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倉促本身是二十世紀的一種惡毒態度。急著做事,代表你對事情不再關心,想改忙其他事。我只想慢慢探討,仔細一點,透徹一點,秉持我發現斷針之前的那份態度。發現問題癥結的關鍵沒有其他,正是那份態度。(p38-39)
3. 我每次會盡量選一本難度超高的書,朗讀給他聽,作為問答的基礎,而不是滔滔不絕的單方面朗讀。我會讀一兩句,讓習慣問到底的他發問,然後回答他的問題,接著再讀一兩句。經典文學很適合以這種方式詳讀。(p55)
4. 除了一眼看得見的表象之外,底下另有更大的意義。人如果察覺這些小小的差別,注意的時間夠久,小差別有時候會擴展成大啟示。(p67)
5. ⋯⋯如果有人發牢騷,只會讓其他人更加辛苦。這裡的人有耐力。他們明白咬牙向前的方法。⋯⋯真正耗損他們身心的,正是嫌東嫌西的念頭.(p94-95)
6. 科學方法必備一本實驗筆記簿,大小事務全照規定寫下來,一眼可知現在、過去、未來、理想的各種狀況。
記在筆記簿上的邏輯語句可分為六大類:
一、問題的陳述
二、問題起因的假設
三、測試每一種假設的實驗
四、實驗的預計結果
五、實驗的觀察結果
六、實驗結果的定論(p141-142)
7. ⋯⋯想逃離日常生活中痛苦的粗野與無望的枯燥,掙脫個人飄忽不定的慾望的枷鎖。溫和的心性渴望逃離嘈雜擁擠的環境,投奔高山的靜謐,讓眼睛自由翱翔於仍純淨的空氣,欣賞恬靜而永恆的形體。(p119)
8. 有時候,旅行過程勝過抵達終點。(p124)
9.康德說,現實的有些資料無法由感官立即提供,他將這種知識稱為先驗(a priori) 。先驗知識的一例是「時間」。時間看不見、嗅不到、聽不見、摸不著、嘗不出滋味,不存在感官資料之中。「時間」是康德所謂的「直覺」(intuition),必須在人接收感官資料的同時由心智提供。
空間也是,唯有在我們接收的印象上套用空間和時間的概念,世界才不至於無法辨識,否則天地會亂成萬花筒,顏色、花樣、雜音、異香、痛苦、滋味全無意義。
先驗概念源自人類的天性,不是由客體產生的東西,也不是由先驗知識產生客體。先驗知識提供一種過濾的作用,決定人類能接受什麼樣的感官資料。⋯⋯因為人腦力具有先驗概念,知道世界具有連貫性,不會在閉眼的瞬間消失,一睜眼又出現。人類認知裡的現實是一種連續合成的東西,組成元素來自一組固定的層級,裡面包含先驗概念與萬變的感官資料。(p136)
10. 工匠從來不會遵照單一指令去做事,而是在碰到問題時靈機應變。基於這個原因,他做事時心無旁鶩,只不過他沒有處心積慮要進入心無旁鶩的境界,而是他的動作和機器一起進入和諧的狀態。他不遵照白紙黑字的指令,因為實物的本質決定他的思想和行動,而思想和行動反過來同時改變實物的本質。實物和他的思想一同演進,直到實物變得正確了,他的心智才會同時寧靜下來。(p169)
11. 我們生活在動盪的時代,我認為動盪感的成因是舊思想無法應付新經驗。我曾聽說,真正的學習只有一種,只有碰到障礙才學得到真東西。碰到障礙時,你不能擴展已知事物的分支,而必需先停下來,往左右飄移一陣子,直到摸索出一個允許你擴展已知之根的門道為止。(p171-172)
12. 她不知如何描寫波司曼,是因為她回憶不出值得複誦的說法。奇怪的是,她不知道自己可以找找看,不懂得以個人的新角度看待事物,付諸文字,不需把全副精神放在別人說過的話。當範圍縮小到一塊磚頭時,便突破了心障,因為她不得不正面去觀察主題,寫一些原創的東西。
一旦學生領會獨立思考的心得,他們也能親眼看見事物,能說的東西多得數不清。這也是一種建立自信的作業,因為無論題材再怎麼瑣碎,筆下的文字全是他們個人的作品,而非描摹他人的產物。⋯⋯模仿是一種惡習,非破除不可,否則真正的修辭教育無法進行。這種模仿似乎是一種外在的強迫力。幼童沒有這種外在強迫力,應該是後來才有的,可能是學校教育的結果。(p195)
