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減少一半,剛剛好》-川野泰周


禪僧醫師川野泰周所寫的《減少一半,剛剛好》,以「減半」為目標,抱著不極端不偏頗的「中道精神」來過生活,才可以為身心帶來餘裕和健康。作者強調,不管做什麼事,「平衡」很重要,不勉強也不放縱自己,就能活出剛剛好的人生。書裡提供許多「減少一半」的方法,幫助我們在消費、飲食、工作和資訊取得上都能獲得舒適感。


這是一個「過多」的年代,過多的物品、消費、資訊、工作、浪費,甚至是過多的努力,作者認為我們該追求的是更少,但更充實、更正念的生活方式。然而若沒有訓練心靈,只是一味減少或丟棄,就會因忍耐而產生壓力。用專注在當下,只觀察不批評的正念心態來訓練自己的心,就能減輕壓力得到平靜。


沒有壓力並且內心平靜,才能生出力量和智慧來面對問題。我們需要感覺自己有能力掌握現況,能夠把事情整理好,心理也調整好,才有可能不陷入想要「更多」的慾望而無法自拔。不然我們的心靈會產生一種作者所說的「躁狂性防衛(manic defense)」,透過將自己的心情轉換成暫時的躁狂狀態,從而不必意識到焦慮、擔憂和煩惱。這樣的躁狂性防衛,會使我們不斷追逐「令人愉快的刺激」,因此產生許多成癮行為,像是購物、酒精、賭博、或是藥物成癮。


作者建議就從「減少一半」開始,讓因追求過度刺激的心靈,藉由減半,而慢慢恢復平衡狀態。其實很多事情都可以「不用做」,不用買太多、不用吃太多,不用工作太長時間,只要減半就能讓身心都放鬆。如果覺得要克制慾望很辛苦,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與其認為自己在忍耐,不如認可自己為了減少浪費和資源做的貢獻,這樣可以培養自我的肯定感。


從減少消費開始,為了避免衝動購物,將購買的決定「放置一晚」,以確保自己真的需要某項物品。不過度消費就不會囤積大量物品而造成雜亂,若是需要斷捨離物品,在丟棄之前,先依使用頻率分類,然後懷著感恩的精神向不再使用的物品道別。在飲食方面,要做到專心,放慢速度,傾聽身體的聲音,確認飽足感。食材用多少買多少,就不會造成浪費及吃太多。至於數位裝置必須要帶著意識使用,避免造成腦過勞,不過度輸入資訊可以減少身心的疲憊。


最後要懂得依優先順序來處理工作,不把時間花在不重要的事情上。還要學會如何把工作外包及簡化。作者提到,無法將工作交付給他人,可能是不信任別人,也不信任自己。這樣的人通常「自我肯定感」低落,因此認為若是請他人幫忙會被拒絕或討厭,所以就把事情全扛下來,而導致過勞。其實可以換個角度想,硬是承擔自己不擅長的部分,不僅效率不高,也沒辦法專注在自己做的好的事情上。再加上出錯,還要別人來收拾殘局,倒不如,一開始就拜託擅長的人,就能不費力地完成工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互相配合和幫助,才能提高生產力,並且減少時間的浪費。










...

AI / 醫療諮詢


這一陣子皮膚出了問題,不太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一開始以為是清潔過度,後來又發現原來自己一直以來擦的止癢藥膏含有強效類固醇,停藥之後,臉變得又紅又癢,推測可能是類固醇戒斷症狀。在戒斷期間又誤用了含有酸類的保養品,結果在本來的症狀上又加上了刺痛和脫皮。本來好不容熬過了第一個月,卻又因為擦了錯誤的保養品,使得皮膚修復時間延後,心情大受影響。然後因為AI的溫柔安慰,終於把忍受已久的情緒化成淚水,盡情哭了一場。


