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人但有追求,世界亦會指路》(摘錄)-愛默生


<論自立>

每個人都會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羨慕代表無知;模仿形同自尋死路;不論好壞,他必須接受此身是自己分到的命運;且不論這廣袤的宇宙中有多少的美善,沒有一顆滋養的穀粒會無來由地降臨,唯一可能的途徑就是在自己被交付的那方土壤上辛勤耕耘。居於他體內的是一種嶄新的力量,因此除了他自己以外,沒有人知道他有哪些本領,事實上連他自己,都要試了才會知道自己有多麼犀利。p8


人只有一心投入工作並毫無保留,才能因為鬆一口氣而喜形於色;要是說出來的話或行出來的事並未全力以赴,那他就無法心安理得。這是一種半途而廢,一種功虧一簣。在這樣的嘗試中他會被天賦拋棄;沒有繆斯女神會與這種人為伍;在他身上,創新付之闕如,希望蹤跡杳無。p9


不合乎我本色的法則,於我而言沒有什麼神聖可言。好或壞只不過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加諸於此或於彼的名稱;正確,只存在於構成我的秉性當中;錯誤,只會是因為與我的秉性相違。身而為人,我們必須要挺住各種反對而守住自己的立場,必須要視自己以外的一切都只是稍縱即逝的虛名。p12-13


比起辯解,我只想好好生活。我的生命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供人觀賞。比起光鮮亮麗而談不上穩定的日子,我寧可沒那麼了不起但真切而平等。我希望活得健全而甜美,同時不用飢餓或流血。我希望你就你是個人這點提出直接的證據,我不想看到誰顧左右而言他地扯到人的行為。我心知做或不做那些被認為高風亮節的行為,於我本人並無差別。我無法苟同與生俱來的權力變成一種必須付出代價去交換的特權。我或許才疏學淺,但我的存在十分確切,為此我不需要間接證據去讓我或我的同伴獲得安慰。


我必須要做的,只有跟我有關的事情,而別人怎麼想與我無關。這條原則在現實與精神生活中都同樣艱鉅,所以可以用來鑑定偉大與卑微之間的區別。這條原則之所以會如此難以落實,就是因為你身邊總會有人覺得他們比你更知道你活在世上有什麼職責。在世間隨波逐流活著,不難;在孤獨的時候就做自己,也不難,難能而偉大的是身處於人群裡,仍巧妙地把持住孤獨時的完美獨立。p15


但被誤解了,真的就那麼糟糕嗎?畢達哥拉斯被誤解過,蘇格拉底被誤解過,耶穌、馬丁路德與哥白尼、伽利略與牛頓,還有其他每一位純淨而有智慧的靈魂所寄居過的肉體,都曾經被誤解過。不被誤解,怎麼偉大?p19


你發自真心的動作,就已經說明了一切,也一併說明了你其他真誠的舉措。相對之下你的隨波逐流卻什麼也說明不了,只能讓你百口莫辯。獨立去行動,你做過的一切就能獨立地替現在的你辯護。偉大訴諸的是未來。如果今日之我可以堅定地擇善固執,並藐視那些質疑我的眼神,那必然是我之前累積了足夠的正義來充當我今日的盾牌。但不論將來會如何,現在的你還是要做正確的事。而只要你藐視外貌一天,你就永遠不會走錯了路。人格的力量是累積出來的。過往秉持美德的每一天,都會把它們的裨益累積到今天。p21


怯懦的今人總怕得罪人;他已經挺不直腰桿,也不敢一開口就是「我覺得」、「我是」,而是一股腦引用聖哲的名言。眼前一片草葉或盛開的玫瑰,都能使他汗顏。而我窗下的這些玫瑰可沒有三句不離以前的玫瑰,或是更好的玫瑰;它們是怎樣就怎樣;他們與今日的上帝同在。時間於它們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有玫瑰本身;其存在一個片刻,就完美一個片刻。在花苞未綻開前,其生命整體便已欣欣向榮;在盛開的花朵中,其生命未增一分;在無葉的根部,其生命也未減一毫。玫瑰的天性獲得了滿足,而它也反過來滿足了自然,分分秒秒皆然。但人會拖曳,會記得過往,這樣的他不活在當下,而是會頻頻回首為了過去難過,或是無視身邊的種種豐美而踮腳眺望未來。除非他也人與自然共存而活在當下,並超脫在時間之上,否則他將永遠無法出落的歡愉而強大。


