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血清素-米榭·韋勒貝克

 


無法享受生活,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只能靠抗憂鬱藥物分泌血清素支撐著活下去。生命荒涼蒼白,人頹廢地活著,無愛的性激不起一點生氣,最後只剩吃這件事可做,哀傷至死。米榭·韋勒貝克的小說《血清素》寫一個中年男子,每況愈下地活著,他回憶自己四十六年的人生,事業無成,因為出軌使他失去得到幸福的機會,在他眼前只剩孤獨和憂鬱,以及逝去的愛的回憶對他的折磨。


吃藥所產生的血清素沒有辦法治癒憂鬱症,不能帶來快樂,不能改變現狀,那顆白色的藥丸只能淡化,讓生命能夠自欺欺人,在一段時間內可以活下去,但死亡還是會來,生命依舊會被瓦解。這就是這本小說的調性,一切只有更糟更加的頹廢,而你對於這個必將走向死亡的進程只能感到無能為力,束手就擒。這種無力感體現在主角弗洛朗和他的朋友埃米瑞克身上,以及法國的農業上。


面對生命的困境和沈重,消極無為或積極抵抗一樣導向死亡,弗洛朗選擇「自發性的失蹤」抹滅自己的社會足跡,埃米瑞克發動抗爭甚至犧牲生命,只為奪得世人對衰退的法國農業一點點關注,但在面對全球化競爭和歐盟的經濟䇿略,此舉依舊惘然。


在閱讀過程中,我訝異的發現一個這樣政治不正確的白人男子,依舊懷有他詩意的浪漫,渴望相愛所帶來的救贖,沒錯,作者可以用驚世駭俗的性情節來嚇讀者,但我看到的是主角的自省,他的勉懷,他對愛的渴望,他甚至相信神對人的關照,只是人類太過愚蠢,看不見出現在生命中的跡象,然後沈淪在自己創造的地獄之中,必須為自己所犯的錯不斷地贖罪。


小說內容摘要


1.⋯⋯行政手續的目的就是把你生命的可能性減到最低,或是乾脆把這些可能性都消除。p12


2.重新整頓生活需要很長、非常長的時間,而且多數時候我根本做不到。p22


3.一個人類可以依自己的方便建造出地獄。p40


4.⋯⋯一切都在一個薄薄鋁合金平行六面體的MacBook air 裡,我的過往重量只有一千一百公克。p67


5.⋯⋯事實上我希望不要再有身體,想到有個身體必須要去注意去照顧,對我來說愈來愈難以忍受⋯⋯p78


6.西方社會中沒有人會感到幸福,再也沒有,我們必須把幸福視為一個古老的夢想,在現代歷史的條件下,沒有人能夠感受幸福。p86


7.⋯⋯是的,我有一個理想,但我正在背叛它。p92


8.⋯⋯就算在今日,承認自己全然孤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128


9.上帝是個蹩腳的編劇,這是我近五十年生命得到信念。p150


10.我們可以在絕望狀態中存活,甚至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活的,當然偶爾也盤算是否能放縱自己、奢望一點希望的氣息,但立刻就給自己否定的答案。就算如此,他們還是堅持存活下去,這景象令人動容。p194


11.⋯⋯身處我們自己的悲劇裡,知道還有其他我們躲掉的悲劇,真令人寬心。p230


12.她怎麼會把自己活成這樣?我們怎麼會把自己活成,我們兩個?p242


13.有時候在全盤皆輸、最後一張牌都已亮出之後,有些人——不是所有的人——心中還會希冀天上某個力量會介入、會專橫地重新洗牌、重新擲骰,儘管他們一輩子從沒有一時一刻感受任何神明的介入、顯靈,儘管他們並不覺得自己特別值得神明垂憐相助,儘管他們審視了一生累積的錯誤與過失之後,覺得自己比任何人多不值得神明眷顧。p249


14.⋯⋯您每天幾乎什麼事都不幹,把您歸類為緊張焦慮族群很奇怪⋯⋯您焦慮緊張,焦慮到恐怖的程度,有點像您一動也不動地過勞而死,好像您內在已經虛耗殆盡。p260


15.可以如此簡述我的生命:為自己引起的麻煩道歉。p265


16.現在我回頭一望,發現生命已經結束,生命沒給我們什麼訊號就從身邊溜走,悄悄地、優雅地、輕柔地收回我們手上的牌,它純粹只是不理睬我們了,真的,仔細想想,我們的生命真的不長。p274


17.這是一顆橢圓形、可對半剖開的白色小藥丸。 

它不會創造,也不會轉變什麼,它的作用只是詮釋。它會把已成定論的變成過渡,把已經是無法阻止的將之淡化。它對生命提供一種新的詮釋,沒那麼豐富、比較表面、帶著某種程度的僵化。它不會帶來任何快樂,甚至不會真正舒緩,它的作用是另一個層面,把生命變成一連串的流程,它能讓人自欺欺人。因而,它幫助人在一段時間之內能活下去,或至少不死掉。


