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的複調小說理論與狂歡化詩學


2016/03/16
巴赫金的複調小說理論與狂歡化詩學
20世紀是文學批評的世紀,有兩種流派消長
第一種聲音:向內轉,文學的內部研究
捍衛文學的特殊屬性,關注文學文本的審美形式,採細讀法
第二種聲音:向外轉,文學的外部研究
弗萊「原型」,注重文學作品和外部世界的關係和有機聯繫,泛文化批評
另一種(第三種)聲音,巴赫金的聲音,兼顧內外的綜合研究,對話-整合,人類通過語言與世界交往


動態語言觀-複調小說 
1.對舊有話語體系顛覆,非「唯理論」反封閉自足的系統性和索緖爾的只把語言做共時(抽象)系統研究
2.反獨白式,獨白是強加給語言的,是對語言的歪曲,允許不同價值體系自由表達,而不把自己的權威和意志強加於人,自由派的語言態度
3.以階級之間的「眾多腔調」,「眾聲喧嘩」取代,統治階級縮減語言文字的意義,使社會符號成為「統一的腔調」,強調來自社會的互動對話
4.反西方傳統邏格斯中心,非祟尚中心權威,非區分二元

複調小說理論:巴赫金於<<杜斯妥也夫斯基詩學問題>>中提出
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互不相融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的不同聲音組成真正的複調。是一種全新的小說,多聲部,全面對話的小說,突破獨白型(單旋律),使小說減弱了由作家全知全能式安排的封閉性,呈現出開放性。

杜氏三方面的藝術創新
1.創造出人的形象的全新結構,一個沒有納入最終完成作品的現實生活框架之中的他人意識
2.如何描繪自我發展的思想,這思想在人的事件方面得到了展示
3.發現了在地位平等、價值相當的不同的意識之間作為它們相互作用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對話性。

複調小說的思想涉及以下幾個關係問題
1.關於作者-(文本)主人公-讀者的關係
•創造過程和闡釋過程是作者、文本、讀者不斷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
•人物是冥思苦想的人,非只是客體,有人的完整性
•主要人物有自己觀點,是表現自我意識的主體,作者只是傳達人物的言行
•作家把"思想看做是不同意識不同聲音間演出的生動事件"予以描繪
•主角和作者之間呈現出一種平等對話的關係

2.關於複調小說和獨白小說的問題
•複調:是指不同聲部的旋律不同,通過和聲對位,結構成多聲部的交響式的織體。
•巴赫金借用複調與獨白對立,對"全知全能敘述者"創作主體的解構,人的思想意識,這一意識存在的對話領域及其深刻特別之處,是獨白型藝術視角無法企及的

3.關於對話性的問題
•一切都是同時共存,相互作用的,注意不同聲音之間的對話關係
•對話是一種新的藝術立場,使作者的立足點和視角發生變化,顛覆傳統作者中心主義
•對話不單指人際交談,也包括思想與文化內部的複雜運動
•兩個聲音才是生活的基礎
•對話主義體現著一種平等的、民主的文化意識,它反對對抗,主張對話,它的未完成性可將人們引向更廣闊的天地

狂歡化詩學(嘉年華式狂歡)
•體現了諸種意識形態(官方的與民間的)互文性
•嘉年華式的慶典是集體、世俗的,階級制度被顛倒,呈現歡樂,嘲弄權威,解放力量
•狂歡節上形成了一整套表示象徵意義的具體感性形式的語言
•主要精神:顛覆階級制,主張平等對話,強調未完成性,變易性,反對孤立自足的封閉性,和思想僵化以及教條
•核心:交替與變更,死亡與新生,摧毀與更新的精神
•狂歡式語言:植基於民間詼諧文化,容納粗俗化的廣場語言、伊索式的寓言語言、象徵、隱喻,模擬,調侃,它幾乎囊括了與雙聲語、一符多音以及與滑稽相關的一切美學範疇(醜、幽默、怪誕、喜劇性因素⋯⋯)
•利用下層民眾性不斷對以中心、權威自居的正統世界發出挑戰
•顛覆認知定勢、圖式,概念框架,思維模式,價值取向

巴赫金選擇小說展開他的狂歡化研究因為
•小說形式是未完成的,是在形成的體裁,正如它所描繪的現實世界
•它反規範,不允許獨白,是各種異質性成分的複合體
•小說性:在本性上是砸毀偶像,不斷探索的
•狂歡化的小說有自己的語言實踐,即狂歡式語言
•理想小說具有小說性,民間性和雜語性
•最少教條,獨白,富創造性和生命力

狂歡化文學獨特的藝術原則
1.新的藝術思維:顛倒看,正反面一起看
2.鮮明的指向性:動搖高級,權威的語言
3.從下製造文學革命
4.獨特的手法:有意混雜不同語言、風格、文體,打破文學性與非文學性,高雅與粗俗的界限。

例子
蘇格拉底的對話體,柏拉圖的<<對話錄>>

<<波波克>>
巴赫金的狂歡化打破作品結構,呈現自由,歡樂、複調,多元

影響
複調-敘事學,小說美學
對話-文學,人文研究反霸權
狂歡-經典作品深層意蘊和文化價值的發掘

巴特:在一部作品中能夠並行不悖地使用各種類型的語言,各自都得到鮮明的表現而絕不劃一

不同類型的語言:作者的、敘述者的,不同人物的

克來格:文學在文本中允許並平等對待任何其有意識型態的不同主張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