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之前在上文學理論課的時候,學到了一個叫「陌生化」的概念,「陌生化使認知再轉回感覺,使我們擺脫用認知和習慣來生活」,也就是陌生化會喚回人們對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每天一樣的生活方式,我們習慣了存在我們周遭的事物,好比在認知中我們知道什麼叫做沙發,什麼叫做床,但坐在上面和躺在上面的感受已經被自動化,除非有一天沙發和床突然凹陷了一處,我們不會有什麼新鮮感。其實這也是大腦處理資訊的方法,要是每一樣事物都像第一次感受到,每樣東西都像是新的,人就得無時無刻都處在未知並且必須重新學習的狀態,這樣大腦應該會過載,所以習慣和生活的例行活動也是必要的,它們能讓日子有個重心和秩序。
不然如果可以把「陌生化」的想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好比下班後或週末時光,應該會為一成不變的日子添加不少樂趣。這個世界對願意打開雙眼和心去觀察與凝視的人,是充滿驚奇和無比美麗的。大家知道傍晚五、六點的天空景象,每天都不一樣嗎?夕陽的大小也不同,連雲彩的顏色都不相同,天空不只是藍色的,有紫、有紅、有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在他的小說《盲目》中引用《勸誡書》的句子說:「若你看得到,就仔細看 若你能仔細看,就好好觀察」( If you can see, look. If you can look , observe.)
若是大家像我一樣不是個觀察力敏銳的人,或許可以換個別的方法來體驗陌生化,不那麼學術的定義,過一個和平常工作日「不一樣」的週末也不錯。也就是「陌生化」的廣泛運用,做一些不同的事,去一些不同的地方,吃一些不同的食物⋯⋯總之讓自己擺脫平時的習慣和認知,去體驗「第一次」的感覺,讓自己的五感得到新的刺激,重新感受事物,每次我這樣做之後,總覺得再次被充飽了電,能夠活力滿滿地面對即將到來的星期一。
有許多人會在週末的時間也不停地工作,回覆email或甚至拜訪客戶,因為不想浪費時間,因為想提高生產力。不過我認為每天每日都做一樣的事,處理相同的例行公事,會令人十分煩躁,甚至變得像個機器人一般,假日是自己努力了一個星期後,應得的犒賞,這些沒用到的犒賞是無法儲存下來日後用的。
像我再怎麼忙,星期日也一定要放假,我會在平常就先收集一些口袋名單,想去的餐廳、咖啡店、早午餐店、書店、麵包店,也會注意一下有些什麼展覽或是講座,事先有些大概的想法,這樣到了週末或者和老公的「date night」,就不會因為懶得計劃而待在家裡一整天。像上星期五下班後和老公的小約會,我們就去了一家新開的咖哩店,和去夜晚的圖書館逛逛,在裡面我找到了一本書叫《一整年的午間減壓計畫》,裡面附了52個活動(整理在文章最下方),正好可以給大家一些點子,試試看除了滑手機和逛街以外的活動。度過一個「陌生化的週末」,或許是每個忙碌的現代人,都需要的身心調劑品!
五十二種大家可以嘗試看看的活動
一、靜態活動
*寫信
*靜心冥想
*繪製肖像
*寫或讀一首詩
*讀一直想讀的書
*與朋友共進午餐
*塗鴉
*聆聽整場芭蕾舞劇或歌劇
*撰寫中短篇小說
*學習語言
*讀報紙
*玩西洋棋(或任何桌遊)
*織圍巾
*設定目標
二、動態活動
*逛在地市場
*跑步
*騎單車
*聽播客(podcast)
*參觀美術館/博物館
*爬到制高點
*建築賞析
*運動(跑步以外)
*參觀商業藝廊
*辦公室瑜伽
*拜訪在地工作室或工坊
*當義工
*拍個迷你紀錄片
三、室內活動
*午間演唱會/音樂會
*與同事共進午餐
*逛書店
*地方性咖啡館、酒吧和餐廳
*約會
*來一場博奕遊戲
*午間講座
*欣賞午間劇場
*計劃晚餐
*高效率小睡
*參加午間合唱團
*祈禱、許願、夢想
*犒賞自己
四、戶外活動
*綠色空間
*親水空間
*描繪建築物
*公共藝術
*拍張精心取景的攝影作品
*園藝
*參觀在地重要人物的雕像
*觀賞在地野生生物
*尋鬼之旅
*四處閒逛
*屋頂露台
*參訪墓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