己也是。


進入中年的階段,首先就很難去面對,身體已經不如以往的事實,不可逆的退化,即使是再多的運動和營養食品,依舊回不到從前。我很敬佩那些傾全力和時間對抗的人們,為了留住留不住的,對待自己簡直到了苛刻的地步。一天只吃一餐,每天運動二、三個小時,所以三十歲可以看起來像二十歲,四十歲可以看起來像二十歲,forever21,整個人閃耀著亮麗的光采。可惜大石總是不斷滾下來,不管推上山幾次。


為什麼眼睛不再明亮了,近的遠的都看不清楚,還總是有黑影飄移,為什麼新陳代謝變得緩慢,不管再怎麼動,還是瘦不下來,為什麼再也不喜歡社交場合的熱鬧,只喜歡安靜和睡午覺。開始聽不懂下一個世代的語言,對他們做的每件事都有意見,開始討厭老是要更新的軟體和追求不完的新技術。總有一天在捷運上會有人讓座給我,總有一天可以開始享受長者優惠的價格。


現在好像有點明白,詩人為何不會哀嘆早逝,因為生命被保留在最美好的模樣。不用感受一點一滴流失的惆悵,和不從己願的不滿,最重要的是永遠被人記住的是青春的鮮嫩,而不是乾枯的老朽。啊,他/她多麼年輕,石頭再也不會滾落,再也不用費心費力做些什麼了。


...

《東京宅女共居生活好自在》-藤谷千明



《東京宅女共居生活好自在》的作者藤谷千明,一天夜晚因為孤獨和對未來的憂慮而哭泣。為了改變現況,她找了三個朋友合租房子,一來可以解決精神上的不安,二來可以降低生活開銷。本書記錄了四個人尋找房子及簽約的過程,還有她們共居生活的點滴,可以稍微窺見「御宅族」的日常,是蠻有趣的閱讀體驗。


首先,這本書完全扭轉了我對「宅女」的想像,我一直以為「宅女」就是像我一樣,喜歡待在家不出門,並且有點排斥人多的地方和社交活動,總之應該就是屬於內向的個性。然而作者和她的室友們卻完全不是上述的那樣,好像正好相反,常常因為參加各種活動而不在家,人潮眾多也不是問題,熱衷於同好交流,反而是外向活潑的類型。作者對於「御宅族」的定義為「沈浸在某種形式的『阿宅入坑文化』中的人。」好比著迷於動畫、漫畫、線上遊戲、搖滾樂團、舞台劇、演唱會和角色扮演等,為了這些愛好,會蒐集很多周邊商品,也會四處欣賞表演,所以「宅在家」並不是一定的,像書中四人就很少一起同時待在家裡。


作者和她的室友們大約四十歲上下,未婚,希望生活中能夠有人可以彼此照應的想法,促成了共居生活。再加上四個人一起住,可以租比較大的空間,以及較好的地點,但要負擔的費用卻比獨居來得少,所以和朋友合租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只是在日本,要找到願意租給一群朋友的房東,不是容易的事,物件不多,就如作者說的,最後能順利簽約也是有「運氣成分」,不過抱著「試試看,搞不好就會成功」的心態也很重要。


讀了她們的共居生活日常,我覺得這樣的居住安排也挺不錯的,保有自己的空間,又可以有穩固的交流,可以擺脫「孤獨死」的恐懼。看到她們常常在家辦活動,邀請朋友來玩,一起分享食物和自己著迷的事物,在生病或颱風侵襲時互相扶持,就在想,或許這樣的生活型態會成為未來主流也說不定。作者說室友間維持著一種「有點距離的感覺」,不是一種強迫的責任,非得要呵護備至的對待彼此,不會像是期待家人或伴侶一樣,去期待室友要怎麼做,只要知道「有人在」,就有撫慰的效果,這樣的關係反而是令人感到舒服的關係。


和大家一起生活,每件事都要好好溝通「報告·聯繫·討論」,好比如何分配家務、費用和空間等。大家的個性和價值觀都不同,找出能被所有成員接受的方式很重要,像作者她們都會靠Appline和分享試算表,來透明管理生活中的瑣事,也會一邊生活,一邊磨合。最後作者提醒讀者,若是想和人共居,找到合得來的人是關鍵,她們的擇室友條件就是「宅女限定」,因為她們覺得「有趣」很重要,作者也認為,宅女們比較不會將戀愛和共組家庭放在人生中的優先選項,這樣才可能選擇和朋友共居。


另外還有三件事也一定要考慮進去:「衛生觀念、經濟觀念和兩性觀念。」最後一個兩性觀念可能很容易被忽略,如果不能接受室友把男、女朋友帶回家的話,也要事先討論。尊重彼此的界線,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藉助各種工具解決問題,偶爾不要太過計較,適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都是有益共居生活的方式。

...

