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在這本書再次闡述阿德勒的心理學,並討論如何把它放在生活實踐上,尢其是教育現場,旨在協助學生達到自立。不逃避人生的任務,勇敢去愛,才能幸福。
教育的目標是自立
從尊敬孩子開始,如實的看待他們,了解他們的存在是獨一無二的。不以「介入」的方式,用一種上對下的態度來懲罰或獎勵;而是提供「協助」幫助他們,用同理心去理解他們的世界,讓孩子可以「自立」代表由他們決定自己的價值,達到自我認同,認知到他們不必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這樣他們就不會為了得到父母師長的關注或乞愛,而做出一些脫序的行為,不會為了「與他人不同」在「共同體中確保獨特的地位」去尋求稱讚、做讓人討厭的事、權力鬥爭、憎恨復仇或甘脆徹底放棄做個無能的人。
教育者要教導學生負起自己人生的責任,他們的行動或決定其後果都是自己必須承擔的,「自己的人生、日常生活的行為,一切都由自己決定」,尊重他們,保持適當距離,不干預,如果因為不相信他們的能力而剝奪他們做決定的權利,並試圖控制一切,他們會變得依賴,缷責,不僅無法自立,更不可能獲得幸福。
可惡的他,可憐的我
強調目的論的阿德勒,要大家不要沈溺已發生的悲劇之中,一直不斷責備「可惡的他」或是訴說「可憐的我」,而是把重點放在「今後該怎麼辦」,擬定計劃,採取行動,如果需要就尋求協助,不要停留在原地,要邁出步伐不斷前進。
人生的任務
不要逃避工作、交友及愛人的人生任務。人類無法獨自存活,必須和他人建立夥伴關係,信任他人,藉由貢獻,融入共同體之中。從競爭的權利爭奪中退出,強調合作和分工。
工作重視的不是內容,而是你用什麼什麼態度去從事工作。交友是學習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愛就是從「我」之中解放出來。
勇敢去愛
想要得到幸福,就要勇敢去愛,所謂的「愛人」並不是「陷入的愛」,不是為了得到、擁有或征服,而是把「我」變成「我們」一起完成幸福的人生,藉由信任,擺脫以「自我為中心」來建立關係。去愛,沒有保證對方也會回以同樣的愛,去愛,代表要拿出行動,花時間和心力,去愛,可能會受到傷害,所以「愛人」比「被愛」困難,所以必須拿出勇氣,你無法知道對方會如何回應,你只能自己先去愛。沒有什麼「命中注定的人」,那只是拿來逃離關係的藉口,只想活在可能性中,作者引用弗洛姆的話:「愛上某人,並不單單只是激烈的情感。那是一種決心、決斷、還有約定。」也就是愛是基於個人意願然後下定決心主動付出,而非被動等愛降臨,否則那不是想變幸福,只不過是想過得安逸。轟轟烈烈的浪漫愛情是二個小時的電影情節,如何在平凡無常的日子中去愛,去貢獻,而非沈溺在被愛的舒適中,絕非是輕鬆的任務。
拿出勇氣去愛吧,在所有的邂逅與人際關係上,朝「最美好的離別」去努力,不要留下遺憾,希望每一段和他人相遇及共度的時光都不是一場錯誤。
相關閱讀:被討厭的勇氣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