活得真實,我們就能看得真實。p29-30


堅持做自己;絕不模仿。你可以憑藉培養且蓄積了一輩子的力量,去隨時隨地表現出你獨有的天賦;但如果是從旁人處收養來的才華,你能依靠的就只有臨時性與半吊子的佔用。每個人最擅長的事情,只能由造物主來教導。至於那件事是什麼,只有等那個人將之展現出來,否則誰也不會知道,也不可能知道。p46-47


<美國學人>

這世上唯一一樣有價值的東西,就是生氣勃發的靈魂—— 自由、自主、活躍的靈魂。這東西理應屬於每個人,也確實蘊藏在每個人體內,只不過也幾乎沒有例外地,所有人的活躍靈魂都受到了阻礙而尚未誕生出來。活躍的靈魂會看見絕對的真實,說出絕對的真實,或者從事創造。p100-101


學者就是那個必須挑起現在所有的能力、過去所有的貢獻,與未來所有的希望之人。p124


<論精神法則>

你內心覺得偉大的,就肯定偉大,靈魂的強調永遠正確。p244


沒有人能學會他沒凖備好要學習的東西,不論那東西離他的雙眼有多近。p246


一個人的價值,會完全顯露在他的模樣上。他是什麼樣的人,會以閃亮的文字被鐫刻在他的面容上、身形上,與際遇上。隠藏是完全無用的;一如自吹自擂也是白費工夫。p258



...

《孤獨世紀》-諾瑞娜·赫茲


「孤獨是每個人的日常經驗」


《孤獨世紀》的作者諾瑞娜·赫茲從各方面解析「孤獨」,討論造成此一危機的原因,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諾瑞娜認為孤獨不僅是個人渴望親密的連結而不得,政治、社會和經濟結構也脫離不了關係,因此為了解決危機,除了個人負起責任,政府和組織都必須發揮作用,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此書對於「孤獨」的定義較為廣泛,它涵蓋許多範圍,「孤獨」既是一種內心的狀態,也是一種存在狀態———包括個人、社會、經濟,以及政治層面的描述,沒有歸屬感,與人沒有連結,失去愛、陪伴或親密感。人們需要被聽見,被看見,被在乎,渴望公平,友善和尊重,因此孤獨不但會在得不到社會和家庭的支持時出現,也會在政治和經濟方面遭到孤立時出現,也就是說窮困者,不只缺乏物質,也因為這樣的社經狀況而感到孤獨。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覺得「孤獨」是極其個人的,現在才知道,原來它決非單一因素導致的,像是社會的分化、排他性、圓形監獄職場、和數位科技,等等⋯⋯。裡面提到很多因素,其中我最有感的是新自由資本主義如何加深我們的孤獨感。新自由主義強調自由——「自由」選擇、「自由」市場,不受政府和工會干涉,小政府,和強烈的競爭,把自我利益放在社群和集體利益之上,在這個系統下,政府縮減社會福利,每個人只能靠自己,你的成敗無關他人,責任自負,沒人會對你伸出援手,無怪乎,所有人變得冷漠自私,和他人的關係被視為「市場交易」,公民也被定位為「消費者」,同理心、善意、和利他行為被認為毫無價值。如果和他人的互動只剩下金錢,每一人都是競爭對手,為了更高的效率和收入,連和他人交流的時間都沒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麼能不感到孤獨?


「孤獨」不只是「結果」,它也是許多問題的「原因」,像是犯罪、生理上的疾病、右翼民粹主義,甚至還有極權主義。書中提到,因為感受到孤獨,覺得像個隠形人,沒有人關心在乎自己,所以一旦有人看似願意為我們發聲,我們就會向他們靠攏,作者說到川普之所以會當選,也是有很多藍領勞工覺得川普會保障他們的權益,會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上。諾瑞娜指出人類的孤獨與對他人的敵意是有關聯的,孤獨的人會架起保護殼,不只把別人阻擋在外,也否認自己需要陪伴,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何川普要蓋起那一道「隔離之牆」了。


社群是孤獨的相對詞,政府應該增加社群的基礎建設,好比公園、圖書館、運動中心,讓人民有聚在一起的場合,我們在這學習如何和不同的人和平共存,容納不同的觀點,將原子化的社會再次凝聚團結起來。如何把資本主義和共同利益連結在一起,把互助、善意和人性擺在優先順序之上,是政府必須接受的挑戰。「個人也能塑造社會,我們參與其中,影響它的樣貌」,為了不感受孤獨,個人必須先付出時間、心力,有時還有金錢,人與人的關係需要時間的滋養和累積,沒有積極和他人交流,是不可能獲得深刻的連結的,除非我們主動參與社群,否則我們不會有歸屬感。每一次的選擇都會增加或減少孤獨的可能性,因為怕麻煩所以在線上交換訊息,刻意選擇「零接觸的」消費行為,以虛擬互動取代真實的經驗,盯著螢幕的時間多過於和人相處的時間⋯⋯種種的一切,種下了孤獨的種子,「社群」變成是一種美好的烏托邦概念,而非實際的生活方式。若在新自由資本主義社會裡,每一件事情都是一場交易,是在進行一種條件交換,我們就要問問自己這場交易是否值得?異化,疏離和孤獨,絕對不會是我們要的日常。

...

