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二)-大衛•哈維


變動的矛盾
矛盾8  技術、工作和人的可棄性
技術可以定義為利用自然過程和事物,製造產品滿足人類的目的。

隨著尖端技術發展,從機械和生物系統轉向人工智慧,我們將看到不但製造業和農業的職位攻擊大受衝擊,服務業和各種專業也無法倖免。隨著職位和收入大量消失,對商品和服務的綜合需求將因此崩跌。大量人口將變得「多餘」和可棄,除非國家能以某種方式執行所得再分配,為這些人提供補貼以求刺激經濟,上述情況將對經濟產生災難性的衝擊。

矛盾9  分工
分工理應視為資本運作的一個根本特徵。之所以有分工,是因為人類有能力把複雜的聲場和再生產活動分拆為比較簡單的明確作業,由不同的個人當作臨時或長期的工作去完成。許多個體的專門作業,藉由有組織的合作聯合起來,構成有效的整體作業。

分工衍生的核心問題,在於部份與整體之間的關係,以及是誰當擔起整體演化的責任。

分工演化有其獨特性,它的首要目的是維持競爭優勢和營利能力,而這可能與改善工作和和生活品質完全無關,甚至可能與增進人類福祉的大目標完全無關。

這種技術變革多數是以削弱勞工在工作場所和勞動市場的權力,勞資關係的一個重要方向,向來是去技術化。


工人因為被繫在日益複雜的分工體系中的一個固定位置,往往被貶為「局部的人」。工人遭孤立和個體化,因為競爭而彼此疏離,也疏離了與自然的感官關係。疏離了人類的熱情敏感天性,也疏離了外在的自然世界。隨著智慧型機器日趨普及,勞動的腦力和體力統一遭打破。工人被剝奪運用致力解決難題或從事創作活動的機會,變成只是機器的操作者、機器的附屬品,而非自身命運的主人。人喪失完整和個人自主的感覺,難免會損害情感上的滿足。工作徹底失去創造性、自發性和魅力。

矛盾10  壟斷與競爭:集中與分散
公共政策明言的目標,是防止壟斷定價,確保大眾可因資本家之間的競爭,得到創新、生產力提升和價格便宜的好處。

但事實上,經濟交易中的壟斷利益與政治過程中的壟斷力平行運作,配合的天衣無縫。且以美國為例:累退稅和各種可扣稅的項目;以折扣價收購或租用國家或私人財產;與國家機關簽訂成本價加成合約時誇大成本;立法保護或補助特定利益集團;藉由選舉政治獻金收買政治影響力-所有這些政治運作,全都是賦予巨富和壟斷勢力自由,容許他們掠奪公帑,損害納稅人的利益。此外,土地和房產也有傳統的尋租活動;資源、專利、牌照和智慧財產權也會產生租金;壟斷定價則會產生超額報酬。金融市場完全不透明或資訊不足,會製造出誤解的迷霧,導致卑劣行徑無法制止。作假賬也可以創造出真實的金錢。



矛盾11  不均衡的地域發展和空間之生產
資本致力產生對其自身的再生產,以及隨後演化有利的地理景觀。

區域經濟體形成不均𧗽地域發展的一個鬆散拼接體;在這個拼接體裡,有些地區傾向愈來愈富有,而貧窮地區則愈來愈窮。先進地區能替自己吸引到新的活動,因為它們的市場充滿活力,物質和社會基礎建設比較強大,而且比較容易取得必要的生產工具和勞動力。它們有資源,可以進一步投資在物質和社會基礎建設上,而這就會吸引更多資本和勞工湧入。以先進地區為中心的交通路線產生,因為交通流量正是集中在這些地方。交通改善的結果,是吸引更多資本湧入。相對之下,其他地區並未獲得足夠的照顧,可能流失愈來愈多活動。它們可能陷入蕭條和衰敗的惡性循環。結果是財富、權力和影響力分布不均,集中在若干地區。

資本創造出符合它某一時期需求的地理景觀;一段時間之後,為了促進資本進一步擴張和性質轉變,資本必需破壞它之前創造出來的舊景觀。資本對所在的土地釋放出「創造性破壞」的力量。某些群體受惠於這當中的創造,另一些群體則因為當中的破壞而首當其衝。至於何者受惠、何者受損,總是涉及階級不平等的問題。

矛盾12  所得與財富的不平等
分配平等與資本是不相容的。某些分配不平等實際上先於資本之崛起。若想迫使勞工為了生活而從事受薪勞動,他們對生產工具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必需遭剝奪。這種分配情況先於剩餘價值之產生,而且必需一直維持。

在一個純資本主義經濟體中,資本因為佔有較多經濟資源,得以投資和創造就業,而且只有資本能夠這麼做。

全球逐漸形成一個財閥統治階級;世界各地多數國家的財富和所得不平等程度驚人地惡化。在階級鴻溝的另一邊,除非勞工的總需求不足以支持市場中資本積累之實現,勞工是否貧困是資本幾乎完全不關心的事。

矛盾13  社會再生產
如果勞工不從事自我再生產,或是因為過勞而在礦井或工廠裡過早死亡,而資本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再輕易獲得備用的剩餘勞動力,則資本顯然將無法再生產。馬克思認識到這種危險:他清楚看到,過長的工作時間和致命的剝削程度必需受到限制,而在這一點上,國家立法對保護資本的再生產和勞工的性命同樣重要。保護勞動力的社會再生產所需的條件,與資本再生產所需的條件向來總是有潛在的矛盾。資本家希望以最低的成本令勞工再生產(即有辦法第二天繼續工作),卻同時不希望勞工們獲得力量或採取反對資本主義再生產的政治行動。

矛盾14  自由與宰制
自由的當代意義和定義,是否容不下反資本主義構想?我們奉行的概念,是否只是支持現狀,並且更深刻地印證了資本有關人權和社會正義的扭曲觀念?資本的經濟引擎是否非常有力地堅持某些基本的但偏頗的自主和自由觀念,以致面對自由vs宰制這個關鍵的政治問題時,我們只有兩種處理方式(壞的是一種是企業家導向的,好的一種是偏向自由人道主義?)

美國對捍衛自主和自由的關心,被有系統地用來替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勢力辯護,證明其宰制世上許多地方是正當的。美國追求自主和自由的絕對價值時,向來不排斥訴諸強制和暴力手段。

有關追求自主和自由的政治辭令是騙人的,被偽善者用來掩飾追求利潤、掠奪和宰制他人的腐敗惡行。宰制可以偽裝成自願的,或是藉由說服和意識形態操控達致。

堅持以純粹的自由市場觀念看社會,它「把經濟等同契約關係,把契約關係等同自由」。「即使失業和貧困出現時會無情地限制自由,但我們無法要求選民、資產所有人、生產者或消費者為此負責。」-博蘭尼

資本的自由是以其他人的不自由為基礎。如果真正的自由境界始於擺脫貧困,則基於積極製造稀缺、貧困、勞動力過剩和欲求不滿狀態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可能容許我們進入真正的自由境界。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