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麥卡的難題-安·泰勒



「真的,他的人生完美。他沒有一丁點不快樂的理由」,看到這樣的句子,讀者會想像麥卡這樣的主角會有什麼難題?而事實上小說中文的譯名和原文《Redhead by the Side of the Road》也無法連結在一起。讀完書,我們會發現,沒麼什麼高潮跌起的情節,麥卡就是一個普通人,遭遇普通,解決事件的過程也普通,但有些人可以在麥卡身上看見自己,想要掌控每一件事,樣樣照著行程表來走,最討厭有突發事件打亂他的計劃,因為怕麻煩,所以和他人維持著最低限度的來往。麥卡不明白為什麼他的每一段感情都無法持久,而他已經愈來愈不想嘗試開始另一段關係,他開始覺得他應該會孤單終老⋯⋯


作者安·泰勒是普立茲文學獎得主,《麥卡的難題》是她的新作,她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娓娓道來麥卡的生活日常。英文書名《Redhead by the Side of the Road》,是指麥卡每天晨跑時在路邊看到的那些紅頂蓋的消防栓,他因為沒載眼鏡,所以老是把它們誤認是小孩或小人,而且天天如此,他老是犯一樣的錯誤,他認為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再的重蹈覆轍。


對麥卡而言,他希望每一件都可預測,有秩序不混亂,因為他生長在一個亂七八糟的家庭,東西隨便堆放,吃飯時間也不固定,他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他上大學也是希望能被解惑,能得到簡潔有力的理論,可以讓他架構一切,他渴望一切黑白分明,能有一套規則可以遵從,所以像新聞這種失序的東西只會讓他無力,他乾脆就不看。可想而知人際關係這麼複雜的事情,一定會讓他不知所措,不曉得如何應對,其實他不是沒想過自己一個人,事情會簡單的多,但問題是他沒辦法真正地放下,他每次回家的時候都會看看有沒有人在門口等他,而每次他都失望了。這就是麥卡的難題,既無法忍受孤獨,卻又不願意接受每段關係伴隨而來的責任和不可預測,而他的難題也是現代許多人的難題。


當麥卡和他人的關係越來越深,他就會想抽身,他無法全身心投入,他沒有親密的朋友,因為他說客人來過夜很麻煩,會佔用他的空間。他不願意花心思去瞭解女友在想些什麼,所以當女友打電話抱怨說自己可能沒地方住時,他不知道女友是在尋求他的幫助。他覺得和人應對像是在操作娃娃機,用力地想抓住獎品,但卻駕馭不了操縱桿,最後總是失敗,由上面這個比喻,就知道麥卡的控制欲以及他忽略了人是有情緒有想法的存在,而非如同填充娃娃般地物品。


麥卡不會主動去結束一旦關係,但他會在每段關係裡不斷挑對方的錯,他不給第二次機會,所以他連工作都做得不長久,最後就是兼差打零工,因為這樣就不會有討厭的上司和同事。他的前女友還指出麥卡不懂得珍惜一段感情,當日子久了,他就變得漫不經心。所有這些種種讓麥卡身邊沒有一個會對他說:「歡迎回家」的人。


讀完小說,我覺得麥卡可能有「逃避型依附人格」,他們難以和人建立親密關係,封閉內心,把煩惱的問題藏在心裡,他們也會刻意逃避親密關係中的責任和麻煩。想愛又不懂如何去愛,對於親密關係又渴望又抗拒。麥卡的難題並非無解,在小說的結尾他已經踏出了第一步:打開心房,展現自己的脆弱,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一旦打開心房就可能得到真誠的交流,讓別人進來,心才有可能被填滿。為了不讓自己受傷,而和他人保持距離,那麼就如同把自己困在自保的牢籠中,成了一個囚犯,孤獨寂寞。要有勇氣去愛,做好受傷的準備後,就放手一博,或許會有想不到的精彩。


...

