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3)-伊塔羅•卡爾維諾


第三講:準
準的三種意義
1.為構想中的作品,精心擬定明確而周詳的計畫
2.喚起清楚、犀利、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意象
3.在用字遣詞上以及表現思想與想像力的細緻方面,力求語言精確

語言的不精準
1.語言被隨意、大而化之、漫不經心地使用著
2.用字遣詞的能力感染了瘟疫-缺乏認知與臨即感,變成自動化反應,所有的表達化約為最一般性、不具個人色彩、而抽象的公式、 ,沖淡了意義,鈍化了表現的鋒芒,熄滅了文字與新狀況碰撞下所迸放的火花。即描述不帶差異性。

視覺意象的例子
我們生活在一個意像不斷在周圍流轉的世界裡,強勢的媒體將世界轉變成意像,藉著玩弄鏡子的幻術將它變成多重的世界(非自己的真實經歷),這意象剝奪了內在的必然性。使一切變得沒有形體。

準在寫作上的運用所面臨的問題
為所必須講的東西界定範圍,一直細分下去因而產生了無限小的暈眩就和淹沒在無限巨大一樣。

...

寫作課-Lesson eight


2013.07.28
1.卡夫卡的<日常的困惑>為何讓讀者感到不解?從時間的敘述來討論。
為了和B談生意,A必須趕到H城去。A第一天去花了十分鐘,第二天去儘管一切情況都一樣(至少A認為是這樣的),這次卻花了十個小時。在這,A所認為的一切都一樣,是不客觀的,中間所描述的事情全被省略。A在第二天的路上,可能發生了許多擔誤他前往H城的事,只是他不覺得這些事花了他很多時間。他的心理時間快於物理時間。
至於第二段說到A和B終於見了面,A卻和B說自己沒有時間,必須馬上就走。明明A趕時間的目的就是為了見到B,但A卻被追趕時間這個行為給困住,忘了他自已該做的事,在此充分的顯示出生活的荒謬,和行為的無意義。
2.E.Bishop 的<地圖>、<那條魚>和Francis Ponge的<雨>、<麵包>、<橙子>為細節描述提供了很好的範本。
<地圖>用了擬人化、動詞描述、顏色的運用,讓看似平面的地圖有了立體感。細節的描述讓讀者看到了畫面,使情感可以依附。Biship善於用平常的事物來做人文的批判,譬如,比歷史學家更細膩的是製輿者的設色。
<那條魚>講魚的膚鱗像張古老的壁紙,壁紙可以使讀者聯想自己的生活經驗因而做連結。作者透過另一個生命來回的檢視自己,有時那個生命像個人,有時又是魚。此外還運用透視法描寫魚骨和魚剌。

Ponge的詩似乎都可以從中看出寫作的藍圖,像<雨>從速度、流水的模式、到雨的聲音,在他的眼中大自然並非野蠻、不受拘束、毫無規則可言的,他把它描寫成一部機器,是有結構和秩序在其中運作的。
在<橙子>和<麵包>這兩首詩中,Ponge從事物出發,去描述它的細節,探究它的本質,並思索其本質對他產生了什麼作用。不僅僅像一般人一樣,只去描寫對物質投射的情感。這使我想到「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這句話,如何努力的去觀察細節,描寫本質,看到一個物體不像它本來的樣子。譬如Ponge說麵包的表面像安第斯山脈(看山不是山),到後面又說麵包原應置於口中(山又回到了山)。太多的時候,我連第一個階段的基本描述的做不到,因為不夠有耐性,觀察不夠仔細。卡爾維諾說Ponge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和語言搏鬥的最佳範例:說明如何迫使語言成為事物的語言,自事物出發,回返我們身上時有所改變,含帶著我們加諸在事物上的一切人性。

課本第三講-準,結束討論,重點如下。
1.浮現於腦海的意象需要有精準的描述,並尋找相對等的詞語結構。以感官出發而非理論。
2.對於無限的概念,和不確定感是會有恐懼的。所以必須去定義和框架事物。文類:宇宙起源論
3.從混亂中找出結構。
4.對於精準的兩個象徵,水晶和火焰,都是消耗周圍的事物來成就自己。
5.移動的快速,網絡的相連,使生命相似,消滅了異化感和陌生感。

作業:以細節客觀的描述二件物體,其中之一必須為有機物(即有生命歷程)

...

