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洛維夫人-維吉尼亞•吳爾芙


出版社:高寶,作者:維吉尼亞.吳爾芙,譯者:史蘭亭,出版日期:2007/01/03

「戴洛維夫人說她會自己去買花。」吳爾芙以這麼簡單的一句話,開啟了描述戴洛維夫人一天生活的小說。時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六月中旬的某一天,戴洛維夫人出門買花為稍晚的宴會做準備。吳爾芙捨棄一般傳統對於人物刻劃的方式,也就是不主動描寫人物的身份背景,而是藉由意識流寫作的方式,著重人物意識流動的狀態,把他們所感受到的「真實」,客觀不加評論地再現於紙上。讓讀者藉由觀看人物們的思維和意識,自行建構出角色們的身份背景甚至是生活經歷。

為了表現出意識的複雜和多變,吳爾芙運用大量內心獨白,刻意淡化對白,並且使意識的流動隨著空間改變而移轉,從一個人物過渡到另一個人物,各人物的思緒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另外過去時間中的意識流也被補捉進入小說之中,意識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讓即使沒有太多故事情節的<<戴洛維夫人>>讀起來依舊十分豐富精彩。

<<戴洛維夫人>>雖然篇幅不長,但它想表達的東西和所涉及的主題都發人深思。閱讀了一些資料提出自己的想法,整理出以下一些主題:包含對死亡的恐懼,強權的壓迫,女性主義,交流或是隱私權的選擇。

戴洛維夫人剛從病中復原,身體變得虛弱,她有感生命的脆弱和自己的年老,知道有一天死亡將會把她心愛的一切都帶走,包括她熱愛的生活。面對死亡的威脅,她以莎士比亞的詩句:「別再恐懼太陽的熾熱 或寒冬盛怒的咆哮。」來鼓勵自己。但一直要到她聽到賽普提姆斯自殺的消息,她才頓悟到,死亡固然可怕,但因為有理查,因為生活還是正常的,她現在很快樂,她懂得生活的真意,她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她再次引用莎士比亞的詩句,說到「若現在即將要死去,那此刻必是最快樂的。」(p225)

另一個飽受死亡恐懼折磨的就是賽普提姆斯。他從一戰結束之後,就無法從戰友死亡的夢魘中逃出,他不斷看見亡友,分不清現實和虛幻的差異。他覺得人類殘酷無情,活在世上的每一天都是危險的,最後他只能以自殺來保有自我。

權力或權威可能來自人,也可能來自於社會體制。它是一種高於或強於自身的外力,它壓迫著他人的靈魂,把它改變塑造成特定的樣子。譬如說賽普提姆斯的醫生-威廉•布拉得劭爵士,他判斷賽普提姆斯已失去他的「神聖的均衡」,這種「神聖的均衡」指得便是權威制約出的社會秩序。而賽普提姆斯非理性的行為是這個秩序的破壞者。所以威廉•布拉得劭爵士決定運用權力將他隔離於療養院中,這代表著賽普提姆斯將失去他的自由,生命變得更加無法忍受。為了反抗,賽普提姆斯自殺了,在死前他說:「我會把它交給你!」(p184),言下之意是你可以得到我的肉體,但我的靈魂從此就自由了。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伊麗莎白的教師-克曼小姐,她試圖對伊麗莎白灌輸對宗教的狂熱,使她變成是她的信徒,而不要追隨以及認同她媽媽對於世俗的愛。因為克曼小姐最討厭的就是克萊麗莎,她覺得她從未受過苦,吃好穿好,每天只知道開宴會,她覺得只有神的旨意可以使她屈服和下跪。克萊麗莎也知道克曼小姐的執念,對此感到焦慮,認為這是某種大家在黑夜裡對抗的幽靈。(p22)

威權更可能是來自社會體制的,這一點就可以和女性主義一起來討論。在父權社會之下,女性們被期待成為某種特定的典範。像克萊麗莎嫁給理察之後,就變成了「理查•戴洛維夫人」而不再是克萊麗莎。捨棄少女時期的名字,代表著捨棄少女時期的輕狂、任性,從此言談舉止都必須小小翼翼遵守規範。克萊麗莎的個性都被生活一點一滴的磨掉了,她符合社會期許,完美地扮演社會所賦予的角色。像彼得•華爾施這種不瞭解她的男人,也只能看見她的虛偽作做,而看不見這背後的犧牲。另外克萊麗莎的朋友莎莉也是個很好的例子,還沒嫁作人妻之前,她狂放不羈,她可以赤身裸體的跑下走廊,她可以親吻克萊麗莎,但嫁人之後她成了一個賢妻良母,生了五個小孩,閒來沒事還喜歡擺花弄草,以前的莎莉已看不到蹤影。

最後的一個主題是,人到底應該選擇過開放、和人交流的生活,還是保有自我的隱私。在這裡的開放交流,我覺得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但和人交流溝通,就代表著你的隱私有可能被侵犯,你保有的秘密有可能會被發現,你邀請別人加入你的生活,就可能有被發現內心私密一面的風險。被人圍繞著可以感受到友情和溫暖,但也可能被傷害和攻擊,而社會化的過程同樣也有被同化的可能,因而喪失自我的獨特性。人雖然是群體的動物,但有時還是需要孤獨,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審視內心,恢復力量,回歸自我。

就拿戴洛維夫人來說,她喜歡宴會,因為如果能舉辦宴會代表她的身體還算健康,死亡還未將她征服,而如果大家都能來參加宴會,就代表著世界仍順利運轉,生活還繼續流動著。宴會提供了讓大家交流溝通和享樂的機會,甚至象徵著一種正常,一種幸福,所以戴洛維夫人才要舉辦宴會。但即便如此她也有需要離開宴會,回到自己房間的時候,因為在人群之中有時是一種精力和內心的耗損,必須退回到自己的空間休息思考,才有辦法再走出去面對人群。

讀完<<戴洛維夫人>>之後,覺得要活下去需要很大的力量,尤其是心靈上的堅強。這世界上有太多的事太多人,都可以讓人失去站起來的力量,更不用說還可以像戴洛維夫人一樣自己去買花。生活的穩定和平靜看似簡單,實際上要維持和諧,不讓它崩塌,很難,賽普提姆斯沒有做到,吳爾芙也沒有做到,要很努力很努力,有時努力還不一定活得下去,因為生命裡不會只有玫瑰花。但我還是保有希望,希望我們還可以選擇,希望我們都可以像戴洛維夫人一樣,即使恐懼太陽的熾熱,還可以選擇走出來面對生活。

P.S:關於吳爾芙的寫作技巧我沒辦法寫得很多,所以把書中張禮文先生的導讀摘錄以下,以補不足。

1.整部小說精采地展現了吳爾芙的「隧道理論」(tunneling process) 。作者摒棄傳統小說對人物的經營,致力挖掘不同角色背後不為人知的洞穴、串聯起錯綜複雜卻四通八達的隧道,交疊現在與過去的雙重時空、交織外在事件與內在意識,並巧妙地藉由鬆動、轉換主題與客題的位置,聯繫不同角色的經驗於同一時空之中。(p6)

2.像是結合當代的立體派及印象派畫風一般,小說中單一事件不再呈現單一平面事實,反由不同觀者的不同角度共構多面向的立體事實;同一時間裡,觀者是自我主體,也是其他觀者眼中的客體,多層次的意識將人與人之間的複雜網路脈絡表露無疑。(p7)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