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學專家羅伯·狄保德藉由文學故事《柳林風聲》為原型,發展出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裡頭紀錄了蛤蟆接受心理諮商的過程。全文淺顯易懂,使人容易產生代入感,隨著蛤蟆和心理師蒼鷺的合作對談,他愈來愈理解自己,最後終於走出憂鬱,找到人生的目標,承擔責任,重新和社會產生連結。
蛤蟆感到精神不濟,十分憂傷,甚至有了自殺的念頭,在朋友們的鼓勵之下,他決定去找蒼鷺做心理諮商。一開始,蒼鷺便強調諮商是個自發的過程,是當事人為了「自己」而做出的舉動,只有當自己想要好起來,才能有所改變,蛤蟆不能只是被動地接受蒼鷺的指示,而是必須負責任和蒼鷺合作,經由問答和對談,來發掘自己不快樂的原因。
蛤蟆總共做了十次的諮商,每一次,蒼鷺都會問他「感覺如何?」試圖幫助蛤蟆去理解自己的情緒,而不被制約反射控制,能夠決定要擁有什麼樣的感覺,並且不再被情緒束縛,面對各種情況,做出合適的反應。蒼鷺指出,人們會處在三種自我狀態:「兒童、父母、成人」狀態,兒童自我狀態,是指我們會和小時候一樣去感覺與行動,當處於父母自我狀態時,會表現像個嚴厲的父母,可能會批評、挑剔並且很容易感到憤怒。最後的成人自我狀態是指能做出理性且合理的行為,可以計劃、考慮、決定並採取行動。
蛤蟆常處於兒童自我狀態,順從別人的意見,試圖取悅他人,壓抑自己的憤怒,他選擇了「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他對自己的評價很低,認為別人都比他強。他玩著像是「我是倒霉鬼」、還有「可憐的我」等心理遊戲,藉此不斷強化「我不好」的心理地位,把人生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蛤蟆在蒼鷺的引導下,領悟到不一定要照著自己編好的「人生故事劇」走,可以有另一種生活方式,他必須誠懇地因應當下的需求,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的束縛。
在心理諮商的幫助下,蛤蟆恢復了精神,也開始計劃人生,他終於可以擺脫依賴,走入獨立的狀態,「獨立代表以自己為榮,接受自己的全部能力及與眾不同的特質,並且捍衛自主權」,能夠做到獨立,便能朝著「共生」前進,尊重及接納別人的不同,順利和他人互動及合作,達到「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