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在全世界迷路》-角田光代


角田光代將連載於雜誌的散文集結成這本《在全世界迷路》,全書分為兩部分,前面講旅行
-思旅,後面講購物-思物,不管是旅行或購物,作者都是很認真地思考,這其中都有她用心生活的模樣。


思旅

作者踏上旅途,是因為想知道「那裡是否真的存在著一個世界。」,沒有實際親身體驗過,無法真正地理解,所以即便每次旅行完都很疲累,她還是會再次出發,雖然生性膽小,但她還是自己一個人揹著背包,獨自前往世界各地,為的就是透過眼睛、耳朵、舌頭和雙腳去認識一個不熟悉的地方。


作者認為要能夠好好享受一趟旅程,最好要具備四個條件:「眼光、對自己的了解、一定程度的經費,還有就是從容不迫的心態。」沒有培養欣賞事物的眼光,即使在站在世界名畫和建築前面,也看不出個所以然,內心不會有所感動。對自己不了解,不懂得自己的喜好,很容易被旅遊資訊牽著走,造訪許多根本不感興趣的景點。沒有足夠的錢當然也可以去旅行,但必須現實的說有些體驗真的就是要花錢,好比美術館、博物館、古蹟等,這些地方的門票也不便宜,若是想看歌劇或音樂劇,口袋也要有錢,人都千山萬水的飛來了,看不到心儀的藝術作品或建築物,心裡不免遺憾。最後就是要從容,一天擠好幾個行程,跑好幾個景點,怎麼會有心停下腳步,好好感受這個地方獨有的氛圍?都要「跑」了,哪裡有時間,讓五感沈浸在異地,感受不同城市和國家獨特的魅力?匆匆忙忙,忽視美景,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可惜。


現在想一想,覺得這四點也適用在購物時,剛好可以串聯作者第二部分的文章-思物。沒有眼光、欠缺對自身的暸解、預算不足,還有急躁的心,很容易讓人在買東西時踩雷啊⋯⋯


思物

雖然是一些生活中的小東西,好比雨傘啊,鍋子啊,麵包機啊,但作者角田光代都有她一套的價值觀,該買還是不買,她心中有一把尺,當然有會有物欲,只不過卻也不到令人非常煩惱的程度,不用去想一些太嚴重的議題,有時也是一件好事。作者是個會煮飯做菜的人,書裡談到做麵包的部分,讓我也確實體會到一種很簡單卻實實在在的幸福,我覺得這就是一種生活感。


也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日本作家都擅長營造生活感,他(她)們不是會下廚,就是喜歡自己動手做些什麼東西,種些什麼東西,即便是買來的食材或各式各樣的器具,也絕對都是精心挑選過的適合自己的物品,常用的品牌,常去的店家,都不馬虎,一選上了,就長長久久地使用。最讓我佩服的就是,他(她)們都不會嫌麻煩,就像作者角田光代要吃餃子,會從餃子皮先擀起,這實在是像我這種求方便快速的人無法效法的,我連排隊買現成的水餃都覺得浪費時間,看來要營造這種生活感,我還差的遠⋯⋯

...

《給青年詩人的信》-里爾克



《給青年詩人的信》集結詩人里爾克寫給一位青年的十封信,青年卡卜斯是一位軍官,同時也寫詩,他將所寫的詩寄給里爾克,尋求意見,他倆便開始通信。在這十封信裡,里爾克談論藝術、創作、生活、職業和愛情,他在青年寂寞徬徨時鼓勵他,這些信件不只充滿智慧和哲理,也能撫慰心靈,適合所有年齡層的讀者。


最近因為有很多煩惱的事,所以再次拿起了這本書,因為我記得初讀它的感動,總覺得它一定能再次為我排憂解難,果然沒有讓我失望。第一次我因信裡有關藝術和創作方面的論述,得到開示,而這次因作者對生命的見解而釋懷。


關於創作,里爾克說它來自於生活,藝術家要走向内心,探索那些讓自己創作的緣由,是否有一種急迫性、是否是一種「必須」,要創作必然要忍耐,忍耐寂寞,忍耐不被理解和賞識,藝術家要「不數、不算」,不計較得失,默默地創作,因為創作是為了回應內心的渴求和情感,並不是為了符合外界期待,而更多的時候,或許沒有人會看見那些作品。


關於生命,我們同樣必須要忍耐,去承受我們的生存,它加諸的責任和那些艱難的日子,我們可以去思索「為什麼」,但不要想得到快速的答案,要耐心等待,等待生活自行發展,在這過程中不要失去信心和勇氣。


