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寶瓶文化,作者:唐.德里羅,譯者:何致和,出版日期:2009/12/02
P.S 本文經 Readmoo 編輯( Wolf ) 修改潤飾之後,刊登於Readmoo 平台
網址:http://news.readmoo.com/2015/07/30/miffy-don-delillo-white-noise/
「死亡會不會只是一種聲音呢?」「像電子噪音。」「你一直會聽見這種聲音,你四周全是這聲音。多可怕呀。」「總是一成不變,全白色的。」「有時這聲音會把我襲倒,」她說,「有時它一點一點滲進我的腦袋。」(p236) 這就是唐•德里羅的小說<<白噪音>>所想表達的-對死亡的恐懼。害怕死亡的情緒主宰了男女主角,這種恐懼變成了生命中的背景音,控制了他們的生活,在科技和生物醫學如此發達的年代,死亡不但沒有被戰勝,它甚至還進化,變得更難以捉摸和防備,生處在後現代的人們該如何面對死亡,或者該如何擺脫這無時無刻的恐懼呢?
傑克是「希特勒研究學系」的主任,他研究希特勒是希望希特勒的強大能保護他脆弱的存在,能幫助他對抗死亡的威脅。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儼然已成為傑克保命的護身符,被放在他的隨手可及之處。最好的例子就是,當他以為死神出現在他家草地上時,他緊緊地抱著<<我的奮鬥>>不放。因為他覺得希特勒超越了死亡,希特勒殺死了無數的人們,這種死亡是超越個體,超越個人的。傑克認為自己的死亡在希特勒的大屠殺之前,將會顯得渺小和微不足道,不再令他感到不安。他在學校的時候總要穿著黑色的學士袍和帶墨鏡,藉此塑造權威性。但他塑造出的僅僅是表像,即使是為他帶來名聲和成功的希特勒研究,也因為他不懂德文而搖搖欲墜。
在一次意外事件,傑克暴露在一種名叫尼奧丁的毒氣之下,死亡變得不再是一場夢魘,它成為了真實,日日夜夜侵蝕傑克的生命。就在此時他發現了妻子-芭蓓的秘密,原來芭蓓偷偷用自己的方式來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原來芭蓓和傑克一樣怕死,怕的想付出一切代價來擺脫這種恐懼。芭蓓分析研究,想找出對策,但所有的嘗試都起不了作用,唯獨和她的小兒子-懷爾德在一起時,她才能在恐懼裡稍微喘息,她才能感受到生命。傑克和芭蓓一樣視懷爾德為一種寄託,一種救贖,那是因為年幼的孩子還不知什麼是死亡,他們只知道體現自己的生命。不過芭蓓所不知道的是,她充滿活力,操持家務的樣子,也是傑克惶恐生活中的一抹希望,和一股力量,是事物正常運作的象徵。芭蓓若是被死亡的恐慌給擊倒,那麼傑克的生活也會分崩離析。
傑克和他的同事們討論死亡,溫妮認為就是因為有死亡才賦予生命實質,使生命變得珍貴和有明確的意義與美感。我想這是一種福禍相伴的概念,就像毒氣外洩卻帶來燦爛美麗的夕陽一樣,死亡讓人更珍惜生命,更認真的活著。另一方面莫瑞卻相信要解決死亡的問題就必須成為一個殺人者,像希特勒一樣,殺死了別人自己活下來,因此得到了力量得到了生命。聽了莫瑞的話,傑克開始謀略著要去殺人,諷刺的是,他卻在過程中發現了,救人才讓自己從死亡的恐懼中得到了解脫,救人反而讓他找到通往無我的方式。
