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nothing 》-Celeste Headlee


Do nothing 》(中譯:失控的努力文化)的作者Celeste Headlee ,在書中以社會學和科學的角度說明為何現代人會被「生產力」和「效率」綁架,我們不只期許自己能夠做得更多更好,還要做得更快,無時無刻總想著該如何精進自我,卻又不給自己時間慢慢成長。「忙碌」、「超時工作」被認為是一種榮譽勳章,代表自己很重要,不可或缺,停下來休息,什麼事都不做,或從事不會增加收入的休閒娛樂,被認為是浪費時間以及懶惰,於是即便是放假也不得閒。


作者從宗教信仰和工業革命等文化背景爬梳,前者強調「工作倫理」的重要,認為辛勤工作是種美德,要用工作榮耀神,只有在死後才能享受安逸,而後者則塑造我們「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所以如果浪費時間不事生產,就是在浪費金錢。然後消費主義又推波助瀾,不斷鼓勵大家買東西,占有及消耗更多的產品,既然永遠有想買的東西,我們就得一直工作一直賺錢。


對於成長的渴求,對於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期望,不斷驅使我們,甚至造成心理壓力,產生焦慮的感覺。看看世面上各式各樣的書籍和課程,還有許多的app都是在強調可以幫助我們改善生活和完善自我。現在只擅長做一份工作是不夠的,還要「斜桿」才行,不僅要「通才」還要是「專才」,真不知道大家要如何才能辦得到?結果我們活得又忙又累,不要說生活品質,連生活都難。


作者認為我們應該拋棄用效率和生產力來當作價值判斷的標準,而應該在每一天結束後,問問自己今天是否感到滿足。有許多的事情在急忙和匆促中是無法建立的,好比親密的關係,有意義的社群連結。和人聊天卻緊盯著手機螢幕,不是深度的交流,只是一種應付,我們的愛人、家人和朋友需要我們不分心的專注力,不用擔心被工作、被電腦和手機瓜分了和我們的相處時間。


怎樣才算是真正地活著,怎樣才是有意義的人生,這些問題不停下來是沒辦法思考的,休息絕不是是偷懶,我們不需要他人的批准去做想做的事。不要試圖用外在的方法來解決內心的問題,過度的工作或努力,或許是我們急於尋找認可的表現,也或許是缺乏自信,不管是什麼,總得給自己時間思索,才可能會有答案。


大家或許可以採用作者的建議,改變自己對工作和時間的認知,不要老是用「做了些什麼」來定義自己,「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價值,眼光要放長遠,把時間投入在能真正為我們帶來幸福的人事物上面,和人建立真正的連結,還有你知道的,就是那些社群媒體,還有手機和電腦,讓它們成為助力而非阻力,別讓它們阻礙了你追求幸福。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