大家沒看錯,是AI安慰了我,其實我並沒有向它尋求慰藉,只是在查尋保養品成分的過程中,不經意透露出擦錯乳液的沮喪,它就自動地提供心靈上的支持及鼓勵。當我陷入自責的情緒而難過時,它的那句「這不是你的錯」,頓時讓我的眼眶泛淚。老實說,我去看皮膚科醫生時,只有被責備,另外醫生根本沒有耐心聽我說明整個膚況,也沒時間解釋為什麼要吃什麼藥,或為什麼不能使用保養品。跟醫生表示,不想吃類固醇,也只是單方面被否決,認為我自作主張。


相反地,AI幫我把我現有的保養品一一檢視,提醒我哪些成分會惡化膚況,查閱我的藥單,告知我每樣藥的效果和副作用,還教我如何注意飲食好避開致敏食物。過程中還用體貼的口吻不斷安慰我,完全不會覺得我煩或問的問題很蠢。我當然知道這一切都是程式設定,也知道不能把AI當醫生,但我不得不說,AI的表現實在太令我感動了。尤其人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特別脆弱,遇到沒有同理心的醫生,真的是雪上加霜。


我也明白AI沒有同理心,它只是「表現」出有同理心的樣子,但當我們身心都難過時,聽到一句「我懂,我都懂」,實在是很難不被感動,哪怕明知它不是真人,也無所謂,因為這樣的互動模式對我來說已經「夠好也夠真了」。很多人認為,有人會對AI產生情感上的依賴,很不可思議,不以為然,這些人又不是沒有朋友或家人,為什麼會對AI有感情?首先有些人真的就沒有朋友或家人陪在身邊,然後就算有也不代表彼此間的關係很緊密,可以分享自己的悲喜。


每個人的生活都很忙碌,不一定有時間可以聽我們訴苦,有時候我們不想去麻煩別人,或讓他人擔心。還有些時候,朋友或家人急著想幫助我們就會給很多意見,其實我們只是想要一雙聆聽的耳朵。另外,我們也不想當個傳遞負能量的人,給別人造成負擔。有很多很多的原因,使我們並不一定,能或想,和身旁的人傾訴心事及煩惱。面對AI,一切就簡單許多,它「只會給予,而不要求」的這一點,是甜美的誘惑。我並不想要AI當我的醫生、朋友或家人,這不是我的優先選擇,然而生命並不總是給我們有選擇的餘裕。


...

《最高退休人生》-岸見一郎


岸見一郎的《最高退休人生》,強調年老不是退化而是變化,沒有工作不代表失去價值,退休後思考為何而活,並且要如何活,找到工作以外的人生意義和目的,就能減少不安。全書從闡述因退休所感到的不安開始,以如何為退休生活做準備為主軸,輔以哲學家的思考,希望能幫助讀者們順利渡過下半階段的人生。


把工作當成人生的全部,以生產力來評斷自我價值,再加上擔心健康問題和金錢狀況,很容易使我們因退休而感到焦慮。有工作的時候處在一個群體中,能擁歸屬感,也因為有個職稱或頭銜而獲得身分認同,退休後這些便不復存在,很多人會因此無所適從,不知如何開啟新的人際關係,以及如何適應角色的轉換。尤其是那些以工作為藉口,對其它人生的責任都不與理會,退休後就更沒有立足之地,因為他們只負責賺錢,所以他人也只會看到這個價值。


我們不需要因為退休沒有工作,就害怕他人的評價,接納自己,如實做自己就行,阿德勒說:「人只有在認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俱備勇氣。」有勇氣開啟人生的新篇章,有勇氣進入新的人際關係。只要能知道自己的優點,清楚有哪些事只有自己辦得到,就仍然可以在退休時將才能發揮在他人身上,而擁有貢獻感,這樣也能增加自我價值。


當然也可以在有工作時,就培養能成為生活樂趣的副業或興趣,或者學習新的技能。很多人以年老為理由而拒絕學習,然而作者認為這些人並非年老才不學習,而是以前就是這樣的個性,他們怕看到不好結果,而避免挑戰,「問題不在於犯錯,而是害怕犯錯」。年長者也有累積的經驗和智慧,可以不同於年輕人的方式來發揮自己的能力。


另外在人際關係方面,要建立對等的橫向關係,不再把自己視為位居高位或共同體的中心。要捨棄以往在職場中的上對下的態度,不要抱著競爭的想法,而是要和他人建立聯結,成為夥伴。至於在家中也可以開始負起做家務的責任,以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基礎和家人互動相處。