寫作課-Lesson seven


2013.07.21
今天討論的重點是同學們之前的作業包括:月亮和逃。先從自己的作業說起。
有關月亮,我寫的是-月亮是誰的?我想用小王子的故事來對比地球上大人們的貪婪。
老師認為若是以比較的方式來寫兩個對象、世界、模型等,必需平均的分配描述的篇幅。對於小王子的B-612星球描述太少,只有一個句子,又同時拿月球和地球,月球和B-612星球相比,要講的線、論述過多。以致於不易聚焦。若是要寫這麼多的主題,那麼篇幅應該要再拉長。或只寫小王子和地球、月球的直接關係是什麼。
再者若是想要以寓言式的方式來書寫(重要的是那些肉眼看不見的),那麼之前應該要有足夠的故事情節鋪陳,才有辦法令讀者瞭解,產生共嗚,並有所體悟。
最後,用小王子的故事來達到互文的效果,並不一定要直接引用內文,可以說:他的星球只有一朵玫瑰花,就知道是小王子的故事。另外若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文本,不妨多寫一些其中的故事內容,幫助讀者建立起背景知識。

我的作業-逃或不逃,則完全沒達到"快"這個準則。時間和節奏的快慢並沒有在我的作品中發揮作用。其實我大概也知道這個問題,我太執著於"逃"這個題目本身所給予我的掙扎,所以我論述逃,但我並沒呈現出規定的寫作技巧。在文章裡我談逃,我談時間所造成無可頓逃的困境,這都是在說這些字詞對我的意義,我的解讀。
老師說,若要講快,根本腦海中不會出現逃或不逃的想法,它應該是動作的表現。沒錯,我的確一直在思考。時間的營造,不宜用論說文來呈現。可以加入簡短的故事情節,場景,時間才能在上面發揮作用。在寫逃,這個題目時,也不用一定要在內文提到逃這個字,可直接描述想逃的具體原因,例如:是想結束痛苦、或是壓力太大想離開等。也不用寫"我逃跑"可以說迴避、走開。還有,如果想逃的理由,和快樂解放的情緖是均等的,那麼逃的感覺節奏就會被沖淡。

其他同學的作業,討論結果列點如下,
輕和重
1.用字詞和結構的輕和重來描述會比用情節創作輕和重來的客觀,因為後者會因讀者的感受而有不同。
2.輕、重的描述可以用細節來增加它們的影像感,不斷的推疊,使輕、重的感覺放到最大,不要在這中間插入其它描述會切割了累積出的效果。

快和慢
1.口述文學,刪除不必要的細節,重複,和平均每一個情節的描寫。
2.許多的事件發生在有限的篇幅中,用均速描述一件一件的事情,不著墨於心情描述,可以產生快速的效果。另外慢的描寫可以讓快的部分感覺更快。有時,多增加一個逗點的使用就可以有慢的效果。
3.在描寫特定一段時間的時候,若是可以具體寫出做些什麼事,列點式的書寫也可以產生快速感,例如:早上做什麼、中午做什麼、下午做什麼等。
4."逃"必需要給壓力。

作業:生活中三個物體的細節描述。

...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2)-伊塔羅•卡爾維諾


第二講:快
一開始,卡爾維諾比較了不同版本的查理曼大帝的故事。他最喜歡的還是Jules Barbey d'Aurevilley 的版本。他喜歡它的精簡和它介由物件所造成的敘述連貫性。把情節以扼要的平鋪方式呈現,使事件達到一種接二連三發生的速度,傳達一種無可逃遁之感。
操作故事所涉及的時間幅度來達到快、慢的效果。敘事時間可以是延緩的,循環的,或靜止的。也可以是迅速和簡潔的。時間的感覺是相對性的,並且分成物理時間和心理時間。
延緩時間流程的二種方式:重複和離題。
捕捉時間的方法:史詩運用詩文押韻的效果,散文故事則運用使讀者渴望知道後續發展的技巧。

...

寫作課-Lesson six


2013.07.14
第二講:快
今天討論的作品分別是羅智成的敘事長詩<說書人柳敬亭>和七等生的<我愛黑眼珠>。
<說書人>中有三種不同的敘述時間交錯:詩中時間背景約為康熙元年,柳敬亭倒敘自己身世的時間(從明朝天啟元年說起),和說高漸離刺秦王的故事時間。
羅在詩中運用壓力的累積和沈澱製造出時間靜止的感覺,而壓力的䆁放可以是緩緩泄出的或是瞬間爆發的。

