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改天再做的事之七:存錢



剛領完年終或是拿到紅包的大家會做些什麼事呢?花掉?投資?還是存起來?工作十幾年從未領過年終的我,不知道一下子得到一大筆錢的感覺,至於小時候的紅包,我幾乎都會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因為從小就被如此教導。現在有許多家長會提早讓孩子知道理財的重要性,但似乎還是有不少小孩對於「金錢」的概念懵懵懂懂。我自己班上的學生,在和我聊天時會說爸爸是開公司的,自己家裡有很多錢,並且把錢拿在手上晃;不然就是看到小朋友拿著新買的玩具,玩沒多久,就丟到一旁,下次又拿著新玩具出現。看著這些學生,我常常會覺得,這年頭,孩子生的少,能生的,家中的經濟狀況都不錯,通常都很寵孩子,在物質上的供應在我看來都過多、過剩了。


這些小孩不太懂得珍惜,不理解事物的取得需要付出成本,也不知道何謂「延遲享樂」,因為他們不需要為了買某樣東西,而花幾個月的時間把零用錢存下來,出國旅遊也不是自己賺錢之後才能做的事,而是每年寒暑假的固定行程。對他們而言,一切的物質享受是那麼理所當然,從某方面來說,他們似乎也不需要有什麼理財觀念,畢竟理財涉及到取捨,要決定金錢的分配方式,而他們不用選擇,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應該也不太會有存錢的概念。


另外一種人也不太會存錢,他們入不敷出,每個月賺的永遠都比不上花的速度,錢根本留不下來,他們想著反正也存不到錢買車買房,又何必錙銖必較,苦了自己?倒不如想花就花,想買就買,畢竟工作那麼辛苦,總是要慰勞一下自己。老實說,我有時也不免會有這種想法。對於第一類不存錢的富二代們,有沒有存款可能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對我們這種必需靠固定收入過活的人,沒有存款可是攸關生存的大事,偏偏有時我們就是裝作,它是一件可以擱置到改天再做也無所謂的事。


不管怎樣也要有一筆緊急預備金吧!這是我不斷告誡自己的。像之前因為疫情關係,突然停課,沒有收入的我,也是只能靠存款暫時撐著,更不用說萬一生病要住院,即使有健保和保險,也都要先拿出一筆不少錢來,繳費後才能憑收據請領保險給付,如果沒有存款,我們還得在身體不舒服時煩惱錢要從哪裡來。我雖然修過經濟和會計,但卻不是什麼理財專家,所以絕對無法教大家該怎麼管理自己的金錢,我有的其實只是對金錢的不安全感,小時候老是看見父母為錢煩惱,就知道沒存錢是一件多危險的事,所以即使不夠錢買車子和房子,至少也必須繳得起醫療費用。


有存款可讓自己有多一點的自由,少一點委屈,好比當我們因為工作受氣想離職時,也可以走得很有勇氣。最重要的一點,要是身邊能存一些生活費,就不會有一種匱乏的感受,因為滿腦子老是在想著錢的事情,占用了許多的心神,而造成所謂的認知頻寬稅負(Cognition Tax)。根據Sendhil MullainathanEldar Shafir的理論,匱乏佔據我們的注意力,影響了認知,使我們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也無法按照計劃行事,於是不理智的決定和衝動的行為一再發生,也就是愈沒錢愈容易胡亂消費。所以為了不要老是有缺錢的匱乏感,預先存錢是必須的。


我覺得,只要不用把存錢的目標定的太高,就不會覺得自己做不到。每個好習慣的養成都是從小小的改變開始,不需要一下子逼自己存很多錢,而是培養存錢的習慣,一開始可能一個月存個一千,或甚至只是把零錢存下來,重要的是用這個行動向自己證明,我們能做得到。一杯飲料五十元,少喝幾杯也能存到幾百元,衣服少買一件,又能存幾百元,當有了存錢的意識之後,便會開始注意花錢的習慣,若是能進一步記錄下每次的花費,不僅能對自己的消費行為有個全面的理解,還可以知道每筆支出是否是合理必要。另外,在發薪水當天,就預先留下一筆錢當作存款,也是個好方法,重點是,存錢不該被放在待辦清單上,改天再做,而是每天都要做一點的事!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