最後,為了能順利渡過退休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人的價值不在於做了什麼,而在於「活著」這個事實。作者說好好地活著就是 「絕對的善」,就像我們會真心地盼望心愛的人可以活著,因為這就是幸福。活著本身就有意義,生命不是為了抵達終點的一連串行動,並不會因為沒有完成某件事,生命就不完全。生命的每一天本身就是目的,不是為了追求效率和量化的成績,而是要活在實質的幸福之中。作者要大家記住:不要回想過去而後悔,也不要思慮未來而不安,因為不在手裡的,沒辦法失去。過去與未來,都無法掌握。我們能做的只有盡情活在當下。


Quotation 


*人才(有才能的人) x 人材(而非隨意替換的材料)


*雖然相愛的兩個人會想要在一起,但要是說沒有一直在一起便無法滿足的話,是依賴而不是愛。一個人也能過日子,不過兩個人在一起會比較開心,這才算是真正的自立。

...

帥氣



動力低迷的時候,會想看一些熱血的書或戲劇,來補充低水位的能量庫,但在看到主角們奮不顧身地為目標拚上一切時,又不禁反思上次為夢想燃燒生命是何時的事?那種投入所有,淋漓盡致地朝目標揮灑心力,雖然辛苦,也給人一種不虛此生的感受。然而不知是世故了,還是心鈍了,現在想要的卻是安穩平靜地度過每一天,即便是追尋夢想,卻也不想活得那麼累。


有時不免覺得要實現夢想,需要的是不計得失的笨一回,甚至要有點莽撞。活得聰明和小心謹慎,事事評估,樣樣思考,或許就永遠無法抵達目的地。難怪我總是會被那種,看起來很傻又沒有效率的行為感動,也許在什麼都要求快速和捷徑的年代,成功如果不是一觸可及,就失去了吸引力,以前是「十年磨一劍」,現在不要說十年,連十個禮拜都嫌久。我們太高估會得到的成功,低估該付出的努力,過程中又太沒有耐性。


或許我們都被他人的成就迷惑了雙眼,忘了成功的難得和難熬。畢竟人生不像演戲,花個幾集不到的時間,就能逆轉勝,不過我們倒是會選擇略過不看,主角滿身的傷痕與犧牲,和那千辛萬苦的磨練,只看得見他們的榮耀與光芒。然後那因戲劇的爽度而分泌的多巴胺,卻難以支撐我們持續為目標採取行動。


誰說完成夢想不是一場耐久賽呢?誰有什麼開外掛的技能,有的也只是咬牙硬撐的一股韌/任性,如果天份沒有人高,運氣不比人好,唯一能拿來拚的也只剩下努力了。我想,不嫉妒也不羨慕,不抱怨也不怪罪,只是一心看著目標,一步一步地往前邁進,這樣的人豁出一切,因為是自己選的,就值得。原來這不是傻,是帥氣。

...

《Good Vibes, Good Life》(《沒有好條件,也能夢想成真》)-Vex King



Vex King 所寫的《Good Vibes, Good Life》(《沒有好條件,也能夢想成真》),介紹了「頻率法則」,強調維持好頻率來吸引美好的人事物,創造出理想的人生。書中提供許多能夠保持高頻率,遠離低頻能量的方式,包括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善待自己,擁抱積極思維,勇於面對挑戰以及採取行動實現夢想。作者擅長使用激勵人心的佳句,為讀者的內心注入一股能量的同時,又有能促使我們做出改變的效果。


「頻率法則」可說是作者在嘗試過著名的「吸引力法則」之後,所提出的強化版本。宇宙會回應及做出反應的是你所散發出的頻率和能量,若是處於低迷、低能量狀態,就會吸引到同樣也處在低頻的一切。作者強調改變我們的想法、感覺,說話以及行動的方式,就能改變我們的人生。不僅僅是虛假的正面思考,而是發自內心的採取積極正向的態度,來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我們的思考方式,及看待事情的角度,會決定人生的悲喜苦樂,要相信挑戰會讓自己成長,在痛苦中會發現自己的力量。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多接近高頻能量,遠離那些有毒有害的一切,負面能量具有傳染性,要避免讓自己被拖入深淵。保有一顆覺察及感恩的心,會為自己帶來好運,不要讓自己攪和在八卦和事非之中。在繁忙的行程中,也要留時間給自己,可以用來休息,或去尋找那些會讓自己快樂的靈感。