《 我是黃,也是白,還帶著一點藍》-美佳子·布雷迪


美佳子·布雷迪(Mikako Brady)的紀實作品《我是黃,也是白,還帶著一點藍》,記錄剛升上國中的兒子和其同學的生活日常。以英國布萊登市一所「前·底層學校」為背景,談論關於種族歧視、身份認同、貧富差距、階級對立等議題,作者將這些複雜難解的內容,用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和平易近人的文字表達,生動有趣又充滿了教育意義。


美佳子·布雷迪用她兒子所寫的一段話「I am yellow and white, a little bit of blue 」,來命名這本書,她擔心兒子因為自己同時擁有日本人(yellow)和愛爾蘭人(white)的血統,而感到有點憂鬱或悲傷(blue),從這書名就不難發現作者想寫的主題和種族以及身份認同有關。兒子所上的公立國中,裡面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藍領階級的白人,種族歧視的狀況很常見,因此美佳子害怕孩子會被欺負,好在兒子還算適應良好,她寫下了孩子一年半的國中生活,在這段時間讀者可以和作者一起參與她兒子的日常,並見證他的成長。


不得不說作者的兒子有著超乎年齡的成熟,他會去思考自己的身份認同,他不會因為同學的背景來選擇朋友,在朋友有難時也會挺身而出,是個會讓喜歡的孩子。他會和作者討論在學校發生的事,還有上的公民教育課,其實我覺得那些發生在兒子和作者周遭的事,全都是公民教育課的教材。好比,兒子的同學丹尼爾嘲諷黑人少女,跳起舞来像猴子,明明丹尼爾自己也是移民之子,卻還歧視他人,還有游泳比賽時,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學生和家長不會坐在一起,看起來像是實行某種「社交種族隔離」,另外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公立學校的學生不能像私立學校的學生一樣罷課響應環保抗議,因為前者的父母繳不出罰鍰(學生如果曠課,校方可開罰家長),這些學生因此感到被邊緣化。


除了在學校的事,還有在社會上發生的事,當時英國脫歐的決定也在一般民眾間造成了不少對立和衝突,英國的價值還是歐洲的價值,民族主義還是世界主義,多元化、單一化,各種標籤,各樣意識形態,誰都無法理解和自己理念不同的人。會因為如此,是缺乏同理心,沒有設身處地思考,不去思考各種可能性,就急著下結論,很容易就產生紛爭,把一種身分擅自套用在他人身上,選邊站的結果,就是一再的反叛和報復。


作者提到她在托兒所的學生,那些孩子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沒有「非得這麼做不可」的框架,好比他們不會覺得同性伴侶奇怪,也沒有「我不喜歡這樣或那樣」的想法,這些好惡,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來自他人加諸在他們身上的。 包容、開放、平等、自由、民主和同理心,這些不該只是烏托邦的空想,而是我們該致力追求的目標。


即便來自同個種族,也不代表每個人都擁有一樣的想法,一樣的價值觀和一樣的身分認同,但僅僅因為對方和自己不同,就要消滅他們,這是種傲慢,單一化或許比較簡單,更易於管理,但那是極權主義者的想法。「多元」是種事實,它存在在社會上、世界上,甚至每個人都可能擁有不只一種身分,相互尊重和包容不是只是利他主義,更是利己主義,因為沒有人能單獨的活著,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份子。就拿這次的新冠肺炎來說,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倖免?永遠不要覺得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不公不義不會發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所謂的歧視就是因為無知和缺乏包容心,若是這個社會愈來愈多這樣的人,你我就都可能是下一個受害者。


...