生病歷程



身體已經不舒服了兩個禮拜,好像已經忘記一早起來無病無痛的樣子是什麼了?一開始是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症而不斷疼痛和腹瀉,到了第五天,突然左腿也痛,走路都有問題,只能一拐一拐。本來以為運動一下,舒緩筋骨就能止痛,誰知道根本連一些簡單的動作也做不到,這種莫名奇妙的疼痛,讓我很恐慌,擔心自己是否要從此不良於行。脫水再加上發燒,最終讓我決定去診所就醫,點滴注射、肌肉放鬆劑和止痛針,總算使我恢復了點神智。還以為可以稍微鬆口氣的時候,感冒症狀就出現了,果然疾病最愛虛弱的身體。


喉嚨發炎,吞嚥困難,尤其是晩上在睡覺的時候。仿佛喉嚨有個很大的撕裂傷口,卻有人朝著它灑鹽,一直很乾,喝再多水都沒用的乾,身體又開始發燒。再來就是鼻塞,還有惱人的咳嗽,每次快睡著,就被一股從肺而來的搔癢感,給弄醒,非得把這陣癢全咳出來不可,睡不好,身體也恢復不了。不是新冠病毒,也不是流感,只是感冒,但因為生理期腹瀉的折騰,脆弱了我的身體,普通的感冒變得難纏。


生病的時候整個人看起來一定是不會好看到哪去,但生病還會讓人又油又臭,頭髮和臉部都很油膩,嘴巴也有種苦臭味,但是病得沒有力氣去在乎。不只人邋塌,住家環境也開始失守,病菌在家四處亂竄,也只能隨它們高興,它們此刻無比活躍,不像我,只能在床鋪和沙發兩邊躺來躺去,身上穿著睡衣。老公也被病菌攻陷,出現了和我一樣的症狀,看來我倆和這個家還要亂一陣子了。


不舒服時,平常能做的事情,都變得困難,連最喜歡的閱讀,讀沒多久,人就開始分心晃神,字句進入了眼中,卻到不了腦子裡。腦子裡剩下的都是一些悲觀的想法,甚至開始覺得活著好累,然後就掉眼淚,可是又不能哭,因為身體還在缺水的狀態。然後又想,人的身體也太脆弱,什麼時候可以進化到靈肉分離,可是沒有肉體的靈魂,就會失去所有感受,雖然不痛了,但也感覺不到這世界的美好⋯⋯腦袋就是一直在想一些有的沒的,一下子擔心自己好不了,一下子憂慮自己的未來,本該好好休息,卻因為這些翻騰的思緒睡不著。


大家可能都知道「病人」(patient)這個英文單字,也有「有耐心的」意思,這兩個禮拜,我才知道「病人要有耐心」是真理。就算我心裡多想要身體恢復健康,也沒用,生病似乎就是有它的一段病程,必須要走完,耍脾氣無效,心情低落無效,根本沒辦法討價還價。我後來發現一個很老套的方法,竟然起了作用,就是「專注在當下」。當然早就知道這句話,但卻在這時才「真正」知道這句話的意思。躺在床上觀察腦中的念頭,察覺到一個讓自己很驚訝的事,那就是沒有一個念頭是「當下」的,我不是在煩惱「未來」,就是在愐懷「過去」,然而屬於「此時此刻」的念頭卻一個都沒有!怎麼會這樣?


仔細檢視自己的念頭包括:「明天」不能上班怎麼辦?「下個月」生理期會不會又疼痛不已?「以後」我還能出國嗎?「等一下」吃東西,會不會又肚子不舒服?「之前」還能走路走那麼遠,「上禮拜」還能常常運動⋯⋯全都不是「當下」!然後我發覺所謂「當下」就是「現在」感受到什麼,就這樣而已,這一刻身體感官經驗到了什麼,靠近一看才知道只有呼吸而已。我才明白為什麼冥想的時候,都說要專注在呼吸上,因為「當下」沒有別的東西了,那些思緒和念頭全是使我們離開「當下」的觸發物。當我們不讓思緒帶領我們離開肉體所處的此時此地,就會發現「當下」什麼都沒有,或許就是那種「無」太過難以承受,所以我們才想方設法的急著逃離。


我有一種錯覺,以為只要先在腦中煩惱最壞的情況,就好像能先做好準備一樣,事實上,這只是讓煩惱的時間變長,心情變差,情況也不會因此得到改善。現在想想,這樣真的很不划算。就把擔心和煩惱留到事情真正發生的時候,在之前就免了吧,何必搶了之後的份,又不是先煩惱了之後就不用煩了!


