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未死之人》-瀧口悠生


瀧口悠生的小說《未死之人》是154屆芥川賞得獎作品,書中描述一場告別式的夜晚,那些家族裡未死成員的互動和對話,意識和回憶的流動,所有種種交識出一幅家族樣貌。


一個不知名的旁觀者負責說明這個家族守夜時發生的事,偶爾交插家族成員的視角。應該是悲傷的場合,實際上卻充滿了輕鬆感,因為大人們習慣不去思考死亡,也早就在一段時間之前就接受了死者要離去的事實,至於那些孩子們因為跟死者沒有生活在一起,關係疏離,更是沒有哀傷感。反而因為家族中這個大長輩的過世,讓所有人有了聚在一起的機會,喝酒、吃飯、聊天,甚至一起去泡溫泉,對於那些尚未死亡的人來說,今晚能暫時離開日常生活,是回憶和話家常的時間,之後又要再各自奔向明天。生和死的對比和差別便是,已死之人再也不用被世俗的紛擾糾纏,家族中誰不成材,誰不孝,誰和誰有什麼爭吵不合,喜怒哀樂都是未死之人的問題了。


許久不見的長輩們或許還有回憶可連結彼此,但年輕一輩的孩子們連臉和名字都對不起來,尤其是青少年們更不知道要如何相處,說是有血緣的陌生人也不為過,尷尬不知如何應對也是自然的反應。小孩們跟著年紀稍為比自己大一點的人,一起喝酒,一起夜遊,短暫的相聚之後,又繼續自己的成長歷程。


家族中的未死之人,分散各地,生活各異,等待下一次的婚喪喜慶才會再次相聚,血脈不過是種標記,在疏離的年代,保證不了親密關係。

...

《索忍尼辛短篇傑作集》-索忍尼辛



一九七〇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的短篇小說集在講蘇俄的生活景況,包含對於集體農場、勞動服務、政治制度和獨裁體制的描寫,裡面的主角多半是些小人物,受困於體制,無可奈何。


索忍尼辛對於蘇俄官僚體系和國家機構的形容讓我想到卡夫卡的小說,那種荒謬,莫名其妙又複雜的程序,令人茫然沮喪的經驗,一再重複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看看下面這一段來自<馬娟娜的家>的敘述:「她的事情辦公處到辦公處之間的公文旅行起碼得整整兩個月,有時還會因為漏了個句點或逗點這類標點符號而使公文駁回。每次行程都是一整天。她到縣的蘇維埃辦公處去,可是那天也許書記外出了—— 並無什麼特別理由,他就是不在,⋯⋯四天後她又必須去—— 結果他們是完全漫不經心地簽錯了,簽了另一份文件。」


這種不必要的複雜和挫折,大部分是來自於令人看不清楚,不透明而且又層層疊疊的各種機構、組織、團體,然後就會有各種公文、文件、證明,再加上各級領導、官員、和上級,所以的一切全部糾結在一起,一口氣全部堆在那些有急需救援和幫助的小人物面前,就如同一座銅牆鐵壁,既無法繞過也穿越不了。更不用說,若是事情涉及政治和官員們的利益關係,那沒權力的人只能吃虧和被擺佈。例如這篇<校舍風波>,師生們自願付出勞力建校舍,就在可以搬進之前,校舍因為上級想升官的慾望而被接管,上級和黨的決定無法改變,師生們只能被迫接受命令。


除了政治和社會的批判,索忍尼辛對於社會底層人物的刻畫動人,他們吃苦耐勞,忍受生活的考驗,就像馬娟娜,沒有財產,生活拮据,身體老邁,卻仍然去幫忙別人做農,不然就是那些對自己工作抱有使命感,努力付出心力的人,例如<沙卡的記事簿>中,古戰場的管理員,一個叫沙卡的老農,獨自守護古蹟,維護它的榮光,即便追求現代化的蘇俄早就視此處為荒原。


索忍尼辛將蘇俄這種為了現代化和科學化的發展,便漠視古老文化、文學傳統,以及宗教信仰的行徑也描繪了不少。除了上述那被遺忘的古蹟,還有<復活節巡行行列>裡那些對復活節傳統毫不尊重的年輕人們,而在學校裡的大學生也無法欣賞俄國的長篇小說和古典文學了,認為它們一點都不言簡意賅。


索忍尼辛的小說貼近生活,反映現實,能夠幫助讀者對於彼時的蘇俄有些許的認識。在這本志文出版的傑作集中除了收集短篇小說六篇,也收入了其他類似散文的十六個極短篇。

...