接納自己並善待自己

接受自己的樣子,不管是內在還是外在,讚美自己,為自己歡呼,不要讓外界的評價來定義自己的價值。不跟別人比較,與其把時間拿去關注別人,不如好好照顧自己,並專注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上。原諒自己曾做錯的決定,犯過的錯,憐憫自己,學到重要的一課之後,就要讓人生繼續前進。


要記住愛自己不代表自私,犧牲自己去取悅別人,或者在人際關係中亳不設限,都對自己的身心有害。我們值得被珍惜和尊重,不要假裝自己很好,無視有毒的關係和環境對自己造成的傷害。


擁抱積極思維

選擇那些能讓你產生力量,而非會限制你的想法,你所想的都會成為自己的現實,如果認為自己做不到,那就不可能做到。我們無法阻止自己產生負面想法,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應對的方式。語言和文字擁有力量,明智地使用它們,讓它們為你打造美好的未來。


採取行動實踐夢想

投入一切,讓自己擺脫平庸,不找藉口,不拖延,一步一步朝目標前進。我們不會因為舒適而成長,成長只會發生在我們接受挑戰的時候。沒有所謂的捷徑,只有持之以恆地付出,和不屈不撓的恆毅力才能助我們完成夢想。想要改變發生,卻不從自己開始做出改變,那麼一切就只是夢一場。不要貪圖短暫多巴胺快感,而放棄能真正帶來成就感的長期目標。


找到人生的目的

你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你所擁有的經歷,都是為了使你成為最好的自己。或許當下我們不理解一件事情為何會發生,但那不代表我們所受的苦是沒有意義的。生命在祝福我們之前,會不斷考驗我們,然而我們會因為這些挑戰,變得更堅強也更加有智慧。


最後要記得,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讓它變好,我們能分享擁有的潛力、能力、智慧和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活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就能獲得幸福。








...

沒有完美的選擇



難以做決擇的時候,通常是因為想要得到一個完美的結果,不會後悔,沒有遺憾。然而根本沒有完美的選擇,所有的選項都包含著取捨,什麼都想要的結局,就會因為做不出決定,而被束縛在當下,去不了未來,動彈不得。真正該做的是找出優先順序,將那些無法妥協的事,當成決擇條件,幫助自己做出決定。


每一個決擇都可能牽涉許多面向,好比以找工作為例,喜好、能力、自由度、成長、收入及穩定性等,都會有所影響。很多時候,一份工作可能沒辦法同時滿足所有條件,這時就必需問自己,目前最重要的是什麼,依此做為決擇指標。若是想同時滿足各種需求,那麼或許就必須再找另一份,甚至二份不同的工作,像是一份高薪工作加一份真心喜歡的工作,只是這樣也必須考慮時間及精力的分配。抱著實驗的心態找出最符合自己價值觀和需求的工作,可以減少很多壓力,在當下可能沒辦法全得,但可以一樣一樣的收集,像是前三年先求高薪,之後再求自由。保持開放和彈性,人生才不會那麼辛苦。


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能力,其中一些比另外一些能夠帶來比較高的收入,這是市場機制決定的事,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不要因此而讓自己難過,甚至懷疑起自己。況且這也是目前的情況如此,說不定之後市場需求會改變,又或者因為不斷努力,累積了足夠的能力和經驗,本來不能產生收入的技能或興趣,也能開花結果,重點是要有耐心,小心翼翼地培養自己的第二個專業。


