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無敵星星


「就像草莓有草莓的味道,生命的味道,就是幸福」-阿倫

「當我們健康、吃得飽、感到舒適、安全、生命蓬勃發展、有知識、受人尊敬、不孤獨、置身於愛之中,便會感到幸福。」-Steven Pinker

我從很小,就把幸福當成是願望,生日的時候、看到流星的時候,都會在心裡祈求能得到幸福,「希望你幸福」也是我給人的「最高的」祝福。我記得有一次上課的時候,老師問大家,如果你能許一個一定會實現的願望,你會要什麼,「幸福」,我不假思索的回答,但老師說,難道你不想要健康或財富?我說幸福就包含了所有那些東西,對我而言,幸福就是瑪麗歐遊戲裡的無敵星星,有了它,一切就沒問題了,老師卻說幸福不是我想的那樣⋯⋯。那幸福到底是什麼,又要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呢?這些問題一直放在我的心裡,等著被解答,直到去年我看了一堂關於幸福的課程,沒錯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一堂「哈佛的幸福課」,聽了這門課,讓我對幸福有了些粗略的瞭解,我開始去找一些其它書來看看,以下是我對幸福這個題目的一些分享。


首先,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會覺得把「幸福」當成目標來追求是很虛無縹緲的事,不太實際,或更糟的是,聽起來好像有點自私。但我卻覺得,幸不幸福很重要,一個不幸福的人生怎麼會讓人有動力走下去?如果一早睜開雙眼就知道,今天擺在眼前的是不幸的一天,我可能連起床的力量都沒有。另外,一個幸福的人不會是自私的人,因為幸福擁有感染力,有幸福的父母才會有幸福的孩子,才會有一個又一個幸福的家庭,然後組成一個幸福的社會,我不太相信一個幸福的人會去殺人放火。但有一件事我倒是願意承認,那就是幸福是「唯心主義」,一方面因為,幸福在很大的部分取決於個人的感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小於內心的想法和感覺;而在另一方面,當人們在獲得基本的物資、財富之後,幸福感不會再隨著以上的那些事物的增加而提升。


那到底什麼是幸福?其實我在定義幸福上面遇到了一些困難,原因就出在happy 和happiness這兩個字上面,在我讀的書和上的課裡面,我覺得它們說得快樂其實就是指幸福,因為happiness是happy的名詞,但在中文𥚃haapy是快樂,而happiness是幸福,這就讓人傾向再給予它們不同的定義,而我也的確在弗德瑞克•勒諾瓦的<<喜悅的力量>>這本書裡面找到了「快樂」和「幸福」的區別。書上說:幸福是一種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持續的快樂,一種持續的滿足感。但我決定不細分快樂和幸福,而只要去區分享樂和幸福,也就是說,幸福和享樂是兩種不一樣的狀態,享樂能短暫地滿足我們的慾望,但慾望不會因為享樂就消失,享樂不斷地渴求更多,幸福才能真正地將我們從慾望中解放。

我覺得幸福是各種情緒加減總和之後,呈現出正向和積極的心理狀態,也就是人會經歷生氣、悲傷、嫉妒、不安、懊悔等各種情緒,這些是過程,有高有低,情緒會過去,但人還是擁有自己某一程度的幸福水平。幸福是我們追求的一種目標狀態,是需求被滿足的信號,也是趨使我們向前的動力,讓我們關心自己的生活。

要如何達到幸福?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要先講二件我從耶魯的心理學課學到關於幸福的事。首先,外在所發生的特定事件對幸福感沒有持續的影響力,因為人會習慣,譬如中樂透很開心,一旦適應之後,幸福感又變回本來的水平。再來,幸福感是相對的,例如在一個貧富懸殊極大的國家,窮人會更容易覺得不幸,但若大家都一樣窮,窮人不會覺得自己特別悲慘,也就是人會透過比較來決定自己幸不幸福。

書裡提供許多達到幸福的方法,在梳理那些想法的過程中,我領悟到一件關於幸福很重要的事,那就是幸福雖然是名詞,但它其實更像是動詞,也就是必須要靠著行動去得到,不能被動地等待幸福的降臨,有時它甚至必須付出辛勞才能獲得。如同哲學家阿蘭在<<幸福論>>說的:「愉快的根源來自於積極的去做,而非消極的承受。但是,因為人們只消把糖放進嘴裡,什麼都不做等糖融化,就能得到小小的歡愉,使得許多人便想依樣畫葫蘆地品嘗幸福,最後卻無不感到失望。」

如何幸福
1.掌控思想
從思想開始,有意識地去追求幸福,擁有幸福的意願。有很多時候,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為做了讓自己不幸福的選擇,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謹慎地對待和管理自己的生活,運用理性辨別並判斷,找出適合自己,屬於自己的幸福之道。

2. 設定目標
設定目標是為了能夠專注在當下,知道該何去何從之後,更可以享受過程,投入在手上的事物之中,因而忘卻自我、不再想到日常的煩憂。目標的設訂必須兼顧長期和短期利益,符合自己的喜好和人生觀,並且能讓自己發揮潛能。還有關於目標,波西格在<<禪與摩特車的維修藝術>>裡說得很好:「每一步都不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每一步的本身都是一場獨特的事件。⋯⋯只為了未來的目標而活是膚淺的行為。」