紫色裙子的女人-今村夏子


誰才是正常的人,想建立的是友誼還是想取而代之她人的人生?偷窺跟蹤,是出於關心和善意還是純粹的偏執與瘋狂?今村夏子獲芥川賞的小說《紫色裙子的女人》描寫敘述者「我」不斷地窺視「紫色裙子的女人」,想要認識她和她當朋友,「我」對女人的日常作息以及行動暸落指掌,甚至有操縱對方行為的本事,但僅管如此,女人還是沒注意到「我」的存在,「我」還是被所有人忽略。


「我」總是穿著黃色的開襟衫,但「我」不像「紫色裙子的女人」那麼出名,每個人都知道「紫色裙子的女人」,卻沒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小說中,即便「我」出現在故事的場景裡,也沒人在意,似乎「我」是隱形的,書中描寫好幾幕「我」和女人的近距離互動,有一幕「我」甚至捏了女人的鼻子,但女人卻看不到「我」,即使「我」想盡辦法把女人弄進了同一個上班環境,她倆還是當不成朋友。「我」其實有名字,但很少人叫她的名字,就是她在場,他人談論到她時,也彷佛她並不場,事實上整本小說讀下來,讀者會懷疑這個「我」是人還是非人?有種神秘懸疑的感覺。


隨著故事進展,紫色裙子的女人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和「我」的存在成為強烈的對比,明明一開始,女人被認為是「不正常的」,但她卻融入了人群,反觀「我」卻繳不出房租,也吃不飽,女人愈閃亮,「我」卻益發黑暗。故事的高潮是女人和所長的衝突,「我」此時終於第一次被女人注意到,「我」叫女人逃離現場,並且計劃著將來和女人一起生活,「我」是否故意欺騙女人說所長已經沒救了,只為了能和女人在一起?然而女人卻消失了,女人是否寧願自己一人,也不願意和「我」有任何關聯?


故事結尾,「我」終於得到她想要的了,甚至更多,她取代了「紫色裙子的女人」,成功地換位,成為一個像「紫色裙子的女人」一樣的存在,「我」最後坐在女人專屬的公園長椅上,公園的小孩們也把「我」當成是「紫色裙子的女人」。「我」再也不會被人忽略,再也不是隱形的。

...

物窒欲-詹姆斯·沃曼



昨天和老公騎車去看中醫,突然發覺已經一個月沒有離家這麼遠過了,之前看慣的街頭場景,如今看來變得有點陌生,很新奇,好像去到一個不曾去過的地方,買了好久沒吃的宮保雞丁便當和鮮草芋圓,覺得很滿足,即使只是坐在機車上,看著這個每天生活在其中的城市,也讓悶了一陣子的我們有一種解放感。


前幾天和妹妹聊天,她提到學校老師要家長拍孩子在家的日常生活影片,妹妹看了那些影片說,每個小孩不是在拉小提琴,就是彈鋼琴的,她說我的外甥和外甥女,每天都只會翹著腳在沙發上看電視,實在沒什麼好拍的,講完就把鏡頭轉過去給我看,腳的確翹高高,很專注地在看卡通,雖然我覺得他們非常可愛,但我妹卻每天快被搞瘋,父母真的非常難為,到底要怎麼和小孩一起利用這段時間,創造出一些體驗,應該是不少父母最近都在思考的問題。


為了讓孩子打發時間,父母們最近可能買了不少新玩具給小孩,我看新聞說最近大家都宅在家線上購物,許多購物平台也沒辦法再保證快速到貨的服務,如果是為了減少群聚風險,網購會安全的多,不過如果大家像我一樣有時是因為煩悶焦躁,而想買東西的話,或許可以參考一下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物窒欲》的建議。書裡頭提到:「如果你想要快樂,就應該把錢、時間、經歷花費在體驗而不是物質上。」因為以下五個原因,體驗會比物品更讓我們感到快樂。


