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立村文化,作者: 夏目漱石,譯者:陳苑瑜,出版日期:2010/05/10
<<心>>如同書名,是一本探究人心的小說。會引起我的注意,也是因為這簡單的書名,翻了一下開頭,被夏目漱石說故事的方式給吸引,決定買下書繼續讀下去。
全書分為上、中、下篇,在上篇<<老師與我>>,提到「我」認識一個人,稱他為「老師」,「我」對「老師」總是獨來獨往,彷彿超然於世,感到十分好奇,於是主動接近,成為相識。「我」常常去「老師」家,因為喜歡老師所以親近他,也因為孤寂想在老師身上找尋慰藉。但老師的態度卻總是一付「自己不值得親近」的樣子,並且表現出厭世和對人的嫌惡。「我」三番二次想探尋這其中的因由,卻總是不成功,直到有一天老師答應「我」會在適當的時機告訴他所有的事。
就在「老師」的秘密快要呼出欲出的時候,偏偏夏目漱石不讓讀者滿足窺探的慾望,還在中篇寫了<<雙親與我>>,把故事焦點往外擴大,講起了「我」和他父母的相處模式,親子關係。在此篇「我」常把自己的父親和「老師」相比較,覺得比起「老師」來,父親顯得世俗得多,於其接受父親的教訓,「我」覺得「老師」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經驗,才是自己想學習和傳承的。
終於在下篇<<老師與遺書>>中,「老師」向「我」揭露了自己不堪的過往。簡單來說,「老師」被自己信任的叔父背叛,被騙走了大部分的遺產,從此變得疑神疑鬼,無法相信他人。後來卻因為自己的利益也背叛了好友,好友還因此自殺。「老師」這時體悟到,人原來為了自己,在關鍵的時刻,都有可能變成怪物。好友死了之後,「老師」在道德的路上,再也無法走的堂堂正正,他再也沒辦法和世人相處,更沒有勇氣對自己心愛的妻子坦白,他只能一直抱著這個秘密孤獨的活在世間。最後在明治天皇之死和乃木大將殉死的刺激之下,夏目漱石也讓「老師」自殺了,讓「老師」本來為己殉死的舉動昇華成為「明治精神」(指的是充滿自由、獨立與利己的時代)之死的大我行為。
看完<<心>>讓我感歎的是,並不是「老師」人性上的缺點,事實上,人本來就不是高貴的一種生物,人心更不是永遠都正直和善良。會高貴和善良,是因為很努力,很努力的杜絕誘惑,誰不想當個好人,但最怕的是遇到「考驗」,像故事中的「老師」一開始也是因為好意接好友來和自己同住,誰知道事情會演變成,必須在朋友和喜愛的人之間做選擇的難題。沒錯要是「老師」果斷的說出真話,事情或許不會演變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我們不能把「老師」個性上的懦弱,全推給外在的考驗,但如果不要發生這種需要考驗「老師」的事,「老師」或許還是能正直的活著。
我的意思是說,若是不要像<<蒼蠅王>>一樣,人們要流落到荒島,小孩們會發現自己是嗜血的怪物嗎?我當然不是要把「老師」的所作所為合理化,不是,「老師」做了很過分的事沒錯!但我更害怕的是考驗人心的「命運」,那個讓伊底帕斯,最後挖出雙眼的「命運」,那個逃也逃不開的「命運的考驗」。我總是覺得人是很脆弱的,人心更是不堪一擊,或許「老師」不是命運的犧牲者,或許人心的惡不能把外在的考驗當成開罪的理由,畢竟不像伊底帕斯,「老師」在決定命運的交叉口,還有的選擇。但讀完<<心>>我抱著誠惶誠恐的態度,希望在我的人生中,不要讓我有要那種所謂「關鍵時刻」的考驗,不要測試我的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