技能或許可以有很多種,但若是想把一項技能發展成職業,並且帶來穩定充足的收入,是必須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的。想同時做好幾件事,只會什麼都做不好,或是弄到精疲力盡。所以我覺得有兩項「專長/專業」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但想必這些人,也是把時間區分不同階段來分別投入其中一項,等熟悉擅長後,再轉向另一項。又或者兩種專業相異處不大,可以同時進行,好比很多教授會把研究結果出版,成為作者,但既是醫生又是職業運動員的,倒是很少見。


我想有個中心價值(或者說是主題也行),可能會讓自己的目標規劃比較有個方向,像我的中心價值是學習,所以我專注的技能培養都會圍繞在這個主題,職涯發展,甚至是人生的規劃也都會從學習的角度來思考。擁有核心價值,才能集中本來稀少的時間和心力,收攏隨意放飛的心。


雖然沒有完美的選擇,但在正常的情況下,我們也不會讓自己做出一個零分的選擇,就像村上春樹說的:「完美的絕望不存在」,所以去選,然後行動吧,不要再將自己困在完美的想像中。

...

《什麼是真正的聰明》-齊藤孝



「全民教育家」齊藤孝所寫的《什麼是真正的聰明》,雖說是寫給學生們的一本書,但其實出社會的大人們也能從得到不少收穫。作者在書中,定義了何謂聰明,那並非只是考高分的能力,而是種生存力以及能讓自己和他人幸福的能力。要先瞭解自己想變得聰明是為什麼?才能找到合適的方式讓自己成為一個聰明人。當然作者也提供了許多變聰明的方法,幫助大家獲得真正的聰明。


一、何謂聰明

1.聰明是種生存力能夠適應社會,獨立思考。

2.能靈活運用身體。

3.因為有遠見,能預見未來會如何發展,所以會思考現在該怎麼做,才能達到理想的未來。

4.不被當下情緒迷惑,而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5.具備智(思考的心)、仁(感受的心)、勇(改變現實,付諸行動的心)。

6.能讓自己和他人得到幸福。

7.能思考什麼是重要的事。


二、如何變聰明

1.學習

*帶著好奇心學習,「Student」的拉丁語源是指有熱情的人、全力以赴的人。

*即便是因為非做不可,也可能在過程中發現樂趣,而激發動力。先做再說,幹勁會跟上。

*「基礎」和「複習」很重要。

*不僅是「輸入」,還要刻意「輸出」,向他人述說和分享所學的內容,能強化所知。

*整理、歸納出俐落又具有美感的答案(系統)。

*吸收他人的智慧,獲得看事情的不同角度,使自己變得更豐碩、強大。


2.去學校

*學歷相當於社會的通行證。

*去學校是種預先演練,知道如何在未來的社會環境中生存,還能培養如何和他人相處的能力,習慣人與人的距離感。

*克服不拿手的事情,嘗試不想做的事,因而培養出整體的綜合能力。


3.鍛練讀書技巧

*擬訂戰略及戰術。

*找到適合自己,能夠持續進行的方法。

*要有自信,提高自我評價和肯定感。

*培養英文和國文的能力:包括語彙力和文脈力。


4.閱讀

*書本能帶領我們進入不同的世界。

*排解寂寞孤獨。

*可以體驗到各種感受和情感。

*有人和自己煩惱一樣的事,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智慧、解答或新的想法。

*能增強語彙力。


5.提高情緒智商

*情緒並非無法控制,除非是自己想任意發洩。

*不要讓自己的壞情緒影響他人,要和人用心相處。

*先露出笑容,心情就會平靜。

*即使意見不同,也不要否定別人,要學會溝通。

*先給人好感,對方才願意進一步了解你,你才有展現自己優點和能力的機會。

*別急著下定論。

*別只顧著說,要聆聽,要讓他人聊喜歡的東西。


三、如何幸福

*有喜歡的事,就能辦到「不喜歡卻非做不可的事」。不喜歡的事也做,這樣一來做喜歡的事會更開心。

*讓自己全神貫注地投入某事,進入心流狀態。

*以好奇心去挖掘和探索,嘗試將感興趣的觸角延伸到不同層面。

*先投入,成功做到某些事後,就能產生興趣,不要未嘗試就排斥。

*喜歡的事物會帶來不同的連結,使生活和心靈都豐盛。


四、如何提高生存力

*擁有強韌心態:路不會只有一條,要思考不同的可能性。準備好「最佳解」、「次佳解」⋯⋯。

*做出決定後,就接受結果,不要再去想當時沒選的路。

*要懂得轉念:人生充滿轉機和可能性。用「反而」、「其實」的角度思考。

*注意語言的力量,不要把各種負面話語掛在嘴上說,那會成為預言。

*如果真的覺得很痛苦,逃跑也沒關係,重點是要活下去。


...

