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的樂趣為什麼消失了?噢,從前那些閒晃的人都到哪兒去了?民歌裡那些遊手好閒的主人翁到哪兒去了?那些以日月星辰為家,從一個磨坊晃盪到另一個磨坊的漫遊者,他們到哪兒去了?他們和鄉間小路,和草原,和樹林裡的隙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有一句捷克諺語用了一個隱喻來定義這種悠閒的甜美感覺:他們凝望著上帝的窗口。凝望上帝窗口的人不會無聊;他們都很幸福。在我們的世界裡,悠閒成了無所事事,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無所事事的人是挫折的,是無聊的,他們永遠在沒事找事。」
<<緩慢>>-米蘭•昆德拉
「純粹的喧囂忙碌,創造不出什麼新鮮事,只是不斷複製、加速現有的事物。」
<<倦怠社會>>-韓炳哲
這星期有點忙碌,每天都要出門,沒有一段完整的時間用來閱讀或做自己喜歡的事,會讓我變得有點煩躁。星期三的那天,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大熱天一直動來動去,汗流個不停,很討厭。有點被惹毛的我,賭氣坐在沙發上,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就那樣暫停五分鐘。
這五分鐘的時間讓我在連續的行程中,停下來,換氣。有時我覺得每天的生活就像是一場停不住的賽跑,過程中只想閉起眼睛,全力衝刺到終點,忘了要呼吸。如果沒有在一天裡面,把工作從待辦事項中一項一項劃掉,心就不踏實,彷彿時間被蹉跎了。明明想掌控時間,到頭來卻被時間掌控,「生產力」、「效率」是腦海中關不掉的提示音,一天又一天,在快步調的節奏,一切變得印象模糊。
我所嚮往的悠閒,從容和優雅全都不見了,除了睡覺的時間,什麼時候允許自己的腦袋空白?什麼時候讓眼睛休息讓手停下來?非得要到頭都脹痛,眼睛發痠才知道累,然後覺得對自己的身體有點過意不去,這份內疚又造成心理的負擔,心理又影響生理,整個人好像在鬼打牆。
有必要思考一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觀察了自己做事的模式和生活的方式,發覺我最近一直在心裡跟自已說:「沒有等一下,就是現在」,這句話把自己逼得太緊,當然這是一句督促自己不要拖延的句子,但用在像我這種本來就是急性子的人身上,就有點火上加油了。不是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須要「立刻」被處理,沒有把事情分優先順序、輕重緩急,都要馬上完成的結果就是,一心多用之後就精疲力竭。
我總是在做一件事的時候,腦中還在想著另一件事,譬如收衣服收到一半就跑去洗個碗,或整理垃圾整理到一半又去擦個地板什麼的,總覺得這樣好像可以節省時間,同時做很多事,但其實這種做事模式長期下來是要付出代價的。我變得不容易專注,而且忘東忘西。當然會不專注,因為我一下做這件事一下子那件事,在各項工作中不停切換,當然會忘東忘西,因為我根本沒有把全部的心思放在當下的那件事上,就像我老是會忘了自己出門時鎖門了沒,因為我總是在想著等一下要去買什麼,進辦公室後要做什麼。
在<<倦怠社會>>這本書中提到:「多工作業絕非文明進步的展現,因為不是擁有多工作業的能力就能變得比較能幹,這反而比較像是一種能力退化的現象。文化的前提是一個能深度專注的環境,但注意力結構的變遷,使人類社會越來越像荒野之地。」人們被訓練到要對刺激立即做出反應,這中間沒有保有思考的空間,沒有經過思考的行動,無法在腦中留下記憶,一切的日常舉止變得像是反射動作,自動化,再也記不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我想,是我太貪心了,老是想在有限的時間裡面排入太多的行程,忘記留給自己一些空白,所以我不再對自己重複「沒有等一下,就是現在」,而是:「停下來五分鐘的時間」,提醒自己每天快板的節奏中,也要有五分鐘的停頓。緩慢和停頓是為了譲生活的經歷刻骨銘心。有時候人需要的只是好好的呼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