然而,死亡還是會來,分子的盔甲會裂開,會開始瓦解而且對那些從沒屬於過這個世界,從沒試著去活、去愛、去被愛,從來都都知道生命不是可以希冀的人來說,這個程序會更快。那些人為數不少,而且如人所說,他們沒有任何留戀。我的情況和他們不一樣。


我本來可以令一個女人幸福,嗯,兩個,我已說過是哪兩個了。一切都那麼清楚,從一開始就一清二楚,但我們都沒意識到,因為我們被個人自由、開放的生命、無限可能性的幻象蒙蔽了嗎?或許吧,那個時代大家追求的就是這些,我們自己也迷迷糊糊,其實我們根本沒有要追求這些,只是隨波逐流、放任那些想法毀掉我們,然後長久地受苦。


其實上帝是照看著我們的,時時刻刻想著我們,有時還會清楚指引我們方向。那些滿溢在胸口、簡直讓我們喘不過氣的愛,那些領悟,那些狂喜,那些以我們只是簡單的靈長目生物本質來看無法解釋的東西,其實就是再淸楚不過的跡象。


今日我明白了耶穌的看法,以及他一次次面對人類鐵石心腸所興起的憤慨:他們對於擁有的所有跡象竟然都不去在意,我難道還需要為這些廢物付出生命嗎?真的有必要明示到這個程度嗎?


似乎是這樣。p280-282

...

小眾,其實不小-詹姆斯·哈金


《小眾,其實不小》的作者詹姆斯·哈金是一名趨勢專家,據他的觀察,中間消費層正在消失,為了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找到利基,做出產品的特色,成為專門的權威,提供無法在別處找到的服務及產品,培養忠誠的小眾,打造一個可以分享、交流,讓他們擁有歸屬感的「巢穴」。


「把產品賣給所有人」?

除非擁有超多的資源和資金,否則希望所有人都能買單的經營行銷策略是行不通的,即便是大企業,沒有明確的產品定位及目標市場,什麼都賣,或是賣給所有人的導向,結果就是什麼人都不買單。書中提到伍爾沃斯連鎖百貨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沒有特定類別的商品,而Gap也因為想討好每一個世代的客戶,結果得不到任何人的歡心。作者分析固中原因,就是中間消費層的凋零,主流文化也在緩慢崩解,取而代之是更多的次文化、地下文化、非主流文化的混雜交集。


「人口統計資料的市場調查」?

運用人口統計特性諸如:性別、年齡、居住地或教育程度來區別顧客已經不夠準確了,這些分特徵無法預測顧客的消費行為,愈來愈細微的分類傾巢而出,譬如生活型態和政治傾向間的關聯,如何收集到資料和數據,找出不同的受眾,是各行各業的挑戰。


「找出獨特的利基,重質不重量」

消費者願意為了能解決自己問題、顯示自己的獨特性的產品及服務花大錢,他們樂於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處消費,甚至願意把好店、好商品、以及優質內容分享給更多人知道,若是能擁有一批死忠粉絲,連行銷費都能省下。書中提到專賣Triumph 機車的店,店內不會擺哈雷的機車,而Triumph的車主都知道車子壞了要找誰,這就是利基。沒有獨特的想法和專門的技術,一下子就會被消費者看穿,在資訊發達的世代,再也不能期待「訊息的落差」來獲利,只能致力開發更優良的商品,消費者也不喜歡花時間和心力去尋找,若是產品和服務能令他們滿意,他們便會忠誠追隨。

...

守門員的焦慮-彼得.漢德克




《守門員的焦慮》是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所寫的小說,內容講一個前足球守門員布洛赫在維也納沒有目的閒晃,作品以第三者的客觀角度來描述主角的行為,所以讀者幾乎無從得知主角的內心想法,只能從一連串又一連串的行為來猜測,小說基本上沒什麼對話,也沒有什麼情節,描述的句子彷佛一幕幕的電影畫面。


故事一開頭,布洛赫被解僱了,而這僅是他看到工頭一邊吃著點心還抬眼看他的這樣的舉動,他便如此解讀,然後他在街上舉手並不是為了招車,他旁邊那台也不是計程車,他沒有想搭車,但後來車停了,他就上車。書中有很多類似的情況發生,布洛赫做了一些動作,卻對引發的結果無法理解,他彷彿不清楚這之間的關聯和它們代表的意義,他不明白或是說他質疑能指和所指之間的約定俗成(索緒爾語言學),這個現象影響了他和所有角色的對話和互動,從工友這個角色所說的話,我們可以推測布洛赫有語言障礙,事實他幾乎無法理解他人語言背後的意義,他和每個人的對話幾乎沒有交集,各講各的。為了要讓社會順利運作,也為了使存在有意義,我們習慣把事件加上順序、動機、和因果關係,否則一切就會混亂失控,成為一個與既定社會格格不入的局外人,而就是布洛赫的焦慮。布洛赫成天焦慮,神經兮兮,猜不透別人的行為和語言,他到後來甚至連物品的名字都弄丟了,他只看到一個又一個的符號例如:腳踏車變成這樣的符號:「🚲」,信封是:「✉️」一切都被他徹底的解構。


