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兩個人的老後-平 安壽子


「退休之後有什麼打算?」人生除了工作之外,還能為了什麼事而努力和奮鬥?平 安壽子的小說<<兩個人的老後>>描述一對即將步入老年生活的夫妻如何面對人生的轉變。從尋找興趣開始引發出對生命的探索和對自我的思考,夫妻倆的差異也帶來一些爭執,作者分別以老婆佳織和老公洋介的視角來敘事,讓讀者可以用更全面的立場來理解情節。小說雖然讀來輕鬆愉悅,但閱讀的過程仍會令人停下來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是一本簡單卻有內涵的作品。

佳織因為擔心洋介退休之後每天無所事事賴在家裡,所以希望他提早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但洋介的心中並沒有任何想法,平常工作就累得半死,哪還有什麼時間和力氣想以後的事,下班就只想睡覺和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突然被老婆問到喜歡做什麼,也不知該怎麼回答。佳織自己聽了大嫂初美的建議去學跳草裙舞,跳著跳著也跳出了興趣來,每個星期上一次課,和同學們聊聊天,抒發情緒,身體和心靈似乎都得到了活力,真的就如初美說的:「只要有一小段放空時間,壓力就會減輕了。」

...

Bird by Bird: Some Instructions on Writing and Life-Anne Lamott (Quotation)


1. Good writing is about telling the truth. (p3)
2. Don't worry about doing it well yet, though. Just start getting it down. (p4)
3. Remember you own what happened to you.  (p6)

4. You try to sit down  approximately the same time every day. (p6)

5. Becoming a better writer is going to help you become a better reader, and that is the real payoff. (p10)

...

Bird by Bird: Some Instructions on Writing and Life -Anne Lamott (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


Anne Lamott 所寫的 <<Bird by Bird:Some Instructions on Writing and Life>>(中文翻譯<<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是一本給有志從事寫作的人,一些建議和鼓勵的書,同時也告訴寫作者,出版自己的作品,未必是一切的解答,寫作本身才是自己的救贖。寫自己在意的事情,寫自己的童年和回憶,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生命和生活的獨特領悟,以及自己的處事哲學。誠實地寫,反正沒有人會看到,持續地寫,坐在書桌前夠久,就會有文字跑出來,不用在意初稿寫的好不好,你可以回去修改。重要的是現在就開始。

書名之所以取做 Bird by Bird,是因為作者的哥哥小時候要交一份有關鳥類的報告,拖延了三個月的時間,遲遲沒有動筆,到了截止日的前一天,她哥哥焦慮到快哭了。作者的作家爸爸對她哥哥說:「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夥伴。只要一隻鳥接著一隻鳥,按部就班地寫。」我發現這個小故事不只適用於寫作,對於在追求目標和夢想的過程,都是很好的建議,不要去想為了達到目的地還要走多路,只要專注腳下這一步,左腳、右腳、左腿、右腿,一腳一腳地跨出去,走就是了。寫作也是這樣,不要去想要去寫一本幾萬字的小說,而是想著每天寫三十分鐘、或一小時,二頁或三頁,每天完成該寫完的份量就可以,把固定寫作變成習慣,才是能長久寫下去的法則。不要想著初稿就要寫出完美的傑作,能讓自己滿意的句子,可能是在寫了好幾段、甚至好幾頁才會出現,初稿是為了第二稿、第三稿而寫,不求一次搞定,而是多次地修改、潤飾才能接近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

英倫情人-麥克•翁達傑


麥可•翁達傑的小說 <<英倫情人>> 獲得1992年曼布克獎,更在今年拿下「金曼布克獎」,被視為曼布克獎歷年來最佳小說。<<英倫情人>> 內容描述在二戰末期,護士漢娜自願留在一幢廢棄別墅照顧一個「英國籍」燒傷患者,這也是書名取名為<<English Patient>>的原因。後來小偷卡拉瓦喬、工兵吉普先後來到別墅,四個人避居這屬於他們的一方天地,試圖在亂世中找到些許平靜。
  
二十歲的漢娜,在戰爭期間因為目睹太多的死亡,內心感到疲憊,尤其在父親也死亡之後,她找不到回到一般生活的理由,於是在其他人都搬到較安全的地點之後,她選擇留在原處照顧那個全身被燒傷的英國病人。沒有人知道英國病人在過去發生了什麼事,也不知道他到底是誰。漢娜把神秘的英國病人當成自己精神的支柱,稱他為「聖徒」,照顧他的方式近乎虔誠,漢娜對英國病人的愛可被視為宗教式的神聖之愛。

...

創作者必須知道的事-<<藝術家的正職>>-JoAnneh Nagler


How to be an artist
在真正動手寫這篇文章前,我順手拿起身旁的小鏡子照了照,又看了一下文件㚒裡的其它文章,瀏覽網頁,大約十五分鐘過去才下定決心動工。我想我又犯了拖延的毛病,每次在寫文章前都會東摸西摸,就是不肯快點進入寫作狀態,即使我已經寫了六年的部落格,還是改不了這個壞習慣。會談到這件事,是因為和我今天想要分享的這本書有關: <<How to Be an Artist Without Losing Your Mind, Your Shirt, or Your Creative Compass>>作者是JoAnneh Nagler,中文版書名為<<藝術家的正職>>。這本書告訴大家如何安排時間,在繁忙的行程和工作之餘,仍然可以創作自己的藝術,並且不致於過著窮困潦倒,懷疑自我的生活。

會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它的書名正中我內心最常問到自己的問題,我想應該也是大部分藝術家及創作者會不時思考的事,就是如何在現實生活和自己的創作之間找到平衡點,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想當個藝術家、作家,或音樂家時,如何不讓自己餓肚子。書裡開篇就提出一個重點-不要否認内心想創造的渴望,回應藝術的召喚,我們才可能對自己感到滿意,並擁有喜悅。很多人從小都被教導從事藝術這一行不只賺不了錢,還會過著三餐不繼的日子,所以即便有藝術天分,也必須為了溫飽而放棄,去做一份自己不愛的工作,每天朝九晚五,只有放假時才能稍微做回自己,每天累得像條狗,至於藝術,或許下輩子吧。但作者卻說不是以後,就是現在,她以自身經驗告訴讀者,因為現實而放棄藝術的她過得有多不快樂,内心充滿怒氣,抱怨工作和雇主,到了三十幾歲已經嘗試過多種工作,總是無法得到滿足以及內心的平靜,終於她知道她該做點什麼來改變現況,她不再逃避她對藝術的愛以及她對創造的熱情。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