一、體驗比較易於「正向的再詮釋」

對於即使不那麼好的體驗,我們仍傾向看好的那一面,正向再詮釋,我們會覺得事後想想也沒那麼糟,但買到一雙磨腳的鞋,則是每次穿都會提醒自己做的錯誤決定。


二、物品不像體驗那麼持久,因為它會因「享樂適應」而乏味

當我們「適應」了新東西,樂趣就越來越少。


三、和物品比起來,體驗較難有直接的可比性

每個人的體驗所帶來的滿足感是很主觀的,較不易比較,不比較就不會影響心情


四、可以把體驗歸於身分認同,視為自身的一部分

如果要選擇丟掉一件物品,會是失去一段體驗,大部分的時候,丟掉東西會比較容易。


五、體驗讓我們與其他人更親近

一起做某件事的感覺,可以讓彼此的關係更緊密


所以這一段時間,父母們除了買玩具給小孩之外,也可以和他們一起玩那些新玩具,這些體驗會讓孩子們更加快樂。

...

創造的勇氣-羅洛.梅



今天家裡換了新沙發,之前的沙發已經被我們坐到破掉(是有多couch potato?)雖然已經自己動手縫補了兩、三次但最後還是宣告不治,破洞愈來愈大,坐起來實在不太舒服,再加上最近又必須一直宅在家和沙發當朋友,所以即便疫情讓我們害怕,還是決定買一組新的。現在正舒適地坐在新沙發寫著文章,覺得很滿足。


一些朋友傳訊息祝福我生日快樂,聊著聊著,就想起上一次說好要約聚餐的,結果拖著拖著就三級警戒,看不到大家了,想想還真是有點感傷,看來不只「愛要即時」,見面也要即時才行,誰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何時這個世界變得如此難以預測了呢?還是世界一直都是這樣,是我們自己太掉以輕心了⋯⋯


在羅洛·梅寫的這本《創造的勇氣》裡,作者說:「在這個有如煉獄的時代裡,要想以敏感的心靈活下去,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作者那個年代面臨的是原子彈的威脅,而我們現在面對的是病毒,當然還有原子彈、氣候變遷、能源危機,這個世界還真是無法令人喘一口氣,或者應該說人類還真是不讓這個世界喘一口氣。


擁有勇氣,我們才能在混亂之中,保持心靈健康,維持清醒的意識,並且以負責的態度,造就一個新的局面,僅管自己能做到的事很小,但不添亂,照顧好自己,不增加他人的麻煩,也是一種貢獻。羅洛·梅認為所謂的勇氣並非取消絕望,而是指「即使絕望伴隨在身邊,也有繼續前進的能耐。」勇氣絕非認不清現實的殘酷,也絕非是一種盲目,相反地,是一種判斷後的行動。


現在我們正面臨病毒所帶來的死亡威脅,但死亡的威脅其實從來就不曾消失過,就算不是病毒、也是癌症、不然就是天災人禍,再不然就是「時間」。但作者說:「雖然存活在地球上的時間十分短暫,我們照樣可以珍愛一些人並且珍惜一些事物。」人的存在會消失,但愛過的事實會存留下來,美麗的回憶會在留下來的人心中閃閃發光,又或者我們可以透過創造的行動來超越死亡的局限,就像文學和哲學著作、就像藝術品和音樂,全都超越了死亡,流傳了下來。或許我們不是梵谷、不是莎士比亞,但如果我們也用心創造某些屬於我們的事物,那麼我們在乎的人,我們愛的人,就可以在這些事物中尋找到一部份的我們,這樣也許能替他們帶來一點點的安慰。


況且,創造還能幫助我們在焦慮及孤獨中維持心智的正常,它也能讓我們認識自己,看清自己某些側面,以及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所以如果每天宅在家,不能和朋友聚餐見面,也無法去走走散散心的話,那就創造吧,把不滿及鬱悶化成文字、歌曲、舞蹈、畫面、木雕、料理⋯⋯,誰知道或許你會發現自己未知的一面。

...