最後,我還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要對自己培養一顆「慈悲心」。生病就已經很難過了,還因為自己病情沒有好轉,對自己的身體發脾氣,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弱,這樣實在是太苛責自己了。自己當然也不想生病,當然也想快點好起來,但對身體那麼兇,那麼要求,不是愛惜它的態度。把身體當成心愛的寶貝,疼惜它的辛勞還有感謝它奮力抵抗病毒,給它點時間,它會好起來的。

...

《先知》-紀伯倫


紀伯倫的散文詩集《先知》收集了二十八篇文章,除了頭尾兩篇,剩下的文章皆談論一個主題,那句名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便是出自於第四章
<孩子>。紀伯倫的文字優美,散文讀起來好比詩歌,雖然他在書中藉由先知阿穆斯塔法講述了許多道理,論述愛、婚姻、孩子、工作、給予、歡樂與悲傷⋯⋯,但他說理不艱澀,又因為充滿了智慧和慈悲,使人覺得溫柔愉悅,是一本會想令人一再重溫的好書。


*文章摘錄


第一章 船來了

⋯⋯

從來,只有到分離的時刻,才知道愛得多深。


第二章 

⋯⋯

當愛情召喚你,跟隨它,

即使它的路途艱險又陡峭。


當愛的翅膀擁抱你,順從它,

即使它藏在翼梢的利劍可能傷了你。


當愛情對你說話,相信它,

即使它的聲音可能粉碎你的夢,

如同北風將花園吹得荒蕪。


因為愛為你加冕時,也能把你釘上十字架。

它呵護你的成長時,也會修剪你的枝葉。

它爬上你的梢頭、

輕撫你在陽光下微微顫動的嫩枝時,

也會伏在你的根部,搖晃緊抓泥土的樹根。


愛採集你,好比收割麥穀。

愛鞭打你,使你赤身露體。

愛將你過篩,使你脫去榖殼。

愛將你磨成潔白的麵粉,

揉捏你,直至你成為柔軟的麵糰。

然後將你放進它神聖的火焰中,

使你成為聖餐中的聖餅。


愛會對你做這些事,

使你明白自我心靈的祕密,

進而成為生命本質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恐懼使你只願追尋愛的平靜與歡愉,

那倒不如遮掩你的赤裸,

離開愛的打穀場,

走入四季不分的世界。在那裡,

你將歡笑,但無法盡興,

你將流淚,卻無法盡情哭泣。


愛只付出自己,也只犧牲自己。

愛不是占有,也無人能據為己有。

因為愛就是圓滿自足。


當你愛的時候,不要說「神在我心中」,

應該說「我在神心中」。


不要以為你可以主導愛的路徑,

因為如果愛認為你值得,

它自然會為你帶路。


愛別無他求,只想圓滿自己。

但如果你心中有愛,又必有渴望,

那就祈求這些吧:


願心柔軟,像奔流的小溪,對著夜晚吟唱它的旋律。

願了解過多溫柔帶來的痛苦。願自己因領悟愛而受傷,

並且心甘情願地淌血。

願在黎明醒來時心情飛揚,

感謝又有一天可以去愛;

在中午歇息時,冥想愛的狂喜;

在傍晚回家時,滿懷感激之情;

然後在心裡為所愛的人禱告,

並唱著讚美歌,安然入睡。


第三章 婚姻

⋯⋯

你們一起出生,也將終生廝守。

當死亡的白翼撲散你們的生命時,你們仍必相守。

是的,即使在神靜默的記憶裡,你們也將同在。

但是,請在你們相依的世界中保留些許空間,

讓天堂的微風在你們之間舞動。


彼此相愛,但不要讓愛成為枷鎖,

讓愛像是你倆靈魂海岸之間流動的海洋。

斟滿彼此的杯子,但不要同飲一杯。

彼此餵食麵包,但不要同吃一塊。

一起唱歌舞蹈,快樂逍遙,

但也要各自獨處保有自我。

好比魯特琴的琴弦,

雖因同一首樂曲振動,卻是各自獨立。


奉獻你們的心,但不要交由對方保管,

因為只有生命之手才能包容你們的心。

你們要站在一起,但不要靠得太近,

因為柱子必須各自矗立,才足以支撐神殿,

如同橡樹和柏樹無法在彼此的陰影下成長。


第四章 孩子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你好比一把弓,
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
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欣然屈服在神的手中吧,
因為祂既愛那疾飛的箭,
也愛那穩定的弓。


第五章 給予

⋯⋯

你獻出財產時,其實給的很少。

你獻出自己時,才是真正的給予。


財產是什麼?