「我們沒有不信任我們的世界,因為它並不與我們敵對。如果它有恐懼,那就是我們的恐懼;它有難測的深淵,那深淵也是屬於我們的;它有危險,我們就必須試行去愛這些危險。」


「⋯⋯也許我們生活中一切的惡龍都是公主的化身,她們只是等候著,美麗而勇敢地看一看我們。也許一切恐怖的事物在最深處是無助的,向我們要求救助。」


「⋯⋯願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擔當,有充分單純的心去信仰;你將越來越信任艱難的事物和你在眾人中間感到的寂寞。此外就是讓生活自然進展。請你相信:無論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

《松浦彌太郎的大人學》-松浦彌太郎



「如何學習怎麼當個大人」一直以來都是我的課題,畢竟我從來不認為「年紀增加」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或許是因為身邊有太多不像大人的大人了吧(怎麼好像在繞口令?),不負責任、心智不成熟、生活過得一團糟、亳無品德,這樣看來「失格的大人」還真多,但我可不想這樣糊里糊塗的老去⋯⋯

這本《松浦彌太郎的大人學》是松浦彌太郎在邁入五十歲的階段寫的,看得出來他很認真地在思考關於「大人學」這件事,並且用心地工作和生活,書中提到他的一些建議,好比回歸基本、創新、鍛鍊體魄、時間和金錢的管理等等⋯⋯,是一本輕鬆又易讀的散文集。


「沒有任何累贅,刪減之後剩下的最低限度的東西,才能昂然挺立。這就是基本的樣貌。」「基本代表簡單。」


大人的生活很複雜,有很多加工和偽裝,在每一天的日子裡,有時候我們會遺忘了「基本」,什麼才是「初心」,那些可以讓我們昂然挺立的事物,我想應該就是做人的基本。


我覺得當大人雖然比小孩多了些自由,好比想吃多少糖果就吃多少,想幾點睡覺就幾點睡覺,房間不整理就不整理,想在外面玩到幾點都行,但真的變成大人後,反而是自己要對自由設下限制,也就是所謂的「自律」,也是作者提到的要鍛練體魄、懂得好好運用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根據作者的說法,大人反而有愈來愈多「不做的事」,因為不可否認,年紀愈大,身體狀況不像以前,必須隨時判斷和思考,說的誇張一點,大概最好能做到即使在這一刻生命停止,也不會遺憾的程度⋯⋯嗯,這樣可能有點沈重,如果在一天結束,上床睡覺之前,覺得這一天沒有被浪費掉的程度應該就行。每一天都確切地活著,累積下來,回頭再看,我們的人生應該就會閃閃發光吧。


當然生活絕對不會只有甜美,相反地,感到苦澀的時間應該更多,我們人類本來就很脆弱,這時候就要像作者說的去尋找能拯救自己的事物,不管是閱讀、音樂、電影、旅行或運動,為了能夠當個成熟的大人,扛起許多責任,一定要懂得讓自己休息充電。


當大人一點都不簡單,但我覺得能夠有力量守護自己心愛的人事物卻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

《 沒有路的路》-森博嗣


小說家以及工學博士森博嗣的散文作品《沒有路的路》寫他在森林中的生活,如何用雙手打造事物,他也寫了許多關於人生、工作和思考等等的評論。作者認為活著就是一種未知,我們必須不斷研究,提出假設,然後去嘗試、犯錯,不斷重複這個過程,以便找出生存之道。森博嗣以微尖的語言刺激讀者去走自己的路,而非從眾不加思索,有時看似沒有路,實際上是要我們跳脫框架,作者說生存的價值並非來自別人的給予,而是從心而生,只要肯做,努力地活著,便能一點一滴累積和儲存價值。


因為作者森博嗣的理工科背景, 在書中可看出,他很強調「行動」,人生好比一條道路,不走,不確切地拿出行動,不會知道它會帶領我們到何處,作者認為「未知」並不可怕,相反地「總覺得好像有著什麼」的預感可以溫暖人心。不想嘗試,只想懶散度日,或等著別人把人生的答案奉上,是行不通的,「因為先預支了小小的快樂,再來就是等著收到『帳單』的日子」。


「做不到並非能力不足,而是『嫌麻煩』」。

那麼該從何開始呢?與其盲目跟隨成功人士的腳步,不如從自己的生活和周遭找出一件事,持續地做,在做中累積經驗和解決問題的技巧,這樣便能看見自己的改變,也能增加信心。作者說要是有時間煩惱自己做不好什麼事,應該還能做更多事才是,「既然要證明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那就應該什麼都做做看。」


「人生就是這麼回事,儘管總說自己沒救了,但只有自己能救自己。」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