生活是頭安靜的獸-伊麗莎白·斯特勞特



今天感覺有點煩躁,我想是因為事情不在掌握之中,還有就是天氣實在是太熱了,要是高溫可以殺死病毒就好了。


如果因為心情不美麗就希望一天能夠快點過去,那麼有很多事會被浪費掉,然後這之中的很多幸福就不會被察覺,回過神來又會為逝去的時光感傷⋯⋯


《生活是頭安靜的獸》是伊麗莎白·斯特勞特獲得普立茲小說獎的作品,中文的譯名很有味道,每天的日常生活就像是一頭獸,慢慢地安靜地卻不間斷地啃食,然後我們的生命就變成到處都一個洞、一個洞的。小說描寫新英格蘭小鎮居民的生活,十三個故事,以主角奧麗芙串連在一起,這些書裡的角色跟你我沒什麼不同,一樣孤獨、焦慮、無法處理婚姻和親子關係,面對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應付的方法,酗酒、抽煙、外遇、厭食,而奧麗芙則是太陽一下山就上床睡覺。


誰的生活沒有一些狗屁倒灶的事,生活從來就不是公平的,書中的那篇<那些旅程>講到一個女人和她得了癌症快去世的老公,坐在一起,計劃將來的旅行,雖然她老公日漸消瘦,他們還是一直看著那些旅程。奧麗芙說:「誰沒有他們自己的那堆旅程?」那些的自欺欺人,講來安慰自己,用來裝做若無其事的那些話,那些應對的機制,雖然不高明,也解決不了問題,但那是我們撐著的方式。生活對我們有太多要求,有時候我們不一定每天都要活得精力充沛,笑臉迎人。


「世上的每一個人,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是多麼不顧一切地辛勞。對大多數人來說,當這世界日益變得使人惶恐不安時,他們需要的是一種安全感。」

...

再來一碗-高木直子

 


端午連假繼續宅在家,已經兩天沒有踏出家門一步,眼睛發炎痛了三天,怕是抵抗力差引起的,隱形眼鏡也不能載,連電視也看不了,好在書拿近一點還是看得到,模模糊糊什麼都看不太清楚真的很討厭,眼睛對我來說真是太重要了,真搞不懂為什麼小時候的我會覺得戴眼鏡很酷呢?


想來應該是最近太操眼睛了,自從要線上教學,對著螢幕的時間大大增加,閱讀、寫作和追劇的時間也增加,看來是眼睛受不了在抗議,我真的非常佩服可以一整天八小時看著電腦,回家後又可以不斷滑手機和看電視的上班族們,我覺得自己不只有個老靈魂,連眼睛都沒有進化到可以配合現代人的生活。(又一個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的理由)還好,我還有podcast 可以聽,聽了兩堂 Jordan B. Peterson (《生存的十二條法則》的作者)的線上課,真心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好的作家和講者,充滿了熱情,很有感染力。


昨天讀了高木直子的最新作品《再來一碗》,就想著自己也要在家弄一點什麼東西來吃,結果也只是煮了稀飯而已(好像還沒煮熟><),看來我還是看看人家費盡心思煮的料理,乾過癮比較實際。我和老公都叫高木直子小高(自以為跟人家很熟),去年我偏頭痛發作的比較頻繁,不太能看一些字很多的書,就是在那時我迷上了小高的圖文書,她的作品描繪了許多生活的點點滴滴,有時很懶散隨便,有時又很認真努力,尤其是她的DIY精神,讓我佩服,像是在這一本《再來一碗》裡面就講到了兩夫妻為了吃,可以花費許多心思和時間來料理食物,自己做麵包、醃梅子、滑茸、紅薑、嬰兒副食品、手卷壽司等等,那種可以把冰箱內僅有的一些食材隨手就變出一道菜色的功力,真的是生活的智慧。然後為了能吃到天然有機的食物,也為了讓小孩能體驗收成作物,還在屋頂上種了馬鈴薯和其它蔬菜⋯⋯


如果大家這一陣子宅在家,有多那麼一點點的時間和從容的話,或許可以嘗試動手做一下書中的那些料理,如果能和家人和小孩一起煮飯做菜,那應該也會增添一些生活的樂趣。




...

