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本哈根三部曲2《青春》裡,作者托芙·迪特萊弗森記錄著自己離開童年時期,即將邁入十八歲成年的那段歲月。她開始靠自己謀生,她做過家務助理、在招待所打雜、當倉庫工人、在印刷店騰寫信件,最後在外匯管理局打字,她賺到足夠的錢能搬出去住,而她也終於出版她的第一本詩集。
托芙的青春不是繽紛燦爛,也不是所向無敵,她形容青春是「匱乏和障礙」、「脆弱和不穏定」,除了要把它熬過去以外,青春沒有其它意義。尚未成年的她,為了求生存,大部分的時間都拿來做她不喜歡,又覺得毫無意義的工作,她想發表她的詩,卻苦無機會,她不知道該如何在這個成人的世界站穏腳步,她夢想著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但每次當她似乎抓到一些什麼,一切卻又瞬間消失,徒勞無功。她還年輕,沒有人會認真的對待她,也沒有人會把她當成一回事,她甚至找不到一個人可以聊詩,而每一天的工作是如此的乏味無趣,她有時累到沒力氣寫詩。
在托芙那個年代(她生於一九一七年)十八歲前訂婚或結婚生子是常態,托芙的母親提醒她要打扮自己,叫她不要太挑剔,女人得靠人養,托芙的朋友也告訴她要趕快交男朋友,趕快破處,找到一個穏定的歸宿是女人最重要的事。但托芙覺得自己對男人沒有吸引力,她認為只要男人對她不感興趣,她就無法走向世界。她想要一個「主人」,她是在看到某個主人牽著狗的時候,有了這樣的想法,她在想若是她也能有一個飼主,就可以「在被飼養的人生裡好好生活」。
當托芙在職場上被性騷擾時,並不覺得委屈,她也不在乎跟年紀足於當她爸爸的書商或編輯結婚,只要他們能帶領她離開自身的處境,抵達另一個世界,只要他們能懂她的詩或出版她的詩。「人們總是互相索取」,她願意獻身,以求安穏和一個成功的機會。她是如此被教育的,她被所處的環境塑造,她說:「身為一名靠自己維持生計的年輕女性,一切都是如此地痛苦與脆弱。在這條路上,你根本看不到任何希望。我是如此地渴望我能主宰自己的時間,而不是一再地把時間賣掉。」
書的結尾,托芙的第一本詩集出版了,她和她的家人都已經認為,她會嫁給那個幫她出詩集的老編輯,托芙想像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
*相關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