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藝術家畫像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作者:喬伊斯,譯者:朱世达,出版日期:2013/04/01

詹姆斯•喬伊斯的<<青年藝術家畫像>>是一本擁有自傳色彩的教育小說,書中以意識流的手法,和大量的內心獨白來描述主角斯蒂芬的成長過程。把重點放在斯蒂芬如何從徬徨困惑、感傷憂鬱、內向安靜的孩童因頓悟最終脫離宗教、家庭、國族的束縛,轉變成一個成熟且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藝術家。斯蒂芬把寫作當成歸屬,他要去創作,去感受生活之中的美,並且體驗生命,為了讓靈魂得到真正的自由,他選擇沈默,他寧願流放自己,也不要再伺候他不再信仰的東西。


斯蒂芬從小接受天主教的傳統教育,被灌輸要過節制禁慾的生活,若是墮落,在最後審判的日子來臨將會受地獄永不熄滅的烈火煎熬。斯蒂芬的童年就在嚴格的寄宿學校中渡過,還因為被同學捉弄誤遭教導主任鞭打,他鼓起勇氣向學院教區長告發教導主任,展現出英雄的氣概。在這段時期,他不時地想家。

青少年時期,斯蒂芬過了一段放縱的日子,流連於紅燈區,宗教裡的道德觀深深地使他感到痛苦和不安,尤其是學校裡一年一度的靜修,更讓他對自己犯下的罪惡後悔不已,他為失去的純真哭泣,他害怕自己的靈魂再也無法得到拯救。他向神父懺悔,並在之後每天都做彌撒,致力遵守誡命,把宗教的精神力量變成生活的重心,院長見到他如此虔誠,甚至希望他領受神的召喚成為一名神父。就是在此刻,斯蒂芬領悟到自己無法終生在一種毫無激情,只有清規戒律的日子中活下去,他不能放棄自由。他理解到他所希冀的智慧不會存在於宗教之中,而必須靠自己在這個世俗的世界中領會。他決定進入大學。

在等待大學錄取的結果時,他去海邊散步,在那他看到一個美麗的少女,他頓悟了,他要回應靈魂中充滿生命力的呼喚,他明白對於美的渴求,感官的享受不一定是種罪惡,他要當個藝術家,他要創造美。在大學就讀的期間,他從阿奎那的思想為基礎,試圖建構自己的美學理論,在此階段身旁有人要他一起參與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但他不願意為政治獻身,或者說他不相信這些運動的力量,他相信的是藝術的力量,和它所能帶來的改變。

小說結尾,斯蒂芬打定主意離開家鄉,他刻意要放逐自己,去過孤獨的生活。在逃離家庭、國族和宗教的牢籠之後,他找到了自己的路。但其實這不代表斯蒂芬(喬伊斯)不愛自己的國家,相反地,他終生都在書寫都柏林,他雖然用的是英語(統治者的語言),但他並不用傳統英語而是自創一格,這也是某種反叛吧!

「去活,去犯錯誤,去失敗,去成功,去從生命中創造出生命來!」(p229)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