13. 登山時應該在心浮氣躁和精疲力竭之間力求平衡。然後,當你不在想著終點的時候,每一步都不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每一步的本身都是一場獨特的事件。⋯⋯只為了未來的目標而活是膚淺的行為。(p207)
14. 任何行為,如果以自我美化為最終目標,終將以災難收場。現在,我們父子正在付出代價。如果登山的目的是想證明自己有多厲害,幾乎永遠無法攻頂成功。即使登上山頭,那種勝利感也嫌空洞。為了延續這種勝利感,你必需以其他方式再三證明自我,終其一生打腫臉充胖子,天天擔心自己的假象不夠真實、總有一天會被人拆穿。這終究不是辦法。(p213)
15. 在素人眼裡,「證明自我」的登山與「無我」的登山或許看不出什麼區別,兩種登山客同樣是一步接著一步走,同樣是一呼一吸,同樣是走累了就休息,同樣是休息夠了再前進。但是,兩者的差別可大了!自負心重的登山客有如失調的樂器,前進的腳步不是快半拍就是慢半拍,常常漏看日光穿樹而來的美景。步伐凌亂顯示他累了,但他照走不誤。除此之外,他也隨便亂挑休息的時間。他不時抬頭向前看路,即使前一秒才剛看過,知道前方的狀況,依舊照看不誤。他不顧狀況,不是走得太快就是太慢,講話時總是談論其他地方、其他事情。他的人在這裡,心卻不在這裡。他對這裡不滿,想再往山路的遠方前進,但當他走到了遠方,他照樣不滿,因為剛才的遠方,現在成了這裡。他找的東西、他要的東西,全在他的周圍,但他全都不要,因為那些東西全在他的周圍。他的每一步走得辛苦,身心都吃力,因為他把目標想像成外在又遙遠的東西。(p214)
16. 你一次想做太多事時,腦筋通常會打結。這時,你應該做的是,不要勉強把文字逼出來,如果硬逼自己,打結反而會更嚴重。你現在應該做的是,把事情分開,一次做一件事。現在的你一面思考你想說什麼,同時用思考你想先說什麼,太為難自己了。所以,把兩件事分開。先把你想講的東西全列出來,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分順序。待會兒,我們再照順序排列。(p280)
17. 頓悟是一種頭腦淨空、具有「初學者心智」的一種「虛無而富有各種可能」的彈性態度。你在知識火車的最前鋒,行駛在現實鐵軌上。你換個想法思考,不要把這一刻當作值得畏懼的一刻,而是當成值得開墾的一刻。頭腦打死結的時候,可能比想法擠得水泄不通的情況更好。
問題的解決之道通常乍看之下「不重要」或「不適合」,但假以時日,打結的狀態會讓解決之道漸漸聚現出真正的重要性。解決之道顯得渺小,是因為你既定的觀念-導致腦筋打結的評估方式-讓解決之道顯得渺小。
但現在你想想看,無論你再怎麼抓住打結現象,打結現象遲早會消失,人腦最後會不假外力,解開死結。除非你是打結大師,腦筋一打結就永遠解不開,否則無法避免自行解結的自然現象。沒有必要對打結心生畏懼,因為打結的時間越長,你愈能認清「質素」。「質素」的現實每次都能助你解結。
人不應該避免打結。打結是所有「真理解」的前身。收攝自負心,納受打結,才是了解所有「質數」的關鍵,在機械工作上如此,在其他事務方面亦然。打結之後會對「質素」有另一番心得,所以許多無師自通的修車師傅才會比技職學校出身的人優秀。技職學校出生的人學會了處理所有事情的方法,獨缺應付新狀況的訣竅。(p287)
18. ⋯⋯你想不出如何解開死結,因為你想不出新的東西,因為你無法看見任何新東西。(p288)
