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都實踐的輸出力法則-金川顯教


金川顯教在他的著作<<聰明的人都實踐的輸出力法則>>中強調,採取行動,產出成果,比被動地吸收資訊更能成為一流的高手。作者提倡不要只做輸入卻忽略了輸出,讀了再多的書,聽了再多的講座,也比不上「說、寫」的輸出行動,唯有輸出才能磨練技能,增加專業力。

輸出大於輸入
作者金川顯教創造「ioIF」( input 投入、output 產出、Input 投入、Feedback 回饋)取代以往的「PDCA」(plan 計畫、 do 執行、check 查核act 行動),「ioIF」的「i」代表微投入,有了最基本最小的的投入後,就要立即產出,在行動的過程中採逐步修正的作法,邊做邊學習不足的知識,然後檢討,回饋給自己。比起「PDCA」過度地在乎計畫的完善,而遲遲無法採取行動,作者認為以產出為優先,做出成果,才會有成就感。

不斷地沈浸在輸入(聽、讀)的過程中,不代表實際掌握這項技能或知識,透過「說、寫」的產出和他人分享所學到的內容,讓他人因此改變想法,甚至改變他們的行為,才有意義。過度地準備、被動地吸收知識,卻不做產出,可能是因為害怕,也可能是因為完美主義性格所致,作者說實際地做出運用,才能檢驗自己是否真的理解,與其當「學生」,做「老師」更能強化所學。因為要分享,所以必須統整和解析,為了使他人能明白,必須真的弄懂,看到自己所產出的內容,也能知道自己不足之處,並加以修正,變得更加熟練,若是沒有踏出第一步,永遠走不到目標。

輸出的方式
一、從簡單的開始
一直思考「要不要做」就會越想越負面,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做得到,成功的秘訣不是才能,而是「行動」,從簡單的任務開始是行動的關鍵。

二、運用2W1H(what, why,how)進行「說、寫」
人不是因為「方法」而產生行動,而是因為「原因」才促使他們做出改變,給他人「為什麼」,才是最大的驅動力。

三、用實際的例子和數據來說故事,讓文章和演講讓人可以想象出具體的情況。按「現在-過去-現在-未來」的順序去陳述一個主題和事件,別忘了加入感性要素。

四、建立自己的品牌
表達自己的「堅持」和「原則」,將自己的信念當作個人品牌產出,告訴他人「我想成為這種人」、「我要這麼做」、「我對這個感興趣」、「我非常希望達到這個目標」

五、產出的數量很重要
要寫的好、說的好,言詞要達意,就要做足數量。產出的夠多,就能告訴他人,你是認真的,也能提升自己的技能。

My take
一直以來我都是很重視學習的人,看很多的書,也上了不少課,我覺得要有足夠的input才有辦法能有output,不過因為老認為自己懂得還不多,所以不斷地延後產出的時間,也有可能其實是犯了拖延的毛病。作者的微投入理論讓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有些事要先「求有」再「求好」,產出才是可以進步最快的方法,好比最近我想訓練自己的英文口語能力,我要做的就是「開口說」,說了才知道自己哪裡說不好,要如何改進;講英文會緊張,那就講到不緊張為止。我發現有很多時候,不需要再去學很多的技巧和新知,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實踐已知的知識。再回頭說學習英文的例子,不停地背新單字,然後沒半天的時間就把它們全忘了,也很可惜,那或許更好的方式應該是去「刻意使用」已學過的單字,拿它們來「說、寫」這樣會更能增加自己的英文力。

另外作者也大力推薦大家拍影片學習表達自己,經營個人品牌,他認為「公開地」產出會比私下埋頭地苦做,更能提升能力,因為知道可能會被人讀到、看到或聽到,我們會更能努力地使自己「被理解」,藉此訓練表達方式以及溝通或寫作技巧。

嗯,或許我也應該嘗試來錄podcast或拍影片⋯⋯。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