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因為抱有某種矛盾心態,因而使得決斷力和行動力變得遲鈍。
以矛盾心態為焦點,透過解開矛盾來提升談話對象的熱情和動機的談話技巧,就是動機式晤談。
處理矛盾時,就算在某一方強加外來引發行為,也會產生反作用力,或是引起完全相反的結果。這種逆向反應,正是矛盾心態的一大特徵。強迫對方聽從某一方的心情,只會引起逆向反應且強化其行為。面對陷入矛盾心態的人,就算給他「去~吧」或是「不可以~」的建議也無濟於事。動機式晤談的其中一個原理,就是由於在矛盾狀態中朝一方推動時,必定會與另一方產生消除的反作用力,因此不能偏淡其中任何一方。
保持中立同時能設身處地,這樣的態度是引起變化非常重要的媒介。使用情緒性的字眼責備對方、否定對方的人格、侮辱對方或者是企圖以道理或權威、力量說服對方,或是強行將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加在對方身上,以及對不好的情報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不管哪一種不但不能幫忙解開矛盾,反而會加強抗拒。
*面質的技術:這是一種當面指出對方錯誤,在對方能接納修正以前,毫不退讓地對峙、說服對方的技法。不過想順利進行面質,必需擁有即使這麼做對方也不會逃走,彼此間存在著羈絆或束縛的關係。面質的時候,彼此的關係必需沒有破綻且事先建立好信任感。最好是一面吸引對方、同理對方,一面先鋪陳再提出批評。
*改變語錄:想讓某人的行為有所改變,必需先改變他的言語。表明想要改變的意志在動機式晤談裡稱做「改變語錄」。它是一種想要改變現狀的意志顯示。動機是晤談將晤談的目的明定為:增加改變語錄,促進當事人改變的決心。
改變語錄涵蓋各種階段。
1. 承認不改變現狀會有的缺點
2. 承認改變後的優點
3. 說出對改變現狀的主觀期望或自信
4. 表明要改變的決心明確決心
5. 絞盡腦汁思考改變現狀的具體方法
*產生變化的基本技巧
1. 評量問句
2. 增加開放式問題
3. 「不想」還是「不能」:要解開矛盾心態,就必須克服重要性兩難與可行性兩難。
4. 假設變化發生的提問
5. 改變人的危機感-擴大矛盾的技巧
a. 正反考量:請對方評估維持現狀會帶來多少利益與損失,改變又會帶來多少利益與損失。
b. 談論最糟糕的狀況
c. 傾聽訴說過去順暢的人生
d. 詢問期望中的自己:讓當事人藉由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觀與現實行為的不同,而察覺出自己的矛盾。這種自我矛盾也稱作認知不協調,人們對這種不協調會感到不舒服,最後會採取行動來消除這種不協調感。
e. 談談重視的事物或最討厭的東西
*與抵抗共處的技巧
1. 不要抗拒抵抗
2. 反映抵抗的心情,同時反映出矛盾的兩種心情
3. 重新架構:以不同的觀點重新檢視狀況,讓當事人發現自己的迷思,重新製作一次思考框架
4. 強調當事者的主體性與責任
5. 指出操之過急的心理
*其它技巧
1. 強化微小的變化
2. 提升自我效能感:必須讓對方產生自己或許也辦得到的意志,也就是自信、對自我能力與意志力的信賴。對優點和進步給予正面評價。
3. 擬定具體的行動計畫。
第四章 改變思考歷程法
具有認知能力的生命體,是從刺激-認知-反應(感情、行為)的系統進化而來的。所以,能否具適當的反應,是與我們對認知的處理相關。自然而為的認知處理,也被稱為「自動化思考」。認知療法中的對話目的,便在於自覺到這個毫無自覺的認知偏差,並藉由自動化來思考修正出適切的行為。在偏差的認知背後具有偏差的信念。
一般的認知療法或認知行為療法,並不將偏差的原因本身當作問題;而是將為何產生如此偏差的原因擱置一旁,利用改變認知或行為模式,以期改善適應、解決問題。認知偏差可說是成症狀診斷,而非原因診斷。比起探討為何會有偏差產生,更將為何現在仍持續一事視為問題,不追究原因,而致力於修正問題。
*運用促發(priming)來修正認知偏差:事先做好準備,之後的操作會更有效:促發的例子有:「不要生氣聽我說好嗎?」、「有件事想請你冷靜地聽我說!」
*指出偏差並加以修正的技巧
一、問:「這樣的話,以前有發生過其他的事嗎?」若能促使對方回憶起具體的情節,即依下列順序回想:1.發生的契機是什麼呢?2. 產生了什麼行為或情緒性的反應呢?3. 如何看待造成契機的這件事呢?
二、認知療法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的部份。這與前述的自動化思考有關,會形成對某些狀況產生產生反射性習慣的思考模式。確實地討論這個部份並自我察覺雖然重要,但很多時候是一開始就無法順利說出來的。這時,由我們來陳述推測也是一個方式。可以謹慎地詢問:「是~看待的嗎?」
三、從一開始就不要貼標簽,可以的話等當事人本身察覺到自己的傾向,讓他自己說出近似的話會比較好。某種程度上,當事人也會知道自己的傾向,等到說出了好幾個相同的過往故事時,再試著詢問:「到目前為止,你好像都是採取相同的方法在看待事情,你自己是怎麼想的呢?」
說明完畢後,一定要尋求當事人的意見或感想,不要讓對方有被強加意見的感覺,就能導冋主體性的參與對話。
四、接下來 ,要進一步地進入不陷入負面認知模式的認知修正是很重要的。此時,要讓當事人思考,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處理方式。只要從旁協助、反覆操作,最後記下要點即可。在思考處理方法時,考慮到造成起因的情況也很重要。當事人自覺到在何種情況下容易發生的話,就能夠思考出更具體的處理方法。
*追溯親子關係法
那麼,到底偏差的認知或信念是從何而來的呢?對於該起源,亞倫•貝克(Aaron T. Beck) 認為必需追溯至「本質與養育的相互作用」。他認為當一個孩子天生本質上的感受性,以及拒絕或遺棄、妨害等養育上的問題而變成不幸的組合式,即會形成「我不被愛」的否定性信念。
將這樣的想法進一步延伸,心理治療家羅娜•史密斯•班傑明(Lorna Smith Benjamin) 認為,一個人幼時與父母等重要的他人關係,也會重現在人際關係上。因而發展出-自覺到這件事,以期能修正人際關係的方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