財產不就是唯恐明天需要而保存與守護的東西嗎?

一隻過分謹慎的狗跟隨朝聖者前去聖城時,

在途中把骨頭埋進無跡可尋的沙子裡,

明天究竟能帶給牠什麼呢?


需要的恐懼是什麼?不就是需要本身嗎?

若水井滿了仍害怕口渴,

這種渴如何能夠消解?


有人擁有很多,卻給的很少——

而且他們給予是為了博得讚賞,

這種隱藏的念頭,使得他們的付出美意盡失。


有人擁有極少,卻付出全部。

這些人相信生命,相信生命的慷慨大度,

他們的箱篋永不匱乏。


⋯⋯


你還有什麼東西不想給人嗎?

總有一天,你擁有的一切都得拱手讓人;

不如現在就給吧,

把給予的機會留給自己,而非你的後人。


你常說:「我願意給,但只給受之無愧的人。」

你果園裡的樹不會這麼說,你牧場上的牲口也不會這麼說。

牠們要給予,才能延續生命;

若是不給,就會步上死亡。


⋯⋯


你得先讓自己成為夠格的施予者,

和施予的工具。

因為其實是生命施予生命——

而你,自認是施予者的你,只是目擊者而已。

⋯⋯


第七章 工作

⋯⋯

你必須工作,

才跟的上大地的腳步,才能領略大地的靈魂。

因為懶惰會使你成為歲月的陌生人,

會使你脫離生命的隊伍,

那隊伍莊嚴且不卑不亢地邁向無限。


⋯⋯


你總是聽人說,

工作是詛咒,勞動是不幸。

但是我要對你說,

你在工作的時候,便實現了一部分大地最深遠的夢想,

這個夢在誕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指派給你了。

讓自己不斷勞動,才是真正熱愛生命,

經由勞動去愛生命,

就能親近生命最深邃的秘密。


然而,你如果在痛苦中呼喊生命是磨難,

將維繫肉體生存視為寫在你額頭上的詛咒,

那麼我會說,

唯有你額頭上的汗水,才能洗去上面的字跡。


你也曾聽人說,生命真是黑暗,

你在乏累時也會應和那些疲憊的人。

而我說,生命的確黑暗,除非你心懷熱情,

所有熱情都盲目,除非你有知識,

所有知識都無用,除非你有工作,

所有工作都空洞,除非工作中有愛;

懷著愛工作的時候,

就是把自己、他人和神連結在一起。


⋯⋯


工作是愛的具體表現,

如果你不能懷著愛工作,只是邊做邊怨,

那倒不如拋下工作,坐在神殿門口,

接受那些歡喜工作的人的施與。

如果你漠不關心地烤麵包,

就只能烤出讓人半飽的苦麵包.

如果你心懷厭惡地榨葡萄,

你的厭惡就會釀出酒中之毒.

如果你的歌聲有如天使,卻不愛歌唱,

你就像摀住了人們的耳朵,

讓他們聽不見白晝和夜晚的聲音。


第八章 歡樂與悲傷

⋯⋯

歡樂的時候,

凝視你的內心深處,

你會發現,

只有曾經讓你悲傷的事,才會在此刻給你歡樂。

悲傷的時候,

再次凝視你的內心深處,

你會發現,

其實你是為了曾經帶給你歡樂的事情而哭泣。


有些人說:「歡樂比悲傷偉大。」

也有人說:「不,悲傷比較偉大。」

但我要告訴你們,兩者是分不開的。

它們總是一同到來,

當你和其中一者同坐桌前時,

記得,另一個正在你的床上酣睡。


的確,你好像天平一樣,

擺盪在悲傷與歡樂之間。

唯有在空無一念時,你才能靜止平衡。

看守財務的人提起你去秤金量銀的時候,

你的歡樂與悲傷必然也隨之起落吧。


第十一章 買賣

⋯⋯

大地結出果實給你,

只要懂得如何盛滿你的雙手,你將不致匱乏。

你們經由交換大地給予的禮物,

就能享有豐裕,得到滿足。

但交換時,若非憑著愛心和慈悲的正義,

將會使得一些人貪婪,另一些人挨餓。

⋯⋯


第十二章 罪與罰

⋯⋯

一片樹葉如果沒有整棵樹的默許,

就不會變黃;

你們所有的人心中如果沒有隱藏惡念,

罪人就不會犯錯。


你們就像一支行進中的隊伍,一起走向自己心中的神性,

你們是道路,也是路上的旅人。

你們之中有人跌倒時,

也是為了提醒後面的人要當心絆腳石;

