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認識自己之後,就要從日常生活著手,用行動打照自己的日常,藉著習慣的養成,活出最好的自己。
有近代心理學之父之稱,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說:「思想(態度)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習慣的力量之大或許超越許多人的想像,習慣會為你打造一種生活方式,並且提供重心,因為日子會圍繞著習慣做出改變,每個小習慣累積起來,就會產生巨大影響,決定你的生活是朝正面的方向循環,還是往負面的深淵墮落。
小小習慣的累積加乘下,它改變了整個生活的結構。
<<烏托邦的日常:習慣改變了,生活就輕鬆了>>-葛瑞琴.魯賓
一旦養成了習慣就可以省去做決定的過程,一切自動化不需要去思考,更不需用到自制力。這對於培養好的習慣是很關鍵的,因為如果要去思考,人們就可能因為誘惑、懶惰、疲憊等原因去逃避自己該做的事,尤其是那些對自己好的事,像運動、少吃甜食、或睡飽一點。要避免誘惑和懶散就需要動用到自制力,而克制自己不因衝動和渴望奔向一塊好吃的巧克力蛋糕,是一件非常辛苦又困難的事!作者 Gretchen Rubin 認為每個人一天自制力的份額就這麼多,一早起來,最容易控制自己,當人愈來愈累就越有可能做出會讓自己後悔的事。
所以幹嘛那麼辛苦?若是把自己在意重視的事變成一種習慣,那麼就不需要消耗自制力,不用在每一次看到巧克力的時候就在心裡苦苦地掙扎:to eat or not to eat?就像早上起床,大部分的人並不會在那邊考慮要不要刷牙。所以把少吃甜食變成習慣的話,下次看到一塊蛋糕,肩膀上的天使們就不用再打架了!
習慣若是建立起來,可以幫助我們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其它的事情,便可以嘗試新技能或新創意,以便讓自己能有所成長。
<<原子習慣>>-詹姆斯•克利爾
習慣的養成不只是行為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改變自我的認同(identity)。
每個人每天所做的事,說明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所謂的身份/存在的主體(identity),其實就是重複存在(性質)即「repeated beingness」,簡單說,你就是你每天重複在做的那些事,重複的行為變成了習慣,你就是你所有習慣的總合。
大部分的人之所以老是無法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就是只想著從結果(outcome)的導向來改變,卻忽略了真正該改變的是自己的身份認同,自己的認知想法。
譬如說一個老是瘦身不成的人,他應該要擁抱一個新的認知,不僅僅著重要用什麼減肥法,而是去想如果我是一個健康的人(identity),我會怎麼做?一個健康的人會定期運動,會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把自己的身材維持在合適的狀態,不會讓自己身體脂肪過高而導致各種疾病。如果今天你想培養的一個新習慣和你對自我的認知/同,有所抵觸,那麼就很難做到。
有很多時候一個習慣沒有辦法建立或改變,是因為我們「不願意」那麼做,而並非「做不到」。「習慣」不只影響生活,它其實也反映出自己的價值觀和對生命的態度。葛瑞琴講到,有些人知道睡眠充足很重要,但他們就是不想早點上床睡覺,因為上床前的那一點時間是他們所僅有的一點空閒時間,不用被工作、孩子或其它的雜事綁住,如果放棄就等於那唯一的自由就失去了。
<<原子習慣>>-詹姆斯•克利爾
作者將習慣(行為)形成的過程分為四個部分,1)提示或信號的出現(cue) -2)產生慾望(craving)- 3)回應(respond) -4)回饋(reward),為了要養成好的習慣,就必需讓提示在環境中夠顯著(obvious),讓過程能吸引人,引發動機(attractive),做這件事要簡單,不太辛苦(easy),最後做這件事要使人感到滿足(satisfying)。
知道根據習慣建立的過程,我們就可以有些策略和方式來建立好習慣,遠離壞習慣。
Strategy
<<烏托邦的日常:習慣改變了,生活就輕鬆了>>-葛瑞琴.魯賓
基礎(foundation)習慣很重要,所謂的基礎習慣是那些一旦培養出來,便可以強化其它好的習慣,總共有四種:充足的睡眠、運動、正確的飲食和不要堆積雜亂。這四種習慣即便只能做到其中一種,也能對生活帶來正向的循環,所以若想要改變現況,不妨從這類的習慣開始。
不方便(inconvenience) 和配對(pairing)策略。不方便的意思就是把壞習慣,或想改正的行為變得愈不方便去做愈好,譬如不想一天到晚滑手機,就把手機放在不容易拿到的位置,而不是隨身攜帶。我為了不想一直看fb,就把它的app移掉了,這樣就沒那麼容易點進去看,而是要上搜尋引擎登入才看得到,想不到這一小小的不方便真的帶來大大的改變,我變得比較少瀏覽fb了。
至於配對(pairing),就是把兩個習慣或兩件事配在一起做,對於想培養好的習慣或改善壞習慣都有用。我同樣把它運用在減少上網時間上,我若是要逛網拍,上fb我就站著使用平版,站著而不是賴在沙發上,我發現因為不舒適,我一下子就放下手中的平版了,而且要是我不停止上網,其碼我不會一直坐著,所以不管怎樣都多少有點益處。
<<原子習慣>>-詹姆斯•克利爾
一開始培養一個新的習慣,必須遵從明確的計畫來執行,包括時間和地點,然後運用作者提的「二分鐘法則」,好比當你今天要在健身房運動三十分鐘,其實真正的關鍵時刻就是換上運動服的那二分鐘,不要去想路途的遙遠,運動好久好累,只要換衣服,之後大腦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不需要一開始就給自己設定難以達到的目標,重點是「人要在場(being there)」,持續地,不間斷地去做,做某件事的頻率,是決定它是否能成為習慣的關鍵。
然後把你的環境佈置成能幫助你養成習慣樣子,想多閱讀,就隨手把一本書放在一眼就看得到的地方,想吃得健康,桌上就放一些新鮮蔬果。
再來,想辦法把你想培養的習慣變得有吸引力,並且給你滿足感,這樣才會增加從事它的機率。譬如,運動後,洗一個放鬆的泡泡澡,一想到那舒服的水溫,就比較有動力去運動,但作者提醒我們,不能把和你習慣相抵觸的行為,當成是犒賞,也就是不能在運動後,招待自己喝一杯珍奶。
只要我們相信成功是建築在生活中每一天的小改變,藉著比昨天進步一點點,有一天我們都能迎來重大的轉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