《秩序之上》(Beyond Order,生存的十二條法則續作)-Jordan B. Peterson



生存的十二條法則》續作《Beyond order》,是本非常適合在這個混亂時候讀的一本書,我很喜歡作者Jordan B. Peterson 的這二本著作,它們讓我想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雖然這個世界充滿了邪惡、痛苦和各式各樣的悲劇,但如果每個人都能承擔起責任、不說謊、不便宜行事、心存善念不故意製造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那麼憑藉著勇氣和我們塑造出的品格,我們仍然可以在苦難中生存下去,又即便我們可能痛苦的想舉手投降,我們還可以靠著那些愛我們的家人朋友熬過去。世界很亂,但它還不是地獄,可是如果大家刻意做惡,製造仇恨和散播敵意,那世界就會成為一個地獄,這世界需要更多的良善、高貴的品格及英勇的作為,那麼在面對因混亂而產的恐懼及痛苦時,我們才能站穩腳步。


beyond order」在秩序和安定之外,是我們無法控制及預期的混亂(chaos) ,作者認為所謂的混亂,就是我們依照慣例去行動,但結果卻不如期待,我們的行動不能產生預計的結果。混亂便是一種未知,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間和空間當中,發生了我們不知如何應對的事情,就拿現在的疫情來舉例,這突然變成嚴峻的狀況,是在預期之外的,平常的生活方式被突然地中斷,帶來了混亂,因為我們不能再用熟悉的模式去過日子。混亂會產生是因為我們現有的知識不足,無法理解及解決問題,我們要不是太過無知,便是太過大意,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沒有做好準備,結果當混亂發生時,我們便僵住了。


雖然混亂會帶來痛苦及苦難,但我們也目睹了許多人高尚及英勇的作為,面對困境,還是有許多人不放棄,堅持做對的事情,努力把災難降到最低,他們克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劇,積極正向地活著,他們沒有怨天尤人,抱怨自己的處境,反而還能心懷感恩面對生命,就是這些人,讓我們知道,即使生命充滿苦難,也不用喪失希望和勇氣。


所以即便秩序失控,生活失序,我們還是要努力把事情做對做好,自律並負起責任,照顧好自己,照顧你的家人,然後是社群、再之後是社會⋯⋯


堅持保有愛與勇氣,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好一件事,不要逃避責任,便宜行事,那麼即便生活充滿苦難,它也不致於淪落為地獄。

...

發表會

  


老公早上六點多起床,躺在床上用手機看完Apple的發表會,我知道他非常期待新的筆電,但期待落空了,他後悔相信網路上那些YouTuber的小道消息,我之前看到他看的那些影片,就覺得很妙,為什麼這些人講的頭頭是道,煞有其事,還有圖片什麼的,到底怎麼會有辦法斷言這些事,難不成他們都是Apple的工程師?我還跟我老公說,反正如果有新產品也不一定是他們預測的樣子,看這個不是白搭?看來我是不懂老公的期待心理,只不過今天看到老公失望的模樣,也很於心不忍,內心對那些讓他失望的影片有點生氣😡


之前我說過自己是個不喜歡改變的人,我也不喜歡買新的電器用品,尤其是科技類產品,也不輕易更新作業系統,在科技方面,不,大概在各方面我都是擁有老靈魂的人,偏偏我老公是個軟體工程師,對於新科技抱有十分開放的態度,當然為了工作,他必須如此,但因此我倆對於是否要添購家中新的科技產品,會有些不同想法,我一概覺得不需要,不用花錢在這些設備上,但老公買來後,我卻用得不亦樂乎,尤其是他為了要讓我學英文和寫作而買的平版,我每天都珍惜地使用著,雖然一開始拿到的時候,我還問他為何不買英文參考書給我,不是比較省錢?