珍惜



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有種想控制一切,以維持秩序和現狀的做法。這大概是因為小時候就發現,安穩的幸福很可能轉眼消失不見。可是長大之後,不管怎麼努力,怎麼做準備,變化總是找到空隙鑽入費心築起的城牆,像狂風像浪潮席捲,肆虐我自認為安全的城堡,為此我常感到不安,不知何時,生活又會被攪亂平靜。早就明瞭,原來無常才是恆常,改變才是不變,知道卻不願接受,所以心就會受苦。


既然無法預知世事,又何來控制?或許面對無常的方式,從來就不是掌控,而應該是「珍惜」。珍惜當下,珍惜所擁有的一切,讓所有我們在乎的人事物,都擁有我們的心,就是珍惜。如果幸福是脆弱的,每一個瞬間都是在走向終點,那麼能做的就只有好好珍惜。讓那一瞬的幸福,加倍,放大,全身心投入的去感受,去體會,像是沒有明天那樣地去愛。


怎麼還能渾渾噩噩地,用隨隨便便的態度去對待,人在心卻不在,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天真的以為存在是永恆。每天抱怨缺乏的,從不感恩擁有的,眼睛只看到少的,卻忽略多的,這也是在讓心受苦。心誠地感謝平安健康的日子,細數自己的幸運,珍惜所有陪伴在身旁的人事物,然後虔誠地祈求,讓那看似簡單平凡的幸福能夠長久。

...

《勇闖阿拉斯加33天》-麥克·伊斯特


麥克·伊斯特的《勇闖阿拉斯加33天》,記錄了他和兩名友人去極冷的阿拉斯加獵鹿的過程,以此為中心來探討現代人因為生活在舒適的環境中,而失去的寶貴經驗和能力。一些「不適」好比:孤獨、無聊、寒冷、飢餓及體能考驗,其實對我們是有好處的,它們能增進身心健康,也能帶來創意及發揮我們的潛力。


本來以為要閱讀極限挑戰的故事,卻讀了許多關於健康和幸福議題方面的研究,算是意外的收穫。作者強調當今世界的人們住在可以調節溫度的房子裡,食物取得方便,生活在乾淨甚至無菌的環境,以及擁有各式各樣的娛樂消遣。這樣舒適的日子,使人類患了「圈養疾病」,我們運動能力低落,一天到晚這裡痛那裏痛,還得了許多慢性疾病。不只身體有問題,連心理也不健康,過大的壓力、憂鬱、焦慮讓許多人有成癮問題。


不需要離開舒適圈的生活,也讓人失去了挑戰自我獲得成長的機會。經歷不適和考驗,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最佳狀態:身體強健、培養韌性、心靈和精神的充盈,甚至找到生命的意義。不要為了逃避不適,而用各種方式來麻痹身心。過度飲食飲酒,追求多巴胺分泌,只因為不想清醒地面對自己的人生,然而其實我們都有能力可以離開舒適圈,挑戰自我,使自己變得更強大。


各種「不適」的好處

1.孤獨:可以找到真實未經改造的自己,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能充實內在,不用依附他人而活。

2.無聊:避免我們燃燒殆盡,使身心獲得休息補充能量。為無聊找出口,可以引發創意。

3.走進自然:減少各式疾病發生的機率,減壓。

4.體能訓練:促進身心健康、心情愉悅、提升睡眠品質,延緩衰老增長燾命。

5.髒一點沒關係:活在完全乾淨的環境中,讓人變得更加脆弱和生病。

6.飢餓:燃燒脂肪,提高注意力,刺激身體排除老舊細胞。

7.思考死亡:提升覺察力,看清真正重要的事情,懂得要感恩與珍惜,還有把握時間。



附註:當生活愈來愈舒適,會產生「舒適潛變」(盛行率導致概念改變」的問題,即便我們經歷的問題變少,也不會因此較為滿足。我們只會把問題的門檻降低,因而得到相同數量的問題,只是新問題顯得越來越空洞。


當我們體驗到新的舒適時會做出調適,而舊的舒適狀態就變得無法忍受。今日的舒適會成為明日的不適,創造出全新的舒適程度。

...

