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維諾所寫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是一本後設小說,也是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作。它是一本把十本小說嵌入一個框架故事的小說,卡爾維諾對讀者「你」說話,「你」不斷地追尋一本尚未完成的小說,卻只能讀到一則又一則只寫了開頭的故事,每個故事體裁各異,有偵探、間諜、科幻、成長小說,又應用了不同寫作技巧如,意識流、魔幻寫實和心理分析等,交織出繁複的歧路小徑,但又匯集出完整形體。
在閱讀的一開始,我覺得有點不耐煩,因為作者一直在和我這個讀者講話,叫我要那樣又這樣的,不肯進入故事的重點,好不容易開始講故事了,卻不讓我聽到結局,翻到下一章,又再開了一個新故事。這種敘述手法讓我想到了<<天方夜譚>>,而我已經有心理準備,知道不可能聽到一個完整的故事了。因為作者無意彌補藝術和生活的斷裂,無意創造出一個真實的世界讓讀者陷入其中,他反倒不斷地提醒我們小說的虛構性,一直提到小說該怎麼創造,讀者該怎麼讀,而就是所謂的後設小說的特性,<<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是一本關於小說的小說。不過我被這樣的手法逗笑了,覺得自己就是文本中的那個讀者雖然被耍得團團轉,卻也因為卡爾維諾的技巧高明,決定接受挑戰-「不為故事而閱讀」,不過說實在的,那十個被嵌入的未完成小說也都十分有趣,值得一讀。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讓我想到解構主義,書中提到故事充滿虛假偽造,讀者不斷在追求固定的意義和中心,卻遍尋不到,只能遊移,作者根本不存在,真實的文本也不存在,迷失、茫然和不確定感。德希達指出本源不存在,而文本永遠都不完整的,用新的不完整性取代文本原有的不完整性,就如同卡爾維諾一直用新的故事,來替補成為另一種根本上不完整的文本。這些不完整的文本允許多元多義的闡述。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也講到許多關於閱讀的事,讀者抱持著何種心態來閱讀,不是作者能決定的事,一旦作品脫離作者,它便是獨立的存在,讀者可能想用一個又一個的理論來分析文本,或從中找尋作者對「當代思潮以及必須解決之問題」的看法,或許他們在尋找在他閱讀之前就已經相信的東西,又或者他們渴望得到他們不知道的內容,譬如,在第十一章,就有七位讀者說出七種不同的閱讀方式⋯⋯。這些相異的方式可能是誤讀,卻也豐富了文本。
雖然我到現在為止寫了不少字,但對於<<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這樣的一本小說,我覺得只要閱讀便已足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