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霍利斯的《穿越中年迷霧》強調我們大多數的問題,都來自於我們與心靈分離的狀態。被情結以及自己編造的故事控制,以往的創傷經驗會發展出一整套應對機制,限制了我們的人生。
擺脫陰影和焦慮的束縛,重拾生命的主導權,有意識地活著,就是人生下半場的重要任務。心靈有兩大意圖:療癒與擴大表達靈魂,藉由積極想像和探索夢境,可以讓潛藏的問題浮現,進而加以處理。只要我們能向內在尋找,和心靈產生連結,它就能變成依靠,幫助我們面對外在的苦難,在黑暗中成為救贖的光。
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展現出的人性和溫暖,八十五歲的他面對身體病痛的挑戰,沒有逃避,而是在自己的靈魂深處找到面對的力量。在受苦時,我們很容易忘記那些快樂的時光,甚至懷疑幸福是假的,但作者強調,痛苦是真的,但幸福也是真的,生命會提供可以喘息的時刻。
只要不逃避,不讓各種娛樂或成癮行為麻痺心靈,「我們會發現自己其實有能力忍受難以忍受的事物、思考那些難以想像的事實、承受原本以為難以承受的痛苦,然後得到真正的自由。」
序言 與靈魂展開深層的對話
榮格的理論與心理動力學,能減少我們與靈魂之間的隔閡。榮格認為,精神官能症是一種尚未找到其意義的痛苦。藉著理解自己的心靈以及和無意識對話,我們可以不再受慣性及反射性行為制約,擺脫受恐懼宰制的人生。
「即使身處喧囂之中,我們內心深處都能隱隱感受到,我們擁有一個『靈魂』,也就是某個極深的所在,那裡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在顛簸坎坷的人生旅程中始陪伴著我們。
「我們在那瘋狂世界中焦急尋找的東西,其實就蘊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
1 幸福 找到你所愛的,使其成為你的全部
即使在黑暗的苦難時刻,仍然有某些能使我們喘息的快樂時光,而這些快樂與苦難同樣真實,激動人心,同樣也能定義我們的人生。承認並接受苦難和幸福間的張力,和它們並存的事實,而非期待永遠停留在幸福狀態。
為了逃避痛苦,利用各種方式麻痹自我或轉移注意力,使人無法全心投入生命,我們需要經歷那具有啟蒙意義的黑暗之路。痛苦來自於對現實的抗拒,以及慾望的執著。
在面對苦難時,內在的引導會幫助我們,給予我們堅持的力量。我們天生擁有面對試煉的能力,要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難。仔細聽你靈魂的聲音,它每天說著:「起來,出門,再次走進世界。你會再次被擊倒,但這正是你的人生應該要前往的地方。靈魂與世界等著看你再次鼓起勇氣,接受挑戰,迎向新的一天。」
若想活得完整充實,就要找到能讓你全然奉獻的目標,你願意承受它帶來的痛苦,而這個你所愛的事物會使你的人生旅程更豐富。
2 重新審視人生的劇本 自我對話的必要
早年的經驗會成為內心潛在的故事,在成年後仍影響我們的選擇及行為。
情結:是帶有強烈情感能量的經驗,存留在心靈中,當遭到觸發,會篡奪自我(ego)的狀態,並重演其過往的訊息。有時,我們會不知道為什麼做某些行為,或失控,就是因為某種解離能量叢集。
後設情結:一個人試著理解自己經歷的事件,所產生的主觀詮䆁和建立出的反應。
這些年少時期寫的劇本並不適用現在的生活,為了不讓這些後設情結限制,我們必須要開啟內在的自我探索,更有意識地活著。
察覺表象之下的後設故事,問自己:「我做這個選擇,是出什麼樣的內在動力?」避免自己回到自動駕駛模式,受舊有模式影響,不要讓無益的後設故事在心靈的各種發揮作用,並奪走我們選擇的自由。
3 拿回掌控權才有真自由 成癮和焦慮管理系統的關聯
因為無法滿足想和人產生深刻連結的渴望,產生了許多填滿內心空虛的行為,一直尋求短暫慰藉,甚至造成了成癮。成癮是種重複性反射行為,為了能減低當下的壓力,它是種焦慮管理技巧。
我們習慣與「他者」連結來降低由存在的孤立、脆弱與依賴造成的不安感。這裡的「他者」可能是食物、酒精、溫暖的身體或各種娛樂。「習慣化」是我們用熟悉事物來對抗不確定的事情的工具。
我們必須要察覺自己對焦慮的反應,並意識到慣用的應對方式。將核心的恐懼與焦慮帶到意識層次,看見並承認它們的真相。確認自己想透過成癮行為抵擋什麼情緒,去感受它們而非逃避。