19. 內心寧靜完全不是科技的表面工夫,而是科技的全部。能產生心平氣和的才是佳作,而破壞心平氣和的是劣質。產品規格、測量儀器、品質管制、最後檢測,這些全是達成目標的手段,目標是讓工作者獲得內心寧靜。⋯⋯像慧眼識「善」,想了解好看的理由何在,想在工作中與善結合為一,就是要先培養內心的祥和,寧靜之後才能看得見那份「善」光芒四射。(p295)
20. 內心寧靜發生在三種層次的理解。第一種是肉體的祥和,第二種寧靜是心神祥和,也就是心無雜念。第三種是價值祥和,必需摒除龐雜的慾望,清心從事日常生活萬務。
這些內心的雜質阻礙了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丑陋與笨拙引進你的言行與思想中。
佛教禪宗進行「打坐」時,不讓主客體二元論宰制個人意識。而我則主張,在進行摩托車維修時,人應該「純修理」,不要讓自身與物體各自為政的想法盤據腦中。不受這種心物分離感的控制時,人才會對自己做的事情「關心」。關心就是這一種認同感,能將自己視為手邊的工作。有了這種認同感,人也會看見關心的反面,看見「質素」本身。
因此,維修摩托車時,必需培養一份心物合一之感,從事其他工作亦然。成功達成心物合一之後,其他事物會不假外力產生。內心寧靜能產生正確的價值、正確的價值產生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思想產生正確的行動,而正確的行動則能把工作做好,以實體來映照作品內在的祥和,讓外人看得到。
唯有在個人價值正確時,社會價值才會正確。想改善世界,應該先從個人內心出發,從自己的頭腦、雙手做起,然後逐漸向外開展。(p297)
21. 你的生活觀也要正確才行。生活方式賦予你規避陷阱的性情,讓你容易看見正確的事實。(p322)
22. ⋯⋯只能一直騎下去,直到我們找到哪裡不對勁,或是直到我們發現錯在哪裡。我們也搞不清楚。你懂嗎?(p340)
23. 在中世紀哲學教師詮釋下的亞里斯多德傳統裡,人類算是一種理性動物,有能力尋求並定義好生活,進而去實踐,這就是人性的「第一原則」。(p341)
24. ⋯⋯我不希望凡事以道別為前提。(p351)
25. ⋯⋯人與人的實體距離與寂寞無關。造成寂寞的是心靈距離。(p353)
26. 會修車的人,在不得不做些無聊的事情時-再有趣的事情遲早也會變無聊-每次一開始都會尋找「質素」,以提高興致,也會暗中追尋這些「質素」之道,他只是想提高「質素」感,藉此將手邊的工作昇華至藝術的境界,如此一來,他很可能發現,他變成一個更有意思的人,比較不會被身邊的人當成一個物體,因為他在決擇「質素」的時候也改造自己。不只是工作和個人獲得提升,連周遭的人也會受影響,因為「質素」往往會像波浪一樣向四面八方盪漾出去。他原以為自己做的這種「質素」工作不會被人看見,現在獲得重視了,看見的人會因為這份傑作而心情變好,有可能將這份好心情傳遞給他人,因此「質素」能以這種方式傳遞不息。(p354)
27. 你必須橫越那座寂寞之谷。你必須親自去橫越它。無人能代你橫越。他穿越寂寞的山谷,走出神話思維,彷彿走出一場夢,看見所有的意識、神思全是一場夢,不是別人的夢,而是自己的夢,必需靠自己努力才能繼續做下去的夢。後來,即使是「他」也消失了,只剩夢見自己的這場夢。而他不惜犧牲自己奮戰捍衛的那份「質素」,那份卓越,從未叛逃,一刻也不曾有人領悟,如今在他的心眼裡顯靈,他的魂魄得以安息。(p389)
28. 當然,考驗永遠不停息。只要人活著,必定會碰到不快樂和不幸的事,但我現在有一種感覺,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受,而且不僅僅是表面的感受,而是直透心坎:我們贏了。從現在開始,情況會好轉。人多多少少能直覺這種事。(p40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