被愛狠咬一口的掃把星-東山彰良


到處惹麻煩,把日子過得亂七八糟的四人組,面對荒繆且令人失望的世界,只能活得比它更加的瘋狂。東山彰良的小說《被愛狠咬一口的掃把星》描述四個無法順利「轉大人」的二十六成年人,孤獨、漫無目的和格格不入,他們是一群愛而不得的流浪者,在被殘酷的現實追上以前,他們打算一直逃下。


哈維和對對胡一天到晚混在一起搞事,槍劫、偷車、吸毒,一出事就把智也和柴尾拖下水。他們沒錢、沒女友、也不算有家人,剩下的只有這段「豬朋狗友」般的友誼。終於哈維和對對胡捅出了大婁子,四人一起被抓走,但他們沒有束手就擒的打算⋯⋯


書名「被愛狠咬一口」說的是這四個人都在追求令自己心神嚮往的東西,這些事物近似於愛,但他們求而不得,反而因此傷痕累累。哈維追求一個完整的家庭,老婆卻殺了女兒;智也希望能逃離貧民窟去世界各地旅行,可是當一個清潔工,他一直存不到足夠的錢;對對胡想成立一個組,讓大家知道他的厲害,然而他始終是個小嘍囉,柴尾想找到一個真心愛的人,卻只能和自己厭惡的女人在公廁做愛。他們四個人真的是掃把星,不只想做的事,沒有一件成,還惹了一堆麻煩,差點連命都保不住。


面對現實的痛苦和無奈,哈維和智也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應對方式,也就是所謂的fight or flight 「戰鬥或逃跑」,哈維選擇戰鬥,在遇到事情時總是獨攬一切,往前衝,在學校被霸凌時,他學會如何打架和反抗,他說自己的路要靠自己開拓。反之,智也面對危險時的第一想法就是「逃」,逃到一個只有斑馬的世界,就不會被獅子吃掉了,偷跑,別停下腳步。所以柴尾才會說,智也要咬斷綁住自己的鎖鏈,而哈維要找到綁住自己的鎖鏈,智也想要擺脫這群損友,但哈維總是自動黏上去,不過也是因為哈維的堅持,這段關係才能持續下去,事實是,智也根本無法離開這些人,一離開他們,他就覺得孤獨無聊了。


胡搞瞎搞,是否能過一輩子,作者的結局沒有明說,但書中有一句話或許可以給點頭緒:「人生過得平凡幸福的人,從不覺得自己很厲害。可是,人生過得亂七八糟的人渣,每個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人生是自己的責任,想要怎麼過,自己要做決定,不管是要戰鬥或逃跑,可以確定的是不要想著有人會來救你,凡事都有代價,而生命的重擔只能自己背著。

...

《小幸福》-曾野綾子

最近我在思考怎樣才能不留遺憾的活著,怎麼做才是珍惜不浪費生命,所以找了些書來讀,想學學別人的人生哲學,尤其是一些年紀很大的人所寫的作品,總覺得其中由許多因歲月流逝而累積的智慧。這本《小幸福》是作者曾野綾子在八十多歲時寫的,裡面記載了她認為如何獲得幸福的方法。


從書中我學到一些事情,像是把一切交給神。嚴格來說,我不能算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我相信有一股高於人類和萬物的最高力量,而我也一直覺得能擁有信仰的人是堅強的,彷彿不再感到徬徨不安。


我是那種很容易徬徨的人,尤其是在付出得不到回報和感激時,會產生自我懷疑,雖然會告訴自己,所做的事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肯定,不過有時候還是會感到沮喪,作者卻說:「⋯⋯對我們而言,重要的並非社會的批評,也不是周圍的眼光,而是在神的前面我做了什麼事?或者神希望我怎麼做?這才是最根本的。」不知道為什麼,這句話讓我放下了心中求而不得的執念,就像是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神在看著,祂都知道,祂對我的生命自有安排,努力當然是必要的,但若是覺得因此就能掌控所有的事情,不需要運氣,不需要神的照顧,這就變成了一種傲慢。


傲慢會使人盲目,看不清自己的弱點,也會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而不懂得珍惜和尊重。健康和安全不是理所當然的,世界上很多人都沒有擁有它們,疾病和天災到處都會發生,而我有時卻把這無災的日常認為是平凡的,實際上這是多大的幸福,無病無痛、無災無難,是神的恩惠,一瞬間這些幸福也可能都消失不見,事情永遠都可能變得更糟。


或許所謂的信仰,是要學習著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一切,評價一切,我覺得我好像知道要怎麼樣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了。每一分鐘,每一天都得來不易,不是金錢或名氣可以換來的,做好我能做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會累積起來,別人看不到,我自己可能也看不到,但神會看到,「一切有時」,在那之前無愧於神就好。



書本內容摘錄:


1.社會上,有人達成的是如大燈塔般的任務。我認為,一般常人只要像一盞小燈就已足夠。一個人如果每天都擁有生活目標,很自然地就能成為一盞可以照亮他人的小燈。p49


2.人不能委託別人為自己設計一生。有人被動地向別人請求,「請帶給我幸福吧!」但是,很諷刺的,幸福並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靠自己才能得到的東西。追求的同時,也要記住,為別人付出是自己的義務。p51