4 與靈魂對話 積極想像,與內在連結
為了和自己心靈產生連結,可以利用兩個工具:積極想像和留意夢境。
*積極想像:榮格發展出用來促成與內在世界對話的方式。與內在的意象/他者/未知部分對話,為了能使心靈能量在意識層次具象化。內在的能量有時會附著在意象上,此時我們要啟動想像力去重視與釐清,詢問它為何出現,它想從我們這獲得什麼,使它們成為具有啟發性的訊息。安頓身心,去除干擾,在不打斷或主宰意象流動的情況下,盡可能記錄浮現的意象。
「積極想像的目的是了解自己的靈魂,而了解的終極目的則是行動。」
5探索夢境 具有修正性和指引性的智慧之源
心靈藉由夢境傳遞訊息,讓問題浮現,促使我們去處理它。忽略那些問題,不代表它們會消失,而是表示它們會以更高強度來運作,以爭取關注。心靈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在生命舞台上尋求最充分的表達與自我療癒。
*夢的類型
A.反應式/處理式:由日常生活的刺激和尚未消化的內容所觸發的。
B.補償式:心靈透過這些夢,將那些在日常中遭到忽略的價值,帶回到我們生命中某些失衡的面向上。
C.原型:這些夢可能與當前生活有主題上的觀念,其汲取的素材來自人類心靈傳承的深層意象寶庫.這就是原住民部落非常尊崇的大夢。它同時具有個人性與超個人性。
D.預知性/先知性:作夢者的心靈遊蕩到深處,對於某個地方發生的事,或是尚未在現實世界發生的事,產生某些印象。
榮格把夢的分析工作分為四個階段:承認,解釋/闡釋,再教育與轉化。
承認:把夢說出來是種強而有力的體驗,感受到別人以不帶評斷的方式接受這個故事,具有療癒作用。
解釋:先從客觀面詮釋夢境,好比它的關鍵構成元素:場景、時間和行動,看看無意識是否反映出日常生活中正在發生的種種事件,或喚起哪種類似的生活情境,又或觸發哪段歷史?使你聯想到什麼?
然後,再將這些意象視為內在心理層面的不同面向來觀察。我們必須同時考慮主觀與客觀的詮釋才能更完整的了解夢境。
再教育:探索其它可能嘗試採用的各種替代性選項,拿新的選項來取代那些使我們陷入困境的選擇。
轉化:經過一段時間,再不間斷練習新的態度與行為之下,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洞察與行為改變逐漸結合,可以擴展我們的人格結構,超越舊有模式。
「症狀與夢讓我們得以透過已知事物的有限視角,來接近不可知的事物,同時看見這兩個世界如何互動與擴展彼此。我們或許不知道無意識裡實際發生了什麼,但如果我們留意這兩個領域的交匯處(夢境),我們可能會得到重大線索。」
6分裂的靈魂與仇恨 面對分歧和仇恨的方法
人類偏好確定性,穩定性的消失會引發恐懼和焦慮,為了維持現狀和權力,人們會變得憤怒和狂熱。當恐懼感蔓延時,我們很容易受到那些承諾「終止痛苦、改善現狀、恢復過去舊秩序」的人吸引,即便「舊的」也並沒有比較好。不願意接受改變,也無法阻擋改變的發生,而是要正視它,並找出與之共存的方法。
跨文化交流適應、自我成長、教育、和旅行可以培養出堅韌且有彈性的心靈。一個人或一個文化的成熟度,與我們容忍他性(Otherness)的能力,存在著適當的比例。
面對分歧和全國性仇恨,我們可以:
A.從自身做起,自我檢視,面對內心的陰影。
B.挺身而出。不要滋長「習得無助」的感受,那會使人被動消極、憤世嫉俗與絕望。
C.投票。
D.繼續做該做的事,盡你的責任。
E.當個仁慈的人,發揮同理心。
F.抱持懷疑態度,不要人云亦云,要提問與深究。
G.保持覺知。
7 凝視深淵 學習與模糊和矛盾共處
人類大部分的行為是對矛盾事實的回應,那個事實就是,我們意識到自己終將死亡,而死亡可能在任何時候降臨。現今因各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而導致的躁動文化,其實是在逃避死亡焦慮。
無法掌握自己的生死,使我們被召喚去釐清人生真正的優先順序是什麼,珍惜所愛,並承擔風險,投入追求靈魂渴求的事物。面對新的挑戰,從自我的觀點來看,我們會經常被「打敗」,但我們可以因此活出更寬廣的人生。
「學習與模稜兩可共處,是成熟人格的特質徵兆之一。我們今天擁有的任何確定性,遲早會被某種相互矛盾或更有吸引力的東西取代,使我們必須重新回到起點。這正是我們如何成長,並且與生命的根本奧秘維持關係的方式。」