我是個很喜歡省錢的人,應該是說我不喜歡花錢,因為不花錢,就不用花時間賺錢,就可以把時間拿來閱讀、寫作和學習,所以常被我媽唸是胸無大志的人⋯⋯

對於老公把錢花在科技產品上,我都會有點心疼,不過後來事實證明,那些產品的確很有幫助,漸漸地,當他又想買些什麼新奇玩意時,我會忍住想嘮叨的習慣,雖然有時候還是會取笑他就是了,譬如什麼瓦楞紙做的3D眼鏡,或掌上型的無人機,還有冠軍腰帶健身器材等⋯⋯但,即使如此,我還是希望九月Apple能發行新的筆電,滿足老公的願望。

...

雜記



果然三級沒那麼快能解除,今天又宣布要延長到628日,是不是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了?這讓我回想起Frankl那本依集中營經驗所寫的書《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他提到有些被關起來的人認為在聖誕節的時候就會被釋放,可以回家過節的期待落空後,那些人失去了生存的意志。我當然不希望大家因為三級警戒延長而失去活下去的意志,而是要像作者Frankl所提議的,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目標能在苦難和折磨之中支持我們走下去,不切實際的期望是幫不了忙的,如果我們無法決定疫情何時才能結束,其碼我們可以讓這次的經歷變得有意義。


這一次,我也因為疫情有了遠距教學的經驗,雖然現在還是不太習慣,但或許之後我會改變想法也說不定。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很討厭改變的人,若是沒有至少八、九成的準備,我不會選擇離開舒適圈,這或許也是我可以在同一間公司待十幾年的原因,不過我身邊卻有很多不是這樣的人,他們出國不會先找住宿的地方,到了當地再說,創業不是等存款足夠,而是先貸款再說,生孩子之前,也不會東想西想,反正生了再說,就拿這次遠距教學為例,我有同事也是很多事都還搞不清楚,就教了,也沒像我有那麼多的焦慮,或非得把什麼事都歸納整理出系統後才能安心。我是一個事情如果沒有照著計劃走,就沒安全感的人,有時候,我會佩服那些說走,就走出舒適圈的人,這樣或許不會把自己弄得緊張兮兮。


不過會想把事情規劃到最好,應該是怕失敗、丟臉、受傷⋯⋯想來也是,我本來就是一個很怕出醜的人,怕在別人面前暴露短處,就像最近的線上教學,我覺得自己突然間變成一個教學的新手,很多電腦操作上面的問題,然後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都使我不再游刃有餘,使信心受到了一點打擊,我想這大概也是很多人不喜歡學新東西的原因,覺得自己瞬間變成一個什麼都不會的小孩,但只做自己會的事情,就失去了成長的機會,而或許那每一次丟臉的時刻,就是把臉皮變得無堅不催的方法。

...

狂女的逆襲-閔瑞瑛



 閔瑞瑛的圖文書《狂女的逆襲》讀了很令人解氣,生為女人對於裡面的內容感到認同,我覺得這本書也很適合讓男性讀者看一看,他們就能更理解女人,知道如何和自己的另一半,或是該如何和所有女性相處。它是一本可以歸類在女性主義範圍的書,不過裡頭沒有任何艱澀難懂的理論,它只是把女性在生活中各個場域中會遇到不平等待遇、危險以及辛苦直白地畫了出來,感同身受的同時,還能會心一笑。沒錯,作者罵了不少男人,那些男人佔女人便宜、用語言和肢體動作性騷擾女人、或用權力威脅女人,但作者也認為教育、社會及文化都必須改變,以便女人再也不用被稱為「女性主義者」就能活得自由自在。