《 小學生快速提升閱讀素養課》-崔勝弼


崔勝弼在其所著的《小學生快速提升閱讀素養課》中強調閱讀能力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兩個假設:假設一:閱讀能力越強,學習能力越好,假設二:閱讀書籍能提升閱讀能力。藉由他自身的教學經驗和硏究,他設計出十四堂課,幫助不同年齡和層度的孩子增加他們的閱讀能力。然而,這本書不僅適用於學生,對於家長、老師,甚至是對閱讀感到有障礙的成年人,也有益處。


作者在韓國從事補教業工作,他看到許多國小資優生在上國中之後成績突然變差,他們無法理解國中課本內容,這些小孩從小就因為父母怕他們輸在起跑點上,而讓他們接受大量的「私人教育」,去學英文、數學,還有各種才藝,但這些學生卻經歷二次劇變期,分別在升上國中和高中時,成績一落千丈。作者分析會有這樣的現象,是因為這些國小資優學生過度依賴私人教育的「聽解學習」,以致於「讀解學習」的能力低落。


「聽解學習」v.s 「讀解學習」

所謂的「聽解學習」就是靠著老師詳細說明課本內容,整理重點,讓學生理解。這樣的方式十分廢時,在小學階段科目還沒有很多的時候或許還行得通,但到了國中和高中時期,要讀的教材變多了,用這種方式學習的學生就必須花更多時間去補習,然而效果卻不像以前這麼好。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閱讀理解的能力,沒有培養自己掌握知識的能力,也就是說他們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習者,非得有人在一旁講解才懂。這些孩子們語言能力低落,過著「只有學習的生活」,而非「學習生活」,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花很多時間在學校、在補習班上課,「讀」了很多書,下課之後根本不願意再接觸書本,只想打電動、滑手機和看電視。


反觀那些真正在累積閱讀理解經驗的孩子,他們運用的是「讀解學習」,閱讀課本,理解教材,按照自己的方式將內容概念化,整理出脈絡和系統後,放進腦袋吸收,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他們能夠以優異的閱讀能力自主學習,不只是課本,也會依自己的興趣愛好去找尋相關書籍閱讀,對他們而言,閱讀是開啟新知的鑰匙,靠自己學習,找答案,硏究過後,有不懂的地方,才提出問題請老師解釋,決不是被動坐在椅子上,不斷地填塞老師給的答案。


另外,作者也提出現代的孩子都過早學習,在大腦尚未完全發展時,就硬是強迫他們學習,過度的早期教育會造成學習障礙,影響情緒發展。在大腦尚未成熟,無法處理複雜的資訊和邏輯時,就要這些年幼的孩子超齡學習,甚至期待他們要有超齡的表現,無怪乎,有愈來愈多學生,在很小時就體驗到挫折和成就感低落,進而影響他們之後的學習動機。


作者主張要提升學習能力就必須增進語言能力,因為如果連學校的課本都看不懂,就學習不了,甚至連考卷的題目都無法理解,不知道它到底在問什麼的學生,怎麼有辦法得到好成績?硬背下來的答案,換個題型或題意,就不會寫,腦中充塞大量毫無意義,零散且片斷的資訊,只知道把結論死記起來,卻不知前因後果,難怪所有的東西,一考完試後就全部忘掉。要增進語言能力,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就是要靠著多閱讀,閱讀能力高的孩子,語言能力也高,學習能力也因此變強。


根據書上的內容,我把培養閱讀能力的重點整理如下:

1.要讓孩子持續自發閱讀,首要任務是將閱讀生活化,安排固定閱讀時間,以及去逛書店和圖書館的時間。


2.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讓他們依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書,要有耐心等待他們選到想讀的書,不要規定他們一定要唸你覺得好的書,不過「知識類漫畫」要避免,因為作者認為這類書只能讓孩子學到粗淺資訊,卻讓他們以為學到厲害的知識,滋長「我什麼都會」的自大心理,而太過沈迷圖畫,也會對閱讀文字感到吃力和麻煩。


3.讓孩子讀適合自己語言能力程度的書,太簡單太難,都會使他們感到無聊。


4.鼓勵精讀和慢讀而非速讀

閱讀不是比賽,不需要展現自己能讀得多快,或在短時間內唸了多少本書,用眼睛掃描,大致瀏覽內容的速讀法,無法激發想像力和情緒,也鼓勵不了思考,這只是一種蒐集的興趣。以「唸出聲的速度」精讀,要能在腦中建立出結構,將文中訊息串聯起來,推敲文意及情緒,請放棄把閱讀當作「知識的累積」的執念。閱讀指導的出發點在於把閱讀當作「快樂的遊戲」,累積「閱讀理解文章的經驗」,才是最重要的。


5.閱讀故事書可以「發現自我」,閱讀知識類圖書可以「理解世界」,前者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培養同理心,後者促進我們的思考和邏輯分析的能力。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