<<白噪音>>不止是一本全面探討死亡的小說,它還是一部後現代主義的作品,討論早已失去黏著性的家庭關係,大眾文化,消費文明,宗教信仰的喪失和末世災難的降臨。小說描述一個充滿大眾媒體和科技的社會,電視和收音機成為家庭生活的中心。資訊不間斷的湧入,充斥每個角落,它們影響並且支配觀點和想法,人們失去了判斷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此外,媒體所播放的訊息經過不斷地解構,再生,早已分不清真實和虛假,最後只剩下符號和斷裂的訊息,被拚貼重製,喪失了實質的意義。媒體甚至被當權者所利用操作,來散佈和掩蓋消息,左右人民知的權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書裡有關當局對毒氣外洩訊息的封鎖,為了不讓民眾知道真相,引發不滿和恐懼或產生對當局的質疑和反動,他們決定犧牲那些被毒氣侵害的人們。媒體根本毫無正義可言,它在不必要的時候侵犯人民的私領域,報導八卦醜聞,卻在人民需要它為他們發聲的時候不見蹤影,真是十足的荒謬和諷刺。
不只是媒體,科技也全面擴散,科技的力量是把兩面的刀,同時帶來進步與毀滅,是既讓人感到安心也讓人感到威脅的矛盾。在書中提到傑克去自動櫃員機領錢時,當他輸入密碼看見自己的存款,他產生一種愉悅感,一種經由科技系統所帶來的富足的保證,使他感到自己被認同被證明。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某種微生物被發明出來解決毒氣的問題,這是種科技的進步,但毒氣的出現也同樣是一種科技所帶來的毀滅。唐•德里羅告訴我們不能只單純的崇拜科技的力量,更要防範它所帶來的負面結果。
這個社會除了媒體和科技,它也是一個消費過剩的社會。人們企圖以消費的行為來建構主體,填補空虛的靈魂。小說一開始就描述了新生入學的景象,車上載的許許多多物品,電腦、音響、收音機、冰箱、橡皮艇等等⋯在在刻畫出一個物質欲望的社會,這些人都是廣告和商品行銷的對象,他們在這個商業的網絡中找到了同伴和屬於自己的定位,因而不再孤寂。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當傑克沒有穿黑袍帶墨鏡偽裝自我的時候,他在商場被同事看到,同事說他只是一個沒什麼個人特質的大塊頭。傑克的自尊心受損,他馬上用瘋狂購物的行為來建立自我的存在感。傑克還非常喜歡逛超巿,因為那是一種安康的感覺,透過消費和物質的追求來使自己擁有充實感。這些物品全都堆積在傑克家中,無用占空間,卻對貧乏的心靈起不了任何作用。
但被消費的起止是這些商品,學術專業在書中也是被消費的對象,例如,傑克消費希特勒,莫瑞消費貓王,學術專業和大眾文化不可區分。它們還變的零散和瑣碎,像電影中的車禍場景也是一項研究的主題。這些研究流於表面,像傑克對希特勒的理解似乎都是一些生平軼事,他除了一直拿著<<我的奮鬥>>在唸之外,也沒看到他還做過哪些更深入的探索,他所做的就是把希特勒塑造成一個神秘的偶像,好供他利用。
看完了<<白噪音>>讓我思考了關於死亡這件事。我對死亡一直抱持著否認的態度,希望可以拒絕它的到來,不只是自身的死亡,還有愛人的死亡,都在我抵抗的範圍內。對我而言死亡帶來了不圓滿,是讓幸福如履薄冰的兇手,我怕的根本不想思考或討論這件事,我假裝它不存在。我本來還可以繼續假裝下去,要不是死神殘酷的帶走我的親人,要不是我的身體時時刻刻的提醒我生命的脆弱,我根本不想面對事實。事實就是什麼辦法都沒有,科技抵擋不了死亡,醫學戰勝不了死亡,或許到頭來什麼都不會留下。小說講到,同時抵抗和躲避死亡是愚蠢的,但或許在死亡面前,人本來就是愚蠢的,有時很積極樂觀,有時卻很消極沮喪,有時很努力的運動養生,有時卻什麼都不做任憑未知的命運降臨在自己身上。這就是人,就是人的寫照,就是我們存在的困境,只要我們還活著,我想我們還是會依舊這麼愚蠢吧,既抵抗又同時躲避著,既享受著生命又同時被死亡給威脅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