以下就一些詩中的例子來看時間的快慢:
1.沙在酷日下靜止 塵在兵鐵上積聚 青石路上強嚥下征服者的腳步 不敢吐聲⋯。空氣監視一切⋯壓制了動亂與例行的呻吟⋯,在此沒動靜是因為征服者給予的壓力。
2.對坐的兩人思索著棋 蒼蠅在桌底飛,動靜對比
3.老陷溺於記憶的沼地(心理時間的停滯)⋯那些鬚眉、漢仗、巿井、勇將(短暫的落點),此句因說書人腦海裡有很多故事情節在流轉,造成快的感覺。
4.我含著一口要嘆的氣 他們統統感到無法呼吸⋯一口氣終於嘆出 他們順斜坡下滑⋯溶解了座椅 溶解了緊繃的形體⋯憋的一口氣嘆出爆發,壓力溶解了。
5.四月揚州淪陷屠城十日 七月清兵破嘉定,列點式的描述時間,歷史事件快速帶過。
從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沈重(重量)可以造成動作上和心理上感覺的緩慢;反之輕盈和動作的連續則可產生快速感。
另外詩中拿柳敬亭和高漸離作為對比。兩人都擁有高超的藝術技巧,一個說書,一個彈琴。但兩人的價值觀,和利用藝術所服務的目的性是不同的。柳敬亭心繫的是那些聽他說書的無名百姓,並非他故事中的英雄。朝代的更替興亡,苦的都是百姓。百姓們只想好好的過著日子,想著的並非是反清復明的大業。而高漸離卻因為復仇的意志而變成了武器和工具,而他的琴反而有了氣息變成了高漸離。他把藝術成為了政治的手段,和柳敬亭的理念是不同的。

七等生在<我愛黑眼珠>中,用洪水創造出空間的相隔和斷裂。洪水的一邊是原先故事推演的時序和空間,代表著女主角晴子所在的世界。而另一邊是男主角李龍第變成亞茲別後所處的時間和空間。在洪水未消退之前,兩個世界是無法連接和越界的。因為時空改變了造成男主角社會角色和責任的改變,他不再是晴子的丈夫,他救了別的女人。
再來,故事中男主角的意識流,他內心的獨白使得流轉的時間造成了停頓,使讀者感受到的時間變慢了,例如,當李龍第在想著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時,水流已經升到他的腰部以上,這個物理的時間設定才把讀者從思考的無限中拉了回來。故事中的節奏有快有慢,以短句,一連串的動作表達了快,而以停留、思考來放慢速度。

七等生善於透過對外部世界的描寫來思考內心、內部的景況。用小說來質問人生,對存在的議題發出了思考。對於角色的塑造也不是單純的好或壞的二分法,而是衝突的、複雜的。
今天稍微提了一下,下一個準則-準,並規定了相關的作業。

作業:精準的描述一幅圖所召喚的意象和營造的感覺。



一個小女孩的照片
照片中有一個五歲的小女孩,背對著鏡頭。在一條沒有人,沒有車的公路上,正打算往前走。因為看不見她的表情,不知道她是在哭還是在笑?是生氣還是開心?
那是一條寬廣的柏油路,筆直的在前方不斷地延伸下去。路旁二排的街燈,微亮,因為夜晚尚未來臨。照片的盡頭看得見許多房子的聚集,但也只看到了模糊的輪廓,它們是背景不是主角。
小女孩有一頭像小男孩一樣的短髮,卷卷的,像剛曬過太陽的棉被一樣膨鬆。她留的不是像童話故事中,那種公主的飄逸長髮。她的頭髮被風微微的吹向了左邊。
她穿著一件白色的短T恤搭配著一件白格藍底的背心裙。她的兩隻小手,左手握拳,右手牽著一隻棕色的玩具熊。熊熊不大,拿起來不費力氣。
我無法猜測她在想什麼,但她已經邁開她小小的步伐往前走。她只有五歲,只有一個玩具熊是她的朋友。她沒有背著背包裝滿食物,帶著水壺裝滿水。她沒有牽著她父母的手。
或許她的父母不準她吃她最愛的零食,她生氣,所以離家出走。
或許她的父母規定她整理她的玩具,她叛逆,所以離家出走。
又或許,她像小紅帽一樣,要去探望她生病的奶奶。那她一定是忘記帶慰問的水果,她還太小,想不了那麼多。
一個小女孩走著她自己的路,開啟了屬於她的旅程。我羨慕她的勇敢,心疼她的倔強;而我只能看著她的背影。...


當背景音樂停下來的時候,還聽得到什麼?當不用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時候,就真的會停下來看一看周遭的景色?慢慢的來,慢慢的走,慢慢的思考。
會害怕和恐懼,怕有一天早上醒來突然失去了一切。從來就不是突然擁有了一切。
年紀愈大,愈變得膽小,覺得所有珍惜的,下一秒就消失不見。...

