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失敗免疫的意思,不是避免事情不照著期望走,而是避開多數失敗帶來的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是生命不必要的重擔。
在這場生命設計旅程中,我們讓自己轉換成積極行動的心態,每當心中出現疑慮,就知道是該做點什麼的時候了。
一旦成為生命設計師,活在持續發生的生命設計創意流程中,就不可能失敗;你只可能不斷進步,從不同的體驗中學到東西。(p214)
無止境的失敗
免疫的第一階段-積極行動,趁早失敗,深信失敗為成功之母之後,失敗的痛就會消失。
哲學家詹姆斯•卡斯(James Carse)寫過一本有趣的書,叫<<有限與無限的遊戲>>(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卡斯說, 我們生命中做的每一件事,幾乎都是有限或無限的遊戲。如果是有限的遊戲,我們會照規則走,以求獲勝。如果是無限的遊戲,我們會為了享受一直玩下去的樂趣,而實驗規則。
生命同時充滿有限與無限的遊戲。(「遊戲」二字,不帶有「不重要」或「幼稚」的意涵。這裡所說的「遊戲」,只是我們如何在世上採取行動,以及我們多重視自己的行動。)
這一切和生命設計有何關聯?那就是:當你記住,你永遠在玩活出自己的無限遊戲,努力設計生命,向世界呈現你的美好,你不可能失敗。抱持無限遊戲的心態時,不僅能減少失敗率,還能真正對失敗免疫。當然,你可能會感到痛苦、失落、遭遇重大挫折,但那不會減損你身為一個人的價值。體驗挫折不代表你的生命「失敗」了,你永遠可以再站起來。(p217)
「所是」與「所做」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努力平衡自己究竟是「所是」(human beings,東方文化比較流行),還是「所做」(human doings,西方文化比較常見。「所是」或「所做」 ?要追求真正的、內在的我,還是忙碌、成功、外在的我?究竟是哪一個?生命設計認為這是偽二分法。生命是永遠不可能「解決」的棘手問題,只需打造通往前方的道路,讓自己愈來愈能好好活著就可以了。
設計生命時,我們先從自己是誰開始,提出許多點子,接著試著做看看,然後做出最佳選擇。過程中,相關體驗會培養、運用到你的人格和身分認同,進而讓各面向開始發展-你會更成為你自己。如此一來,你開啟了十分有效的成長循環,自然而然從「是一個人」(being),變成「做一個人」(doing),再來是「成為一個人」(becoming)。接著再次循環,「更接近你的你」(你的新的所是being),開始做(doing)下一階段的事,如此無限循環。
若有正確心態,生命的每一章-不論是大獲全勝,還是痛苦又失望-都能持續推動成長循環。用這樣的觀點去看事情、體驗事情,就永遠能在這場「在世上找尋並參與自身生命」的無限遊戲中獲勝。
請接受自己的缺陷、弱點、重大失敗,以及所有無力掌控的事。正因為有種種不完美,生命才值得活、才值得的設計。(p219)
1.記錄自己的失敗。
如果想養成「化失敗為成長」的習慣,建議一個月記錄一、一兩次,直到養成全新的思考方式為止。失敗重擬是可以帶來失敗免疫力的好習慣。
2.分類失敗。
把失敗分為三類後,比較容易看出成長的契機。
•失誤(screwup) 是指通常會做對的事出現簡單的錯誤。你不是沒辦法做得更好。一般來說都沒問題,所以沒必要從這類錯誤中學習- 你只是一時不小心失誤而已。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承認自己搞砸了,道歉,然後往前走。
•弱點(weakness) 是一直存在的缺點帶來的錯誤。這類型的錯誤反覆出現,你清楚這類錯誤的源頭,它們是老朋友。你大概努力修正過,也有最大程度地改善。最佳策略是避開會導致相關錯誤的情境,而不是想辦法改善。
•成長機會(growth opportunity) 是不必發生的錯誤,至少不必發生第二次。這對失敗的源頭找得出來,也有辦法修正。注意力應該放在這類型的錯誤上,其他報酬率不高的錯誤類型,不要花太多時間。
找出成長心得
我能否真的改善那些成長機會型的失敗?我可以學到什麼?哪裡出錯(關鍵的失敗因素)?下一次可以改成什麼作法(關鍵的成功因素)?找出下次可以扭轉乾坤的心得,記下來並付諸實行。
別和現實作對
一旦明白,沒成功的原型依舊能帶來說明「此地現況」(我們的新起點)的寶貴資訊,就能對失敗免疫。
生命設計沒有錯誤的選擇,也沒有懊悔。只是提出原型,有的原型成功,有得失敗。而失敗的原型,有時會帶來最重要的心得,下次就會知道哪裡要不一樣。人生不是一場決勝負的比賽,而是要學習,玩無限的遊戲;用設計師的心態面對人生,我們將永遠好奇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