3.憑藉勇氣,我們無須追隨別人的意見,即使遭對方反對,也能安靜地帶著善意與溫柔,貫徹自己的理念。p65


4.我常想,人會嫌棄平凡,往往是因為驕傲。每個人都體驗過平凡的生活,有時會感到厭膩。但是人的一生,是平凡的每一天所累積出的結果,平凡的生活確實是重複著的。p66


5.人具備自己的價值觀,就是幸福的。就算沒有錢,仍然能發現有趣的事。p73


6.凡事不要求自己與他人做到百分之百。由這種生存方式裡,我們不僅可以不斷發掘自然的人性,也是謙虛過活的技術。p75


7.⋯⋯人一旦失去耐性,就只會做出直覺式的判斷,因此很難對人為的錯誤表現寬容。p90


8.我認為老人最需要的是緊張感以及適度的休憩。

要維持緊張感,必須具有相當堅強的意志力,否則緊張感無法持續。


9.自以為擁有絕對的力量與才能,是一種傲慢的表現。我們之所以能夠擁有健康與些許才能,純粹是因為我們比較幸運。即使明天突然被奪走現有的幸運,也非難以置信的事。p115


10.橄欖的果實與葡萄也一樣。不能完全採摘完盡,要把摘剩的留給其他人,這是神的訓誡。p118


11.⋯⋯忍耐是人心裡面,堅靭地支撐人類意志的至高德性。p127


12.所謂「託付命運」、「將自己託付給神」的態度,與人的勇氣與自制的心有很深的關係。人必須承認,自己的人生有時會處於不可掌握的情況。必須能體悟自己身在其中,且能運用自己的方式去付出努力。可以的話,能邊付出邊享受,當然是最理想的做法。p131


13.對於錯失正視貴重之瞬間的機會,難免會令人感到遺憾。身為人子的耶穌,也曾為自己祈禱,「父啊,您若願意,請給我免去這杯吧!但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你的意願成就吧!」耶穌清楚地認識天父,知道對他的生涯使命而言,嘗到這種痛苦是必要的。p136


14.神不致要求人做超過自己能力所及之事。當人能做的時候,神會加以勉勵;當人做不到的時候,就在祝福中讓他休憩吧。p137


15.⋯⋯對我們而言,重要的並非社會的批評,也不是周圍的眼光,而是在神的前面我做了什麼事?或者神希望我怎麼做?這才是最根本的。p145


16.不指望、捨棄,是老一輩的人在建構心理上的幸福時,應秉持的、相當重要的心態。p150


17.「哭有時,笑有時,遺失有時」在精神上已成長為人者,必能毫無抗拒地理解上述兩種情況存於世間。p157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艾瑞克·克林南柏格


社會學家艾瑞克·克林南柏格所寫的這本《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強調「社會性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它們為人民提供了聚會和交流的實體場所,聯繫起疏離的民眾,並且鼓勵大家參與公共生活。在書中,作者用了不同城市的例子來說明這些設施像是圖書館、學校、運動場、都市農地或公園,它們的存廢如何影響在地居民,並扮演什麼角色。


作者定義「社會性基礎設施」包括公共機構、教堂、社會團體、甚至於商業機構也算,它們可充當除了家庭和工作場所之外的「第三空間」。居民能在此聚集,建立連結和社群,進而促進公民參與和社會互動。這類設施能帶來許多好處,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讓孤獨無處容身者,有個安全的地方可以待上一陣子,甚至還能認識其他擁有共同興趣或嗜好的人。「社會性基礎設施」為社交生活奠定了基礎,也為失溫與淡漠的社會,提供支持和凝聚力。「社會性基礎設施」除了它們本身的功能,像是教育、防災、供應食物、藝文活動、醫療服務或專業諮詢之外,它們甚至能減少社區的暴力和犯罪事件,讓傷害及死亡率降低。


我覺得這本書讓我學到很多知識,明白到有一個實體空間讓大家能夠聚在一起,或只是純粹消磨時間有多重要,有許多人負擔不起商業場所的消費,他們需要一些不需要花錢也能去的地方,像我自己最喜歡的就是圖書館和公園,知識和健康不應該只能是有錢人的專利,尤其是青少年們,下課之後也必須要有一些地方能讓相聚,能讓他們遠離是非的安全場所。


這些「實體的」設施所能提供的人與人之間實際真實的連結互動,在科技進步,什麼都強調「虛擬體驗」的現代社會,尤其顯得可貴。就算人們可以透過網路產生聯繫,但它無法取代面對面的接觸交流,有許多事情也沒辦法在螢幕後面完成,若是每個城市裡能有更多完善的「社會性基礎設施」,讓人們在這相遇相知,進而發展出良好的社交關係和安全網,社區會變得更有韌性和人性,大家都能因此而受惠。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