「我們幾乎每天都在經歷死亡。當恐懼主宰了我們的人生,或是當我們不願意真正面對生命中的難題時,可能就是一種死亡。當我們選擇安全感,而不是探索與發現,也是一種死。當我們選擇具有安撫效果的確定性,而非面對令人為難與困擾的本質,更是一種死。」
「請記住尼采的警告:當我們凝視深淵,應該要知道深淵也凝視著我們。儘管如此, 若我們未曾靠近邊緣,從未望向深淵,就等於沒有真正活過,或只是以最膚淺的方式存在過。唯有我們意識到,重點在於我們曾走過這一遭,曾經敞開心靈迎接世間所有神奇與恐怖的事物,也曾盡我們所能活出靈魂的召喚,我們就重新找回了這段旅程的深度尊嚴。」
8 創傷的意義 修復心靈的方法
人生的本質是創傷。創傷是超出自我意識在當下所能吸收的經驗量,超出我們的「世界觀」在當下能建構、定義或處理的體驗。然而我們的內在也有修復的力量,心靈透過睡眠、作夢,以及發展核心韌性,來尋求修復、恢復與重構。
我們的創傷經驗會發展出一整套保護機制,自行運作,然而矛盾的是,這些少許保護也成了一種阻隔。保護的需求以及成長和表達的需求會產生衝突。我們的陰影使我們過著限縮靈魂深度與廣度的人生。
*修復心靈的方法
閉嘴(shut up):不要抱怨。整裝(suit up):做好準備,做必要的功課,不要期待有捷徑可以走。現身(show up):在面對挑戰時竭盡全力。
A.記住,我們不是那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我們是我們渴望成為的那個人。
B.意識到自己的「故事」,那都是虛構且經過簡化的,它否定了我們的韌性,還將我們和過去綁在一起。
C.去詢問「故事」要我們做什麼,或阻止我們做什麼。拿回人生主導權。
D.我們的內在有某種更寬闊的東西,它要求我們承擔責任。當我們踏入生命所要求的更重要角色時,我們的內在力量會支持我們。
E.我們必須學會與未解決的事情共存.
「最終,我們無法解決生命的難題,而是生命逐漸解開我們的限制和困境。生命的問題與生命的殘酷,超出我們能掌控的範圍,但總是有召喚在等待著我們,去盡己所能。」
正如貝克特筆下的角色所說:「嘗試過,失敗過,沒關係。再試一次,再失敗,再進步一些。」
9 行善的力量 了解和處理邪惡
道德的邪惡源於我們的選擇,出於受到情節驅動的自我,以及累積在個人與群體生活的種種驅力。
無論意識生活是多麼充滿善意,都不該認為與邪惡絕緣。因為無法真正看清自己的選擇所造成的後果,我們都可能成為共謀。陰影無所不在,以及它帶給我們每一個人的道德挑戰,使我們努力壓抑它,在多數時候讓它留在無意識狀態。其次,我們會發現,自己傾向將問題歸咎於他人,而非承擔責任。第三,因為陰影蘊含豐富的生命能量,它有時會浮現和控制我們。
保有想像力可以使我們感受他人的痛苦,因而產生憐憫心、同理心和同情心。
「⋯⋯如果無法削弱邪惡,至少不要再為邪惡增添力量。」-卡繆
10 與靈魂相會 尋找原始的連結
體驗神秘性(神聖敬畏):自我的主要意圖是保護它所依存的有機體,設法使其適應和生存,但它通常會巧妙應對、否認或操弄事物難以捉摸的神秘性。
當我們與神聖的連結遭到切斷時,就有騷動,鬼魔會現身,包括成癮行為、透過任何手段追求亢奮狀態、吸引人的意識形態、內心衝突投射與轉移到其他人身上,還有持續下去的戰爭。
榮格學派稱精神官能症為「被忽略的神祇」,那股曾經透過原型力量作為媒介的能量已經離去,而人們試圖重獲原始體驗卻沒辦法,他們與靈魂深層的感受性產生斷裂,轉換到症狀所主導的狂熱世界。
為了尋回原始連結,我們要向內看,安靜耐心等待來自內在的某個東西自行浮現。敞開的心胸、樂於接受的精神、好奇的靈魂是眾神願意再次現身之處。
結語 探索內在,活出真正的自己
對小事感到好奇與驚嘆,渴望持續探問表象之下所發生的事。不斷提問人生的重大問題,這樣可以使我們拿回靈魂的主權。
人生會讓人失望、受傷,但它的豐富也能滋養你,試圖修復破碎的部分。
維持成長和學習所需的能量、專注與堅定承諾並不容易,但這對於人生旅程的深度與尊嚴至關重要。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時間之輪不斷的轉動,將我們一次又一次帶向同一個提問:當你面對你似乎無法掌控的處境時,你應該如何過日子?真正的挑戰來自於你要如何回應和面對。」
「⋯⋯我們的內在指引從未缺席,而只要我們盡力去做一件我們相信是正確的事,就會喚起內在的力量,並且成為我們的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