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你放下手邊的工作,正在看我的文章,那麼有極大的可能,你拖延的症狀又發作了,如果你還再跟自己狡辯說不過是稍微休息一下而已,那事情就再明顯也不過了。沒關係,我懂,我完全能體會,我自己拖延的最高境界是完完全全不自覺,連藉口都沒想過要找,還以為一切都按照安排的行程走,後來才驚覺,原來是自己把完成時間訂得太長,目標訂得太鬆散,變成每天都在拖延。所以「拖延病」大概就像Covid ,症狀各式各樣,每個人都不同,而且好像也沒打算徹底消失,這點也跟Covid 差不多,不過希望還沒有嚴重到致死的程度。
大部分的時候,我都靠著習慣的建立來對付自己拖延的毛病,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什麼事要在何時完成,都規劃的好好,以前甚至詳細到每小時做什麼事我都要寫下來,避免浪費時間,就是靠著一次又一次的操作,把諸如運動、閱讀、學習和寫作等習慣全都內化,只要時間一到身體就知道該做什麼事。會這樣做,是因為沒有必要每天,甚至是每個小時都要考驗自己的意志力,這會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把重要的事情變成習慣,絕對要比依靠意志力來執行有效得多。不過有時候心還是會浮躁,也會偏離本來預定好的時間表,從某方面來說,這也或許是人類之所以是人類的原因,畢竟有太多事就是比我們手上必須完成的任務有趣,或者有吸引力,總之就是不用做正事就好。
我每次在寫文章或備課的時候,腦袋裡想著不外乎以下這些事,「放我出去!我要出去玩!」、「啊,有個東西要查,一定要現在查才行!」、「沒關係,還有時間啦!」、「再五分鐘、再十分鐘⋯⋯」總之想一堆東西,就是沒在想應該要做的事情。我發現時間太多會拖延,事情太多、壓力太大也會拖延,所以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真正預估完成某項任務所需的時間,否則拖延病很容易被觸發。我在想,如果我們都可以提早把事情做完,剩下的時間不就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了嗎?就像小時候,寒暑假作業一發下來,在一個禮拜內拚完,剩下的時間就可以大玩特玩了。不過出了社會的我,已經知道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早點完成工作,只代表有更多的工作,不代表剩下的時間就是自由的。這讓我想起我們班那些學習單最快寫完的學生,我都會再拿出另一張新的給他們,雖然是為了想讓他們多練習,不過他們抗議的聲音卻不絕於耳。所以這些「聰明」的孩子們,下次當然不會那麼早完成他的練習卷,小孩都知道的事,我們大人就算一開始不知道,後來也會學到。
尤其是領固定薪水的人,或許更加不願意被塞更多的工作,但一直以來我領的都是時薪,倒是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不過就像我希望我的學生們在交卷前,可以多花時間檢查,或許那些我們因為生產力爆發,拖延病沒發作而省下的時間,可以讓我們交出更有品質的成果,而不是那些每次都踩死線的勉強交差結果。這也就是不拖延的重要性,每件作品、專案或任務都需要花它們應當要花的時間,明明要花一個星期才能完成的作品,卻只留三天給它,那麼我們不只在拖延的時間裡過得心驚膽跳,在剩下的三天裡又壓力破表,這樣的工作品質和生活品質都無法令人滿意。
我認為每個不怎麼好的習慣背後都有些原因,而瞭解它們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有些人會拖延是因為想把事情做到最好,那種追求完美的想法,使他們遲遲無法動工,另一人可能是注意力不能集中,老是被其它的事情分心,不管原因為何,花點時間觀察自己拖延時的心態和觸發條件,才能找到破解的關鍵。對我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做五分鐘」,先做五分鐘就對了,先告訴自己,不用一次全做完,五分鐘就行,好或不好也先不管,做就是了,之後再修改就行。我發覺只有要了一個開始,就很容易進入工作狀態,拖延的問題就能消除,當然我都會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工作,工作時也都會把分散注意力的事減到最少,這也能有效幫我轉化成工作模式。
該工作的時候工作,這樣休息時,才能真正感到放鬆,工作時拖拖拉拉,就無法享受完成工作時的快感和成就感,讓自己的大腦習慣不拖延的愉悅,它就會渴望更多,因此展開好的循環,反之,若是讓它建立起拖延模式,那每次要它動起來,就會是一場辛苦的拉扯。然後也別忘記,在工作一段時間後,也要記得休息,畢竟人無法一直持續在專注的狀態,像我至少一個小時要休息一次,讓自己的大腦清空一下,尤其是卡關的時候,起來活動一下身體,喝口水,通常就會想到答案了。最後,提醒大家看完我的文章後就該去工作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