文體


聽風的歌-村上春樹
剛開始村上是用一種所謂寫實的文體來寫<聽風的歌>,雖然這樣也不錯,但他卻覺得一點都沒什麼意思。他說:「所謂失敗作寫了倒沒關係,只是沒意思的東西寫了也沒用。」他經常這樣想,所以如果沒意思的東西再好,他也會全部捨棄。或許有一天可以用那種結構寫些什麼,但現在還很勉強。

自從自己開始試著寫些什麼的時候,這個觀念就一直出現在腦海裡,不是要好,而是要自己覺得有意思。我的文筆很笨拙,用字遣詞也不高明。但或許正因為這樣,所以它可以很真實也說不定,我是這樣覺得的。其碼,這對我來說不是好或不好的問題,能不能真正的、不經過加工的,表達出來自己的想法才是重要的,至少目前為止是這樣。當然這樣隨便的方法有一天可能會走到盡頭,會失敗也說不定,但現在的我也還只能走到這裡而已。村上也說過:「寫出來的東西能不能達到自己所設定的基準,比什麼都重要,而且是無法隨便找藉口的事情。對別人或許可以想辦法適度說服,但對自己的內心卻絲毫也無法蒙混。⋯基本上,對創作者來說,動機是確實在自己心中安靜存在的東西,不應向外部求取什麼形式或基準。」(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不知道,目的地在哪,也不知道怎樣做最好?但是,我不想在停在這了,我想做些什麼,我想戰鬥。

...

幸福的事


如果可以找到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並且不受干擾的完成它,是一件幸福的事。
如果可以找一個自己愛的人,並且全心全意的為他付出,是一件幸福的事。...

觀點



<小說的五十堂課>-David Lodge
小說能對同一件事提供不同的觀點(point of view),例如說「全知」的敘述手法,從類似上帝的高度往下看。小說家最重要的抉擇,可能就是決定讓故事從那個觀點出發。這個抉擇會影響情感上或道德上回應小說主角與他們的行為舉止。要是<包法利夫人>是從包法利先生的觀點所寫成可能就完全不同。
如果不是基於美學規劃或原理,敘述觀點不一致會干擾讀者「創作」小說內容意義的過程。例如我們在某一刻得知另一敘述者的想法,那為何其它時候不行?在某一刻之前這個敘述者還是一個認知下的客體,怎麼突然間變成擁有自由意識的主體?而且還是個不完全的主體。若是將敘述侷限在單一觀點上,可將小說的強度與即使感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

寫作課-Lesson five


2013.07.07
第二講:快
今天繼續講到如何在寫作中操作時間。物理速度是固定的但心理速度卻可因為感受而不同。短篇小說因載體較小,若採單線論述可快速抵達結局;反之長篇小說採多重論述,雖更有力但節奏會較慢。所以短篇小說較不宜使用多重論述,因為會不夠篇幅詳述每個論點而導致空洞乏味。
另外在長篇幅的作品裡要保有密度較難,若小篇幅作品有高密度則使讀者較難推近。如何用簡㓗的方式寫出豐富或密度高的作品,互文是一個可使用的技巧。例如:「他醒來時,恐龍仍在那裡。」,句中的他可以是英雄,可以是騎士,恐龍代表的也可以是個障礙,一個追尋的歷程。所以試著找出和讀者文化的互文傳統,可有效縮短作品長度。

寫作的任務為建立各事物之間的關係,收集字詞為寫作的藍本。把現實中的痛苦轉變成正面積極的素材,藉由時間的流逝讓感覺和思想穩定下來,變得成熟。

在作品討論的部分講到了唐納•巴徹美的「Will You Tell Me?」,和辛波斯卡的<恐怖份子,他在注視>。巴徹美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的代表人物,在這篇作品中,敘述方式呈現斷裂,人物並沒有太多的背景介紹就突然出現,故事的連貫性也不完整。另外觀點的一致性也被拋棄,通常若是要表達觀點的不一致應該要在不同的角色出現。

而辛波斯卡的這首詩裡面的故事時間和閱讀時間幾乎一致,即爆炸時間四分鐘,讀這首詩的時間也差不多。詩一開始就以物理時間(酒吧裡的炸彈將在十三點二十分爆炸),這個確定的爆炸時間,為故事的終點,製造了心理上的緊張和迫切感。並藉由一直重覆提醒時間的流逝,來延持加強這份緊張感。繼續描述的人物有些人是幸運的,有些則不然,讓我們看見了命運的分叉點。其中一段,有一個女孩公車擋在她面前,女孩不見了不知道她是進入酒吧還是上了公車?這個事件若去掉本首詩的張力也會不見。下一段,一個肥胖禿頭這打算離開。且慢、他似乎正在翻尋口袋(既離開又停留的動作使時間加速),十三點十九分十秒 他又走去尋找他那一文不值的手套。(在這我們會因為嘆息而忘了數時間)。最後,十三點二十分整。這樣的等待永遠動人。隨時都可能。不、還不是時候。這段將到而未到的時間為上帝的時間。此外這首詩是第三人稱的敘述者,而非恐怖份子,若是則太過殘酷。

作業:以散文的方式描述自己性格中的快和慢如何影響閱讀習慣。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