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歷史(第四部 科學革命)-哈拉瑞


第四部 科學革命
第14章 發現自己的無知
在過去五百年間,人類的力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成長。
1945年7月16日,引發第一顆原子彈。從這時開始,人類不僅有改變歷程進程的能力,更有了結束它嶼能力。

現代科學與先前的知識體系有三大不同之處:
第一、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
第二、以觀測和數學為中心。
第三、取得新能力。

真正讓科學革命起步的偉大發現,就是發現「人類對於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

一直要到資本主義體制和工業革命登場,科學、產業和軍事科技才開始
緊密連結。

社會上有兩種貧窮:
一、社會性,指的是某些人掌握了機會,卻不願意䆁出給他人
二、生物性,因缺乏食物和住所,使人的生存受到威脅

真正控制科學發展的是各種控制金錢流動的政治、經濟和宗教利益。


因為資源有限,我們必須回答像是「什麼更重要?」和「怎樣才算花得適當?」但決定了上述問題答案的人並不是科學家。科學研究得和某些意識型態聯手,才有蓬勃發展的可能。

在過去五百年間,科學、帝國和資本之間的回饋循環,推動歷史演進。

第15章 科學與帝國的聯姻
許多遠征隊帶回許多資料供科學研究,但也佔領其「發現」的島嶼。

一直到十五世紀末,歐洲才成為各種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搖籃。歐洲的掘起原因有:科技、共同相信的虛構故事、司法、金融體系和社會政治結構。他們自認無知,努力擴張新領土,獲得新知識。而為了控制廣大的新彊域,就一定要蒐集相關的資料。

以往的亞非帝國並非為了征服而征服,反倒是為了保護現有的領土而往外擴張,但歐洲列強卻有著不斷探索與征服的野心。

阿茲特克擁有龐大的帝國卻不知鄰居已被西班牙征服,它深信自己早已認識全世界,並相信它們控制了許多地方,直到科爾特斯,這個來自西班牙的征服者不懷好意地探上它們的土地。

種族主義現在由文化主義借殼上市,即在歷史文化上較為優秀。

第16章 資本主義教條
要瞭解現代經濟史,重點只有一個詞:成長。

讓整個經濟體系運轉的是「信用」的金錢概念,讓我們預支未來,打造現在,許多的金錢僅以數字代表,而沒有實體的貨幣。

相較以往,我們相信全球經濟會不斷成長。亞當•斯密提出:人類全體財富的基礎,就在於希望增加個人利潤的自私心理。他其實告訴我們:貪婪是好的,而且我們讓自己過得好的時候,不只是自己得利,還能讓他人受益。利己就是利他。

然而,這一切的立論基礎必須取決於富人是不是用這些利潤來新建工廠、雇用新員工,而不是將它浪費在無生產力的活動上,另外還需確保富人不會剝削勞工。

資本主義的教條:生產的利潤必須再投資於提高產量。

國家為資本家服務的例子: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希臘起義債券
一個市場究竟能得到多少信用貸款,不能只看經濟因素,也得考慮政治事件的影響。

崇拜自由市場主義,為了利潤不考慮道德和法律的規範,例如,大西洋奴隸貿易盛行,為了靠製糖獲取暴利,而有一千萬非洲奴隸被運至美洲甘蔗園工作。

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無法保證利潤會以公平的方式取得,或以公平的方式分配。人類有追求利潤和生產成長的渴望,就會盲目掃除一切可能的阻撓。

第17章 工業的巨輪
工業革命的核心,其實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
世界缺的不是能源,而是「能夠駕馭並轉換成符合我們所需」的知識。

工業革命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它是第二次農業革命,工業化的生產使農地或家禽家畜的產量大躍進。

生產超出了需求-誰要來買這些產品?-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的美德就是消費更多的產品和服務,說服大眾「放縱對你有益,而節儉是自我壓抑」

有錢人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投資」,其他人則是「購買」

第18章 一場永遠的革命
工業革命找出新方法來進行能量轉換和商品生產,於是人類對於周遭生態系的依賴大減,便肆無忌憚的改變大自然,讓大多數物種滅亡。

過去傳統農業社會的時間節奏,替換成工業社會一致且精確的時間概念。

工業革命為人類帶來時刻表和生產線的概念,並將之推廣至所有的人類活動當中。

家族和地方社群崩潰,改由國家和市場取代。
在工業革命之前,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不脫三大傳統框架:核心家庭、大家庭,以及當地的密切社群。「個人」從家族和社群中的管制中解放,卻也換來疏離和冷漠。

國家照顧、保護個人、以往屬於家庭的核心功能(如養老院)也可由市場來包辦。

市場和國家為了增強情感連結,倚賴塑造想像的社群(imagined community,想像的共同體),納入人數可達百萬,專為國家或商業需求打造,成員雖不認識彼此卻想像自己是一夥的。

現代所興起的兩大想像社群:民族和消費大眾

第19章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快樂的測量:主觀的幸福感

影響快樂的因素
1. 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
2.看你跟誰比較

每個人的快樂水平經常保持在穩定的狀況,只是有人傾向較快樂,有人則偏向憂傷。

快樂不僅只是快感,不是只看血清素、多巴胺和催產素等生化機制。
快樂不只是「愉快的時刻多於痛苦的時刻」這麼簡單而已。相反的,快樂要看的是某人生命的整體;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能得到快樂。快樂還有重要的認知和道德成分。

佛教的快樂
自由主義將「個人主觀」感受奉若圭臬,但佛教要我們放下執迷,放下貪求主觀感受,才能找到平靜。苦真正的來源不在於感受本受,而是對感受的不斷貪求。

第20章 智人末日
人類靠智慧設計(intelligent design) 打破種種限制,有三種方式可能取代天擇:生物工程、半機械人工程與無機生命(inorganic life)工程

生物工程
人類刻意進行在生物層次的干預行為,例如植入基因,目的在改變生物的外形、能力、需求或欲望,以實現某些預設的文化概念。基因工程打開了全新物種的大門,帶來了倫理和政治上的爭議。

半機械人的生命
其工程結合生物組織(或器官)與機械構造

無機生命
基因程式設計,創造出能獨立於創造者、完全自行學習演化的程式

我們這個現代世界,是有史一來第一次認為所有人類應享有基本上的平等,然而我們可能正準備打造出一個最不平等的社會,上層階級可能藉由這些工程而獲益。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