若是我們能喜愛自己手上正在做的這件事,那麼努力的過程也能帶給人們幸福。有時為了完成目標,必須要有無比的耐心,但也不是說為了目標就只能不顧一切拼命忍耐,而是經過衡量後,以合理的方式行動。

3.成長
有所進步和成長,會讓人感覺幸福,史賓諾莎將喜悅定義為「人類從最小到最高完善境界的歷程」。人類會努力持續自己的存在,增加生命的力量,也就是Steven Pinker所說的-「生命蓬勃發展」,當我們茁壯、進步,我們會幸福,而為了成長和進步,則必須學習,因此才會有所謂的「終身學習」一說。

4.要被理解而非被讚美
在哈佛的幸福課裡,塔爾•班夏哈提到為了要得到別人的讚賞是一件多麼辛苦的事,彷彿薛弗西斯不斷地要把巨石推上山一樣,是永無止境又徒勞的任務。所以不要尋求他人的讚賞,而是要被對方理解,理解真正的自己。幸福要從自己身上尋找,如同哲學家阿倫所說的:「⋯幸福只有被你緊抓在手裡時才是幸福。倘若你在自己之外的整個世界去找尋它,你絕不會找到看起來像是幸福的東西。」

5.滿足
不滿的人即便他擁有了一切,他一樣無法感到幸福,所以我之前才會說幸福是「唯心主義」-「每個人的世界都來自內心。從我們眼中看到的世界不等同他親眼所見的世界,而是我們感受到的世界。一個在某處感到快樂的人,到了任何地方都會快樂;一個在某處不幸的人,到了任何地方都會不幸。」(<<喜悅的力量>>),最後再看看波西格和他兒子登山例子,他的兒子在爬山時,只想一直往上前進,他對這裡不滿,但當他走到了遠方,他同樣不滿,因為剛才的遠方,現在成了這裡。他找的東西,全在他的周圍,但他全都不要。所以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辛苦,身心都吃力,因為他把目標想像成外在又遙遠的東西。希波的奧古斯丁說:「幸福就是持續渴望我們已經擁有的事物。」

有時,人必須接受生活的真實樣貌,當我們盡了全力去爭取和奮鬥後,我們就該接受結果,甚至是放手,而不是任由自己被負面情緒淹沒。

再來我要談談比較外在的部分
1. 健康
要得到幸福,不只是心靈和精神方面的事,身體的部分也扮演很大的角色。實際上,一個沒有健康的人,很難感到幸福。從掌控自己的身體狀況開始,達到肢體的協調,規律的運動、正確的飲食習慣、良好的作息都能有所幫助。和自己的身體產生聯結,好好感受自己的身體。

2. 時間充裕
充實的生活不代表急迫、快速的步調,快節奏和繁忙的生活會帶來過大的壓力,還會造成身體不適。時間如果不夠,人們便無法發揮創意,做出改變,而只是不斷重複讓自己不幸福的生活模式。

3.良好的關係
哈佛的一項超過七十五年的長期研究顯示,良好的關係,能讓我們維持健康和快樂。人必須他人產生連結、建立有意義的關係,置身於愛和關懷之中才能感到幸福。

4.幫助別人、貢獻自己
幫助別人,貢獻自己會讓人幸福,是因為在付出的過程中,我們能發現自己的價值,知道自己原來是個有用的人,自己有能力成就一些事情,因而肯定自我。

5.整理
整理包含整理有形的物品,和自己的人生。因為當在面對了自己和物品的關係之後,就會被賦予力量和勇氣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透過「整理」,而學到如何放手和珍惜。麻理惠在<<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中說人們無法丟棄東西是因為「對過去的執著」和「對未來的不安」,丟掉東西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它逼迫人們直視自己的過去,看到自己造成的浪費也會有深深的罪惡感,可是要幸福就非如此不可。霸佔著大量的東西不丟,並不代表就是愛惜物品。而且恰恰相反,透過減量到自己能夠確實掌握、面對的程度,物品與你的關係才會充滿生命力。」在經過好幾百次的判斷之後,自己最重視的是什麼就會浮現,人生的方向似乎就會跟著明確了起來。從此你就會因為被自己所喜愛的物品圍繞,而感到幸福,而它們也會因為你的珍愛而閃閃發光。


以上的這些只是書上或課堂上提到的一部分,在上述那些方法之外,還可以再加上很多項目,但當我開始思考「幸福」這件事時,我發覺關於幸福,不只是你知道些什麼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做了些什麼。事實上「幸福之道」對很多人來說不是新的知識,但真正做到人卻不多。到頭來,或許我們根本不需要對幸福的定義鑽牛角尖,或者想出更多的方法,而僅僅是選出幾種適合自己的方式,然後真正的去做,付諸行動。就跟開車一樣,即便有了許多駕駛的知識,卻從不上路,也是枉然。最後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有關幸福的書,大部分是自助的書,「自助」這個詞有兩個意思,第一你必須要幫助自己,第二就是你要靠自己,或許這就是關於幸福,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最基本的事了。

相關閱讀
1. 領悟幸福之道的人-<<種樹的男人>>-讓•紀沃諾

2. 簡單的幸福-<<織工馬南傳>>-喬治•艾略特

3. <<論幸福>>-阿蘭

4. <<更快樂>>-塔爾•班夏哈

5. <<喜悅的力量>>-弗德瑞克•勒諾瓦

6. <<幸福眼鏡>>-河合隼雄

7.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近藤麻理惠

8. <<烏托邦的日常>>-葛瑞琴•魯賓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