不過,他也是因為前面的人才會跌倒,

前面的人雖然走得快,腳步穩,

卻沒有搬開絆腳的石頭。


⋯⋯


第十四章 自由

⋯⋯

的確,你的白天不免有牽掛,

你的夜晚仍有匱乏和憂傷,

當這些事情箍緊你的生活,

你卻能坦然超多,不受羈絆,

那時你才是真正的自由。

⋯⋯


如果你想拋開顧慮,

那些顧慮也是你自己選的,不是別人給的。

如果你想驅除恐懼,

恐懼就坐落在你心中,而不是在你懼怕的人手裡。

⋯⋯


第十五章 理智與情感

⋯⋯

我多希望自己是你靈魂的和事佬,

將你性情中的衝突與對立,

化為一致和悅耳的旋律。

但是我如何能做得到?

除非你自己也是和事佬;

不,不僅如此,你必須熱愛你性情中所有的特質。

⋯⋯


因為理智單獨主宰的時候,它是一種局限的力量;

而情感若不多加留意,就會變成焚毀自己的火焰。


⋯⋯


我希望你把判斷和慾念

設想為家中兩位心愛的貴客。

你當然不會只禮遇一人,而怠慢另一人,

因為對任何一個客人偏心,就會失去兩人的愛與信賴。

⋯⋯


第十八章 教育

⋯⋯

任何人能夠給你的啟發,
其實都已經在你知識的曙光中半睡半醒。
老師漫步在神殿的暗影中,
走在門徒之間,
他們奉獻的不是智慧,而是信念與愛心。
若他確實睿智,就不會吩咐你進入他的智慧之屋,
而是引導你跨越自己心靈的門檻。


天文學家或許可以與你暢談他對太空的了解,
卻無法把他的理解給你;
音樂家或許可以對你唱出盈滿天地之間的韻律,
卻無法給你掌握節奏的耳朵,
或是應和韻律的歌喉;
精通數字科學的人或許可以告訴你計算和度量的方法,
卻無法帶領你到達彼方。
因為一個人不能把想像力的翅膀借給別人,


就像在神的心中,你們是各自獨立的,
因此,你們也必須獨自認識神和地球。


第十九章 友誼

⋯⋯

倘若找他只為打發時間,哪算什麼朋友?

你應該找他一同體驗生命。

因為朋友應滿足你的需要,

而不是填補你的空虛。

就讓歡笑和共享的快樂,

充滿甜美的友誼,

因為唯有在如朝露的小事中,

你的心才能找到煥然一新的清晨。


第二十章 說話

⋯⋯

你的思想無法為你帶來平靜時,你就會說話;

你無法安居與孤獨的心境時,你就會訴諸唇舌,

使得聲音成為一種娛樂和消遣。

於是,在你大部分的言談中,

思想泰半已被扼殺,

因為思想是空中的飛鳥,

牠在語言的樊籠裡或許可以展翅,卻無法高飛。


你們當中有些人害怕孤獨,

所以喜歡與多話的人為伍。

獨處的孤寂暴露了這些人赤裸的自我,

因此他們才要逃避,

有些人說話,既無知又無遠見,

無法闡明自己不明白的真理。

有些人對真理了然於心,

卻不用語言說出來。

在這些人的胸臆間,心靈安住在有節奏的寂靜裡。


⋯⋯


第二十四章 快樂


⋯⋯

壓抑快樂不過是

將欲念積存在你的內心深處,

誰知道今天看似遺忘的東西,不會等待在明天出現?

就連你的身體也懂得它天生的權力與理所當然的需要,

不會受到其瞞騙。

你的身體是你靈魂的豎琴,

要用它做出美妙的音樂,或是雜亂的噪音,全由你決定。

⋯⋯


第二十五章 

⋯⋯

這些都是你們所說的美.

但其實你們說的都不是美,而是未得到滿足的需要,

然而美不是需要,而是狂喜。


美不是一張乾渴的嘴,也不是一隻伸向前的空手,

而是一顆燃燒的心,一個迷醉的靈魂。

⋯⋯


第二十七章 死亡

⋯⋯

死亡不就是赤身露站在風中,

在陽光下融化嗎?

停止呼吸又是什麼?

不就是讓呼吸從永不止歇的潮汐中得到解脫,

使它能夠升華,擴展,且毫無窒礙地尋求神嗎?



只有等你喝過沉默之河的水,

你才能真正唱歌。

只有等你到達山頂,

你才會開始向上攀爬。

只有等到大地收回你的肢體,

你才能真正舞蹈。


相關閱讀:《沙與沫》-紀伯倫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