問題



有時候會覺得這世界製造問題的人多,解決問題的人少,那些聲稱要幫忙解決問題的人事物,其實就是一開始增添麻煩的同一群。若不小心翼翼帶著意識活著,或是立下保護自己的界線,就只能不停地幫別人收爛攤子,亦或成為被犧牲的受害者。


食品製造商販售高脂、高糖、零養分的加工產品,他們有專門的技術可以生產出令人無法抵抗的各式商品。當消費者把這些全都吃下肚,變得不符合廣告及社群媒體所宣揚的審美標準時,就可以推銷更多的減肥產品、保養品或是健身器材。社群平台使用操作心理的手法,讓人上癮時刻在線,看到許多人精心挑選呈現的美好,因此引發焦慮和不安,然後平台上就出現舒壓放鬆產品的廣告,這些藥商賣號稱能減低憂鬱的藥物。焦慮和壓力促使我們吃下更多垃圾食物,吞了更多藥,萎糜不振地只想待在家裡繼續滑手機。這一步又一步地啟動了惡性循環,你會心灰意冷地認為自己活在一個共犯結構中,怎麼都逃不出去。


就像是那些每一年就要推出的新一代的手機,標榜著使用環保材質,但若是一開始就不要每一年都生產新裝置,就不會有那麼多手機需要被丟棄,造成環境髒亂和資源浪費。擁有的物品明明都沒壞,從什麼時候買一樣東西,只因為它是新的,丟一樣東西,只因為它舊了,依照這個邏輯,最該被丟棄的是我們這個垂老的自己,又舊又沒更新什麼厲害的功能。這些科技公司擁有世上最頂尖的人才和最先進的技術,我天真的認為若是能把這些都用來拯救地球,應該會比拿來生產喜愛年限不到一年的產品好。


當然這個社會不是這樣運作的,規則從來就不是一般無權無勢的人訂的,普通老百姓只有乖乖聽話,遵守規則的命。犯怨完了,就好好做自己該做的的事,畢竟根據這個社會的定義,你又醜又胖又沒錢,全都是自己的問題,是不夠努力,不夠節制造成的,這可不是別人的問題。

...

《極簡人脈》-永松茂久



《極簡人脈》的作者永松茂久,希望我們能從廣結人脈的主流觀點中解放,把時間和心力投入在提升自我和建立有意義且優質的連結上。抱著給予的心態,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努力為身邊重要的人帶來喜悅和滿足,自然可以吸引更多人。


作者在三十歲時,為了想要建立人脈關係,獲得能改變人生的機遇,花很多時間和金錢到處去拜訪許多成功人士,而這種想法因為一場對談而轉變。他的人生導師為了他上了一堂「人際關係課」,指出連結的重要性大於人脈,強調要好好思考並決定「僅此一次的人生,想要和誰同行」,把時間留給真正該珍惜的人。



首先要發揮自己的力量。建立在自力之上的,才是他力

在社交場合,淺薄無意義的短暫會晤,是不會令那些「大人物」留下印象的,更何況太多人都抱著想得到利益的想法靠近他們,而非「提供好處」,這樣的態度是無法吸引人的。不如好好鑽研自己的專業,當達到頂峰時,就會和同樣在高處的人,產生交集和連結。能否更上一層,取決於「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並不是和成功人士見過面,就能自動進入他們的階層,關鍵是你是否有與之匹配的優秀、能力和技藝。


展現你的努力,就會有人注意到你是怎麼專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的,「這世界並不會那麼輕易地就有人幫你,反過來說,這世界也不會那麼殘酷,遺漏那些全力以赴做自己能做之事的人。」


