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奈• 溫特森的小說<<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主要描述女主角溫奈的成長故事。溫奈是孤兒,被一對信仰虔誠的夫婦收養,養母希望培養溫奈成為一個傳教士,本書是作者依自己的經歷為藍圖寫成。溫奈在十六歲時發現自己的同志傾向,養母和教會認為她被惡魔附身,在「驅魔」不成的狀況下,毅然決然和她斷決關係。溫奈在宗教信仰和忠於自己性向之間拉扯,一開始她試圖隱藏喜歡同性的事實,但最後她接受自己是誰,離家往更大的世界前去。
書名<<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象徵養母和教會的意識形態,養母常常塞柳橙給溫奈吃,認為它便宜又營養是很好的水果,溫奈即使想吃別的水果也沒辦法。養母和教會認為這世界所有的一切事物,非黑即白,不是朋友就是敵人,若是沒有遵守教義那麼便是邪惡。養母和牧師認為同性之愛不是愛,是「違反自然的熱情,是壞東西。」,所以當他們發現溫奈喜歡上一個女生後,馬上用強烈的手段分開兩人,要她們棄絕罪惡,懇求赦免,當溫奈說她同時愛上帝也愛那女孩,牧師說那是不行的。他們把溫奈關起來,不讓她吃飯,溫奈為了生存下去,說她願意悔改。不過溫奈並沒有辦法隱藏自己的性向太久,她後來又和另一個女孩相戀,而這一次她選擇不再逃避自己。
會找這本小說來讀是因為最近公投的結果太令我感到失望和驚訝,我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人反對同志婚姻,而這裡面很多人可能是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而對同志平權的議題投下了反對票。讓我不解的是,基督教不是熱愛助人、神愛世人?那同志也是人,也應該被愛被接受啊,如果他們的教友、親友和朋友是同志,且需要他們的支持,他們怎可不伸出手,而是把同志拒於神的國度之外?我看新聞報導,有同志因為公投的結果自殺了,為何他們的人權要由大眾來決定,憑什麼他們想和誰共組婚姻關係要由全民來公投?他們的愛情為何要由別人來說三道四?看完<<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我明白了,當基督徒發現身旁的人是同志的那一刻起,他們就不是「人」了,他們被污名化為不潔淨的「魔鬼」,而他們對同志的「幫助」就是讓他們走回正道,棄絕不自然的熱情,即便過程要用一些極端的手法,也是為了他們好。「⋯⋯受污名者並非完整的人。基於這樣的預設,我們會施加各式各樣的歧視,藉以有效地減少他的生命機會。」(高夫曼<<污名>>)
在歷史上因宗教而引發的戰爭造成無數人死亡,到現代,人們應該要記取教訓,不要讓更多的人因信仰的關係而受到傷害。小說裡溫奈的養母認為可以把人塑造成想要的樣子,落入魔鬼的手中或得救,是自己的選擇。如果同志真的可以選擇自己的性向,我想他們當然也會希望選擇一條比較輕鬆的道路走,沒有人想被排斥被否認,他們早就從自己所接受到的社會訊息知道同志處境的艱難,知道自己無法受到公平的對待,知道這個社會有很多人對他們並不友善,所以有些人一輩子將自己的性向隱藏起來,過著符合他人價值觀的人生。作者在小說裡寫了一個寓言故事,魔法師收養了一個小孩,法師要小孩服從聽話,否則就收回他賜予孩子的魔法,並且放逐她,城堡中的烏鴉鼓勵小孩離開法師,否則她會從此傷心欲絕,心會漸漸死去,變得跟鳥鴉一樣,心因為哀傷最後成了石頭。就像溫奈昔日的戀人,選擇結婚生子,忘懷發生的一切,她如今看來毫無生趣。
最後溫奈找到了信仰和自我之間的平衡,她不覺得上帝出賣了她,是上帝的僕人出賣了她。在我看來來僕人不應該把自己當成是上帝,來審判祂的子民。同志沒法選擇自己的性向,但我們卻可以選擇去正視他們所承受的痛苦,我們應該認清手上的那一票所代表的責任,它可能是一條又一條的寶貴生命,投票對我們而言是一時的事,而同志們卻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承擔,我深深地為公投的結果感到抱歉和難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