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孤獨的獵手


出版社:自由之丘,作者: 卡森.麥卡勒斯 ,譯者:陳笑黎,出版日期:2011/12/01


一本捨不得讓人讀完的小說,珍惜地翻閱著每一頁,被其中的孤獨緊緊地抓住,卻不令人感到窒息,一點都不想從作者卡森•麥卡勒斯所營造出的氛圍中離開,這就是讀小說最單純的愉悅了。

<<心是孤獨的獵手>>是麥卡勒斯的處女作,或許就是因為最初,所以毫不做作,沒有賣弄,真實的貼近人生,讓人看見原來孤獨不是什麼文藝腔,不是什麼悲傷春秋多愁善感,而是生命中每個無法被人理解的時刻,不能和人溝通交流,理想因現實必須屈服,覺得全世界這麼多人,卻好像只有自己一個人的那種時刻。為什麼明明那麼接近但感覺那麼遙遠,為什麼身邊沒有一個懂自己的人呢?孤獨是書中每個角色共同的處境,逃脫不了,又沒辦法假裝它不存在,只能奮力掙扎,在孤獨裡能抓住什麼就抓住什麼,就怕會墮落深淵,再也爬不起來。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美國南方貧困的小鎮,黑人被欺壓得不到正義,工人階級被壓迫得不到平等,每個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活得太窮又太忙,沒有辦法思考除了讓自己溫飽之外的事,那些和活下去同樣重要的事。小說中有五個主要人物,善於聆聽的辛格,熱愛音樂的米克,投入民權運動的黑人醫生考普蘭德,想解放工人的布朗特,和喜歡觀察的咖啡店老闆比夫。

米克想當一個作曲家,她對音樂極有天分,但因為家裡窮負擔不起她的夢想,她只能躲在暗處偷聽有錢人家的收音機,把她聽到的曲子牢記在腦海中,在生活中不停地溫習和拼湊那些片斷。她沒有辦法和她認識的人分享她的夢想,她知道別人會認為她不切實際,並且澆她的冷水,就像她哥哥所做的那樣,殘酷地告訴她,她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做出一把小提琴,只能用錢去買。

考普蘭德醫生的內心一直有一個使命,就是拯救自己的黑人種族,讓他們過著有尊嚴的生活,擺脫服從和懶惰的枷鎖,並且獲得服務的機會而不是一輩子無用地勞動。但他的孩子們,他的族人都怕他,認為他只想改造他們,批判他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考普蘭德因此和他孩子們的關係愈來愈疏離。

布朗特認為整個世界都建築在一個謊言之上,沒有人看得見真相,沒有人「知道」,他獨自宣揚他的「道」,希望解放被壓迫和被剝削的所有窮苦人,讓這些人覺醒並捍衛自己的權利,過得自由和平等。可是每個人都覺得他是個怪人,滿口胡言亂語,沒有人想聽他說話,更不用說去理解他所謂的真相,大家只想離他遠遠的,不想和他有所牽扯。

比夫和他的太太艾莉斯雖然生活在一起,卻彼此不瞭解對方,和她相處,比夫感覺到離真實的自己很遠。他們之間也沒有孩子,在艾莉斯過世之後,他就孤單地自己經營咖啡館。

米克、考普蘭德、布朗特和比夫,這四人都和他們周遭的人和環境格格不入,找不到歸屬感。他們都是他們的狀況中那獨特的人,因為獨特所以不被人理解和認同。他們只能圍繞著一位聾啞人士辛格,向他傾訴所有的想法,哪怕辛格從來不曾真正懂得他們所說的,甚至也不能回應他們。但辛格仍舊是他們孤獨生命中,那一點點微小溫暖的火光,辛格的眼睛裡折射出他們的樣子,反映出他們內心深處的思想。

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看法,把辛格塑造成他們想象的樣子,因為辛格不會講話,所以不會有語言上的誤解或爭吵。像布朗特和考普蘭德明明都信奉馬克思,但兩個人卻沒辦法溝通,無法達成一致的結論,最後只能不歡而散。和辛格在一起卻不會有這種問題,雖然明明就沒有真正的在「對話」。但這或許是因為,這些人需要的只是,有一個人能聽聽他們想說的話,不帶任何偏見,也不做任何評論,只要安靜的待在他們身邊,就可以為他們帶來平靜和安慰,而神秘不說話的辛格正好滿足了他們的期望。

其實所有人的期望都不過只是一廂情願,一種理想的投射,辛格並不像大家所想象的那樣,他甚至也沒有對他們真正的敞開他的心。他真正關心在乎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他的聾啞朋友安東尼帕羅斯。他毫不保留的對安東尼帕羅斯付出友情,但他根本不是辛格所認為的那個溫柔,看清世事的人,而安東尼帕羅斯也沒那麼珍惜他們之間的友誼。這種盲目的崇拜,就如同其他人崇拜辛格的情況一樣,辛格做的夢就是個象徵,在夢裡安東尼帕羅斯跪在臺階的最上面,辛格跪在他的後面,而辛格的後面則跪著其他四個人,但最後臺階塌了。這個夢代表了他們的崇拜和寄託都不穩固,無法支撐太久,最後終究會墜落於孤獨之中。

那麼在孤獨的深淵如何找到希望呢?我想就像比夫的那一家深夜也不打烊的咖啡館,人們總是還可以在這找到一個庇護所。在最終章,作者麥卡勒斯也藉著比夫的頓悟來提醒我們,僅管孤獨就是人類的景況,僅管有時人們會有錯誤的期待和寄託,但只要不要放棄去愛去相信,不要放棄行動和奮鬥,只要擁有信仰就不會被棄於孤獨之中,就好比米克始終沒有放棄她的音樂夢,考普蘭德和最後和家人住在一起,傑克依然堅持著去每個美國南部小鎮宣揚他的想法,比夫的咖啡店也會一直經營著。而至於友誼,就如同雷•布萊伯利在他的小說<<華氏451度>>中所說的:「我們無法確切指出友誼形成的時間。正如注水入瓶,一滴一滴注入,最後必有一滴會使它滿溢;同樣的,一連串的善意,最後總有那麼一次會使心靈滿溢。」(p108)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