Part 1 男人、女人命運大不同

這一部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開始的序幕,作者故意倒反男女角色,男人小時候會被女生抓雞雞、走在路上會被指指點點、評論雞雞和長相、上司會叫男人倒酒、父母會叫男人煮飯,老公要賺錢和準備早餐,生不出小孩,是男人要先去做檢查⋯⋯這些我只在電影裡看見過。其實我也不是想讓男人承受這些令人不舒服的事,而是這些事根本就不該發生,女人也不應該認為這些是自己必須承受的命運,我們的性徵、穿著打扮不是我們的罪,持家生小孩不是一性的責任,命運是個人行動的展現,而不應該被性別制約。


Part 2 因為生而為女

因為是女人被看胸部、摸屁股,必須穿內衣、化妝、修毛、穿高跟鞋,生理期來痛得要死,還不能讓人知道,買衞生綿還不能大大方方,去婦產科做定期檢查還要被醫生粗魯對待⋯⋯為什麼我們不是被教導要以生而為女感到驕傲,如果女人被要求必須花那麼多心力維持自己的外表,那麼男人也不該被允許隨便邋遢,或至少在女人打扮時,拿出耐心等待。


另外這一部份還提到了那些怕被「#METOO 」運動燒到的人,以及那些將自己過錯合理化的潛在犯罪者,這些人有一天會被他們所犯的罪掐住脖子。


Part 3 女人應該要〇〇

這一部分提及了性事,女人被認為不能表達自己的性慾,對於不能滿足自己的性活動或甚至是不舒服及痛苦的性交都必須忍耐,只希望一切快點結束,不用說也知道這有多令人委屈,如果是相愛的關係,在做那麼親密的接觸時,就應該要有被愛的感覺,而不是只有一種被當成工具使用的感覺。


女人應該要能享受性,應該要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覺,女人應該有權利要求一個體貼溫柔的情人。

...

Mindful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人真是一種會適應環境的人物,自從開始要線上教學,我就幾乎每天都充滿負面情緒,多了很多雜事要處理,又要學不少新的工具,再加上無法消化的資訊一直朝我湧來,讓我的腦和心都累,然後覺得好煩就想逃避,之後就是開啟了不斷抱怨的模式,可憐了身邊的人。但,在這期間我做了一件事,改變了事情的走向,讓我漸漸地變得沒那麼負面。我有一天特別早起,決定找google meetgoogle classroom 的教學影片來看,看完之後大概有個方向知道該怎麼做,心情頓時輕鬆不少。我發覺當我在學新東西時,我不喜歡一下子被丟很多資料,然後被他人的步調牽著走,好比說:這幾天我的公司群組就分享許多的訊息、影片、截圖說明等等,看到這些源源不絕的資訊量(如果是降雨量就好><)讓我壓力好大,還沒弄懂一件事,下一件又來,而且好像大家都很懂就只有我不懂,讓我更焦慮,甚至懷疑起自己的學習能力。


所以,我把群組內的那些會令我心煩的訊息全刪了,用自己的步調和方式來學習,我知道我可以做到,因為以前我學會過更難的東西,而且我也不是一個輕易放棄的人。慢慢來,少量但持續地做,不要選在心情浮躁的時候去做,先求有再求好,終於我不再那麼抗拒這些新工具了,甚至現在愈來愈上手,並且開始有餘力再去學新的東西。


我有時候,就是會一直被負面的情緒纏住,發牢騷,感到鬱悶,然後就不停鑽牛角尖,我想或許有人也和我有一樣的困擾,我今天看了一本書叫《Mindfulness 》裡面的一篇文章,介紹了四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停止這樣的壞迴路思考,而這些方法能培養我們正念(mindfulness 或翻譯成靜觀)的習慣,和發展情緒的靈敏力(emotion agility)。所謂的正念就是專注在當下,不加批判地覺察,而擁有情緒靈敏力能讓我們認識自己的情緒,接受它們,然後學習放下。