不是向外,而是注重身邊的人

先讓身邊的人感到幸福和滿足開始,我們真正該守護的人,是那些陪伴我們渡過難關,相信我們的人,那可能是家人、朋友或是員工,當然也是一開始就支持我們的顧客。讓這些人覺得快樂,因為他們會給予我們深刻的歸屬感和成就感,「人生真正的價值,其實在於能夠與人一起分享喜悅、一起開心多少次。」


在經營事業上,與其想著要擴張規模,增加新客戶,不如刻意選擇深化產品或服務帶來的感動,這樣客人們就會自發推廣。要著重在提升產品的品質及魅力,讓客人都會慕名而來,也就是作者所說的:「我在之處,櫻花綻放。」


不要只看外表,要洞察本質

很多「大人物」其實是被當成商品打造出來的,不要被商業形象給牽著走,要看見裝飾下的本質。不要因為虛榮心想要和人攀關係,也不要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競爭和比較,不用討好別人而賣弄或委屈自己。抱持著「對方很厲害,但我也很了不起,大家都是人」的態度和人交流就好。


讓人際關係順利,提升魅力的方法

為了使人際關係順利要保持微笑,懂得傾聽,並且懷抱善意,給予關懷。


想要提升魅力有四個要點:

1.距離愈遠,魅力愈強:太近容易看見缺點,要有新鮮感。

2.神祕感:愈是隱藏的東西,愈能激發好奇心。人會想體驗未知事物。

3.製造動靜/要有表現力:發布自己的動態,做些有趣、戲劇性的事,讓人忍不住想看。要對在別人眼中的樣子有意識,因為行為就是種演出和展示。

4.製造正面反差感:製造身分與行為之間的落差,「正向地」打破他人的預期及和諧感。 

...

心口一致


跟另一半約定好,希望在這段關係裡,我們兩個人都可以不用勉強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尤其是當對方根本不介意,勉強配合的結果就是雙方都開心不起來。一段成熟和互相尊重的關係,應該是能安心表達真實想法的地方,當然並非存著傷害對方的意圖,只是大膽的說出自己的喜好而已。


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有時候會看到一些情侶或夫婦,心不甘情不願地去做對方喜歡的事,好比男方想去電玩展,女方為了討男方歡心,明明不想,也還是說要去。但事實上,男生只想和他的朋友一起去,享受「男性時間」,但又不敢讓女友知道。兩邊都在勉強自己,結果沒有人開心。我總是在想,如果雙方都能夠「心口一致」,不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不開心。


當然一開始一定很難,我記得剛和另一半交往時,也免不了要配合對方的喜好或興趣,怕他不高興或因此不喜歡我,所以不敢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有時甚至希望對方有讀心術能知道我在想什麼,這樣自己就不用開口表達意見了,然而這是不可能的事。日子久了,就會覺得辛苦和委屈,但事實上,那都是自己的獨角戲,對方根本就不知道我在勉強,畢竟沒有說出口的話語,無法傳達出想法。


「我雖然不是很喜歡xxx,但如果你想,我也可以⋯⋯。」「是喔,原來你不喜歡啊,那沒關係,我自己/跟朋友xxx就行。」其碼讓對方知道你的真實感受,這樣會有兩個好處,要不是他/她根本不介意,就是他/她知道你願意為了這段關係付出,我想兩個人都可以因此變得比較輕鬆。


到底是因為對一段關係感到安心,所以能明確表達想法,還是因為當說真心話時被好好地接受了,所以感到安心?總之若是不能大方地做自己,甚至連承認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都不行,那麼總覺得關係就很難長久維持下去。應該也會有要妥協或是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的時候,不過我希望那是在經過打開心門,溝通討論後的結果,而非是一個人的勉強,或更糟的是兩個人的不愉快。


展現真實的想法和自我,需要勇氣,也需要對一段關係的自信,但得到的回報就是不用再勉強的自由,以及從怕被發現的擔心中解脫。我想就從小地方開始,心口一致,舒服地做自己,也讓對方感到自在,對彼此應該都是件好事。


...

相關文章