至於書中唯一的高潮布洛赫殺了一個女人,但就像卡繆的莫梭一樣,沒有什麼理由,到底是因為布洛赫焦慮才殺人,還是殺人讓他焦慮,又或許他是對他自我的存在感到焦慮?在故事結局他說「射門球員一旦起跑,在球即將被射出之前,守門員就會不自覺地用身體暗示出他會朝哪個方向撲出去,而射門球員就能好整以暇地往另一個方向踢」你猜測不到對方的行動,而自己的下一步卻又輕易被他人看穿,所以你感到無力,焦慮,布洛赫說:「守門員的無奈就好比試圖用一根麥桿來撬開一扇門。」我覺得布洛赫說的是他接不住生存踢過來的球,就沙特而言,人是一種把自己投向未來的東西去「企畫、打算」,但布洛赫做不到,他沒有主動的打造自己,他被動地讓所有事物降落在他身上,而對於要存在的重擔他亦無法用一根麥桿挑起。

...

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在這本書再次闡述阿德勒的心理學,並討論如何把它放在生活實踐上,尢其是教育現場,旨在協助學生達到自立。不逃避人生的任務,勇敢去愛,才能幸福。


教育的目標是自立

從尊敬孩子開始,如實的看待他們,了解他們的存在是獨一無二的。不以「介入」的方式,用一種上對下的態度來懲罰或獎勵;而是提供「協助」幫助他們,用同理心去理解他們的世界,讓孩子可以「自立」代表由他們決定自己的價值,達到自我認同,認知到他們不必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這樣他們就不會為了得到父母師長的關注或乞愛,而做出一些脫序的行為,不會為了「與他人不同」在「共同體中確保獨特的地位」去尋求稱讚、做讓人討厭的事、權力鬥爭、憎恨復仇或甘脆徹底放棄做個無能的人。


教育者要教導學生負起自己人生的責任,他們的行動或決定其後果都是自己必須承擔的,「自己的人生、日常生活的行為,一切都由自己決定」,尊重他們,保持適當距離,不干預,如果因為不相信他們的能力而剝奪他們做決定的權利,並試圖控制一切,他們會變得依賴,缷責,不僅無法自立,更不可能獲得幸福。


可惡的他,可憐的我

強調目的論的阿德勒,要大家不要沈溺已發生的悲劇之中,一直不斷責備「可惡的他」或是訴說「可憐的我」,而是把重點放在「今後該怎麼辦」,擬定計劃,採取行動,如果需要就尋求協助,不要停留在原地,要邁出步伐不斷前進。


人生的任務

不要逃避工作、交友及愛人的人生任務。人類無法獨自存活,必須和他人建立夥伴關係,信任他人,藉由貢獻,融入共同體之中。從競爭的權利爭奪中退出,強調合作和分工。


工作重視的不是內容,而是你用什麼什麼態度去從事工作。交友是學習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愛就是從「我」之中解放出來。


勇敢去愛

想要得到幸福,就要勇敢去愛,所謂的「愛人」並不是「陷入的愛」,不是為了得到、擁有或征服,而是把「我」變成「我們」一起完成幸福的人生,藉由信任,擺脫以「自我為中心」來建立關係。去愛,沒有保證對方也會回以同樣的愛,去愛,代表要拿出行動,花時間和心力,去愛,可能會受到傷害,所以「愛人」比「被愛」困難,所以必須拿出勇氣,你無法知道對方會如何回應,你只能自己先去愛。沒有什麼「命中注定的人」,那只是拿來逃離關係的藉口,只想活在可能性中,作者引用弗洛姆的話:「愛上某人,並不單單只是激烈的情感。那是一種決心、決斷、還有約定。」也就是愛是基於個人意願然後下定決心主動付出,而非被動等愛降臨,否則那不是想變幸福,只不過是想過得安逸。轟轟烈烈的浪漫愛情是二個小時的電影情節,如何在平凡無常的日子中去愛,去貢獻,而非沈溺在被愛的舒適中,絕非是輕鬆的任務。


拿出勇氣去愛吧,在所有的邂逅與人際關係上,朝「最美好的離別」去努力,不要留下遺憾,希望每一段和他人相遇及共度的時光都不是一場錯誤。


相關閱讀:被討厭的勇氣1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