四個培養情緒靈敏力的步驟:

1.辨識出那些模式

要察覺出那些重覆在腦袋中出現的負面想法和心中那些不好的情緒,當一出現徵兆時就要提高警覺,不要讓自己陷在困境中。


2.標示想法和情緒

當負面情緒或想法出現時,明確的告訴自己這只是一個想法,一種情緒,不需要過度反應,好比與其說「我做不夠好」,要改成我有一個我做不夠好的「念頭」,因為念頭是可以轉的。


3.接受

不要想著要掌握一切,而是告訴自己深呼吸,帶著開放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告訴自己即是現在感到不愉快也是可以的,情緒終究會會過去。


4.依照自己的價值觀行動

讓價值觀主導你的行為,而非被情緒左右,什麼是自己最重視的價值?「家庭」、「服務」、「人權」、「正義」⋯⋯根據它們採取作為,有時在情緒的迷霧中,我們會忘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要隨時提醒自己,還有更重要的事必須去完成。


如果在疫情間,大家也和我一樣因為排山倒海的雜事,而感到壓力很大,建議大家試看看上面的步驟,或許有所幫助。

...

讓思緒清晰、工作有條理的大腦整理習慣-金炅祿

 


我有時會擔心,有一天自己教學的工作會因為線上提供的課程而被取代,但上完了昨天的遠距教學後,我認為不需要太過悲觀,在課堂上面對面的互動是很難用線上教學來代替的,尤其如果對象是年紀很小的孩子,然後又不是一對一的話,教室的環境還是有其必要性的。讓小朋友在家上課,他們更不容易靜下心專注,家裡的誘惑更多,有他們心愛的玩具,還有那一群想跟他們一起玩的兄弟姊妹,有些家中甚至連一個可以安靜上課的角落都沒有(可能是被同時也在家工作的爸媽占用了),之前實體課要管課堂上的秩序,現在線上課不只管課堂秩序還要管學生的家庭秩序,如果沒有父母的配合,線上教學難啊。


但通常大部分父母會把孩子送往補習班、安親班或各種才藝班,就是因為他們沒時間教,也不會教,他們認為我花了錢,責任就是老師的,有時連抽空簽聯絡本的時間都沒有,更不用說還要他們陪小孩一起上線上課一整天,然後幫孩子上傳作業到雲端,如果小學生在學校有四門科目要學,作業就有四份,弄完這些,還要請父母再盯補習班作業,我自己都覺得太強人所難了。我親眼目睹過我妹教兩個小孩,然後還要做家事,還有公司的事要處理,現在學校又停學,她每天根本就是處於崩潰狀態,而我知道我的家長們狀況也好不到哪去,所以我不願意在這時候還請家長做這做那的了,可惜這只是我的想法,不是老闆的想法⋯⋯


為了線上教學,我的生活模式被弄亂了,我正試著重新建立新的習慣和儀式。今天分享的這本《讓思緒清晰、工作有條理的大腦整理習慣》也挺適合最近生活可能有點混亂的大家。作者金炅祿提供了一些方法,教我們將頭腦裡複雜及混亂的想法分類,好比運用工具或框架來整理資訊,將要做的事寫下來,才能把腦袋真的清空。書裡最讓我有感的是「創造專屬儀式」,透過反覆有意識的行動,創造出無意識的習慣行為。有了固定儀式會讓我們在混亂之中找到一個錨點,進而增加安定感。


像我喜歡的作家村上春樹他也是一個擁有自己專屬儀式的人,他在固定時間起床,泡一壺咖啡,然後坐下來寫作,下午則去跑步,晚上也是固定時間睡覺,日覆一日,因為規律的生活模式,他才能產出如此多的作品。實行方式就是:將小單位的行動變成儀式,反覆嘗試,並確認此儀式符合自己設定的目標。


若大家也像我一樣正在努力找回生活的穩定感,那麼不妨試試創造屬於自己的儀式喔。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