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e Lamott 所寫的 <<Bird by Bird:Some Instructions on Writing and Life>>(中文翻譯<<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是一本給有志從事寫作的人,一些建議和鼓勵的書,同時也告訴寫作者,出版自己的作品,未必是一切的解答,寫作本身才是自己的救贖。寫自己在意的事情,寫自己的童年和回憶,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生命和生活的獨特領悟,以及自己的處事哲學。誠實地寫,反正沒有人會看到,持續地寫,坐在書桌前夠久,就會有文字跑出來,不用在意初稿寫的好不好,你可以回去修改。重要的是現在就開始。
書名之所以取做 Bird by Bird,是因為作者的哥哥小時候要交一份有關鳥類的報告,拖延了三個月的時間,遲遲沒有動筆,到了截止日的前一天,她哥哥焦慮到快哭了。作者的作家爸爸對她哥哥說:「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夥伴。只要一隻鳥接著一隻鳥,按部就班地寫。」我發現這個小故事不只適用於寫作,對於在追求目標和夢想的過程,都是很好的建議,不要去想為了達到目的地還要走多路,只要專注腳下這一步,左腳、右腳、左腿、右腿,一腳一腳地跨出去,走就是了。寫作也是這樣,不要去想要去寫一本幾萬字的小說,而是想著每天寫三十分鐘、或一小時,二頁或三頁,每天完成該寫完的份量就可以,把固定寫作變成習慣,才是能長久寫下去的法則。不要想著初稿就要寫出完美的傑作,能讓自己滿意的句子,可能是在寫了好幾段、甚至好幾頁才會出現,初稿是為了第二稿、第三稿而寫,不求一次搞定,而是多次地修改、潤飾才能接近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作者的建議之中,讓我最想試試看的是從「人物開始」寫起這件事,我之前都會為了要寫什麼樣的故事而感到很頭痛,我覺得我沒什麼故事可說,但作者卻說從發展人物開始,把人物寫得有血有肉,寫得對他們有感覺,從兩個人物寫起,讓他們互動,你會開始思考他們的行為舉止,他們對事情的反應,然後才會有故事產生,而不是把故事硬生生套在角色上,讓他們照你的想法走,有生命的人物會有自己獨特的故事。
另外我覺得從書裡也得到了安慰,因為作者提到了她出版時的焦慮,對其他人的嫉妒和對自己的懷疑,這些情緒常常在我的心裡翻攪,尤其是焦慮和不安的感受,每一次的投稿,等待回應的過程是如此的漫長,一天之內多次查看信箱,沒有任何消息,然後有一天好不容易等到了回覆,卻是被拒絕的答案,信心大受打擊,懷疑自己是否根本就不該繼續寫下去,但放棄寫作,自己就什麼都沒有了的想法,給了自己寫下去的動力,然後再繼續投稿,然後不斷地重複上述的過程。不過即便像作者已經出書多次,但她一樣也有這些焦慮不安、嫉妒和懷疑,所以稿子被刊登或甚至出版並不是解決這一切負面情緒的答案,當然被肯定的當下會感受到極大的喜悅,但過不久日子又回到了本來的樣子,你還是要坐在書桌前,面對文字,面對下次的壓力。
或許比較好的作法是把寫作當成一種自我療癒,探索自我的過程,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因為孤獨所以寫,因為悲傷所以寫,因為想不通某些事情,所以透過書寫來釐清想法,或者因為記憶不總是可靠,所以靠文字來記錄生活的點滴。說到底,沒有人逼我們非寫不可,就如同村上春樹所說的,「基本上,對創作者來說,動機是是確實在自己心中安靜存在的東西,不應該向外部求取什麼形式或基準。」若是寫作不能給自己帶來某種意義,就沒有非如此做的理由不是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