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準
準的三種意義
1.為構想中的作品,精心擬定明確而周詳的計畫
2.喚起清楚、犀利、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意象
3.在用字遣詞上以及表現思想與想像力的細緻方面,力求語言精確
語言的不精準
1.語言被隨意、大而化之、漫不經心地使用著
2.用字遣詞的能力感染了瘟疫-缺乏認知與臨即感,變成自動化反應,所有的表達化約為最一般性、不具個人色彩、而抽象的公式、 ,沖淡了意義,鈍化了表現的鋒芒,熄滅了文字與新狀況碰撞下所迸放的火花。即描述不帶差異性。
視覺意象的例子
我們生活在一個意像不斷在周圍流轉的世界裡,強勢的媒體將世界轉變成意像,藉著玩弄鏡子的幻術將它變成多重的世界(非自己的真實經歷),這意象剝奪了內在的必然性。使一切變得沒有形體。
準在寫作上的運用所面臨的問題
為所必須講的東西界定範圍,一直細分下去因而產生了無限小的暈眩就和淹沒在無限巨大一樣。
準的象徵
在混亂中,本身就有的秩序區域(自發組織系統),一些存在部分傾向成為一個形體,可在其中察覺到某種構圖和看法。
1.水晶:特定結構不變,自發組織系統
2.火焰:在內部激盪不已的情況下仍能維持穩定的外部形體,自喧鬧中得出秩序
3.城市:一個多面現的結構,並不代表邏輯次序或階層組織(並非上下關係),而是一個網路,可以遵循諸多路徑,得出多重而岐異的結論。
例子:<看不見的城市>忽必烈把他所征服的城市全部化約成一樣的木塊,換言之中間沒有細節、沒有異化感,因此他感到了虛無。馬可波羅則鉅細糜遺地描述城市,附於一小片平滑而空洞的木頭許多可以解讀的道理。
追求精準的方向
1.將次要的事件化約為抽象的類型,據以執行操作及解說定理
2.藉由文字的經營,呈現事物可感知的層面(讓事物可被感知)
追求精準的動力
1.在混亂的思維心智空間中探索輻聚的直線、投影、抽象形狀、作用力的向量(鋪設故事架構的練習)
2.創造出一個等同於那個空間的文字(描述的練習)
追求精準的限制
1.自然語言有太多的雜音,對訊息的本質造成影響(說太多不必要的)
2.在呈現周遭世界的稠密度和連續性時,語言總是不足、零碎、不完整(必要的本質又說的太破碎)
文字的功用:探索和連結
1.文字這一媒介可以獲致世界的本質或等同於這個本質。
2.文字的效用為對事物無止盡的探求,不邁向事物的本質而是觸及事物變化無窮的多重形式表面。
例子:Ponge 和達文西
精準v.s模糊
推崇模糊的詩人只可能是個講究精確的詩人,一個能以眼、耳以及敏捷、準確的雙手抓住最細微感受的詩人。以高度的精確與細密的凝住觀照每個意象的構成,注意細節的精密定義,注意對象的選擇,注意照明與氣氛,凡此種種都是為了達到某種程度的模糊。
例子:里歐帕第<隨想>
大江健三郎的<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也說到了類似準的寫作方式。大江一直在尋找創作小說的方法論,他發現由異化開始的俄羅斯形式主義理論對修改草稿很有效。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對俄羅斯形式主義的關鍵性定義如下:
所以為了尋回生活的感覺,感知事物,為了使石頭成為名副其實的石頭,就有了叫做藝術的東西。藝術的目的是認知,即不是去承認「它」,(而)是去明視而使人感知事物。同時藝術表現的手法既是將事物從自動化的狀態中歸納出來的異化手法,又是創造難以感知的冗長晦澀形式的手法。這是因為藝術以感知的過程為目的,所以有必要延長這個過程。(p111)
明視這用語又使我們重新掌握了一些東西,一些我們以前只是隱約感到確實有那樣作用的東西。為什麼芭蕉、蕪村,他們那單純的詩形式作品一直屹立在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的前端?這是因為借助俳句的語言,我們可以像看手中具體的事物一樣,看清這個世界,這個宇宙。
把眼中看到的東西當做異樣的東西、不能理解的東西而不予接受,這種內心的排斥感本身就是開始接受藝術作用的證據。
語言被搖動的樣子,是作為對事物反應的明顯表現。
作者為了解開對於電影特寫櫻花鏡頭的疑惑,他開始睜開眼睛觀察周圍的世界。在這之前他認為他的輪廓和事物的輪廓交融在一塊。所他不把他們當對象來觀察,就對它們非常熟悉,根本沒有必要重新認識它們。但來自外界的機械異物發揮了分離了作用,使大江重新去觀察和感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